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晓晓 《快乐青春》2014,(1):69-70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约五公里处,南依骊山,北临渭水。  相似文献   

2.
秦始皇帝的一生未免过于短暂,那45岁以后的光景(前215——前210)可以作为他的晚年。如果我们细致比较一下晚年前后的秦始皇,也许会惊疑晚年秦始皇的骄横、专断与残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马克思主义史学本身就很重视心理分析,基于这一点,本文也借鉴西方现代史学的心理若干分析方法,试图探析晚年秦始皇的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了秦始皇的容貌:"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后人对此均无异议,甚至加以想象发挥。可是,据《太平御览》引《史记》文,证以相关典籍,知今本《史记》此句为讹文,原文当是"隆准、蜂目、鸟喙,豺声"。  相似文献   

4.
董恩林 《江汉论坛》2002,2(5):53-57
秦始皇和隋文帝都曾建立过重新统一中国的伟大功勋,分别创造性地建立过以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制,都曾为国家边疆的开拓与巩固立下汗马功劳,都曾为经济文化的统一与发展采取过国家标准化措施,都经历了极为相似的选择接班人的悲剧性过程。但令人不解的是,秦始皇在当代史学研究中所获评价很高,隋文帝则大为逊色。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在历史研究中往往只从政治角度去衡量一个人的功过得失。实际上,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任何政治领袖的功过得失,最终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秦始皇固然创建了全新政治制度,但并没有因此带来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因此,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隋文帝在历史上的地位应当高于秦始皇。  相似文献   

5.
汪高鑫 《人文杂志》2001,(5):125-129
秦始皇是一位颇具历史意识的政治家.他以历史作借鉴,议定了秦皇朝一系列立国制度,主要有立尊号与废谥号、建立水德制度、推行郡县制度、举行封禅大典.他既重视发挥史学的"颂今"功能,又惧怕人们以古非今.刻石与焚书则集中反映了秦始皇的这种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6.
李元 《北方论丛》2000,(4):31-37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倡“法治主义”的政治家。那么,他所提倡的“法治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他在当时和历史上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了解这一问题,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的司法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杨铭 《西域研究》2005,2(2):39-46
本文引用一批新近刊布的古藏文写本材料, 对鄯善出土的古藏文文书、吐蕃驻鄯善的部落、官吏系统等, 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人们普遍认为他们所处的世界就是一个灵异遍布的世界.在此观念影响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肉身不死的观念,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也应运而生,其间由于燕齐方士的运作,遂使求仙成为战国中后期的社会风尚.秦始皇的求仙活动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的,最终给秦朝的统治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试探秦始皇东巡的原因与动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华松 《东岳论丛》2002,23(1):104-107
秦始皇四次巡视关东 ,其中有三次以齐地为主要目标。论其东巡齐地的原因和目的 ,大略可归结为政治军事方面 :齐地最具有反秦的实力 ;齐地拥有强大的贵族势力 ;齐人动向的不易捉摸 ;齐地存在着严重的分离主义倾向。经济方面 :控制齐地的盐铁以及丝织品的生产 ;劝课农桑 ,以便从齐地征调足够的粮赋。文化方面 :寻根 ;寻求文化与宗教的权威力量 ;考察民情 ,整饬风俗 ;求仙。秦始皇是战国齐鲁阴阳儒生所炮制的巡狩礼的第一个实践者  相似文献   

10.
张华松 《东岳论丛》2004,25(2):111-115
《楚辞·九歌》中的“湘君”实指帝舜 ,帝舜在早期五德终始说中就是位居土德的“黄帝”。秦始皇迷信五德终始说 ,却又十分害怕五德终始说 ,因为按照这一学说 ,取代秦朝之水德的 ,将是土德。因此他特别仇视土德虞舜 ,从而有首次东巡期间伐赭湘山的暴殄之举  相似文献   

11.
从政治心理研究的视角来看,秦始皇东巡,是在关东士民与秦人存在显著心理差异与心理隔阂的历史背景下,秦王朝为消弭心理隔阂、建构国家认同而采取的经略关东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始皇之东巡既是政治之旅,也是文化之旅。虽然东巡存在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并没有为建构秦王朝的国家认同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秦始皇东巡为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东巡刻石首次以官方文书的形式,确立了坚持国家统一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要求,其历史意义应当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2.
赵海平 《阴山学刊》2009,22(1):82-86
沙特阿拉伯、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卡塔尔、科威特、约旦由沙特、赛义德、阿勒纳哈扬、哈利法、萨尼、萨巴赫、哈希姆家族统治。这些统治家族拥有不容置疑的特权,控制着国家大部分重要职位。在经过现代化的洗礼后,这些君主国仍能保持家族统治,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落后的生产力;二是伊斯兰教思想武器;三是民众对部落家族的感情;四是家族统治者的积极改革;五是西方宗主国的长期统治。  相似文献   

13.
明朝在 140 6年 (永乐四年 )派兵占领越南 (安南 ) ,设置郡县 ,宣德二年 (142 7年 )撤出。在 2 0多年的统治中 ,明政府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在越南的统治。尽管这些措施曾经给越南人民带来了很大损失 ,但对稳定当时安南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 ,缓和阶级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两国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也更加有助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增进双方的友谊。  相似文献   

14.
杨恩玉 《东岳论丛》2012,33(4):77-82
梁武帝的统治思想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前期以儒家为主导,突出表现是他将儒家核心思想忠孝仁义作为施政用人的基本指导原则,大力敦崇儒学,将儒学修养作为重要的选官标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梁武帝励精图治,赏罚严明,为“梁武帝之治”提供了政治保障.他统治后期沉溺佛教,佛教思想压倒儒家,占据主流地位.在此思想影响下,他荒废朝政、一再纵容官员的违法行为,造成纲纪废弛、吏治腐败与侯景之乱.梁武帝还以史为鉴,秉承宋、齐两代的衣钵,重用宗室子弟,维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他接受宋、齐皇帝猜忌杀戮宗室子弟加速前朝灭亡的教训,奉行宽大为怀的政策,一味优容宗室子弟,造成王侯的骄横不法与内讧.  相似文献   

15.
固始汗应格鲁派领袖之请,于1641年底出兵西藏,消灭第悉藏巴政权。从此,西藏地方开始在和硕特汗王的直接统治之下。随着固始汗的病逝,由于种种原因,和硕特汗王对西藏的统治权逐渐转移到格鲁派领袖身上。和硕特部最后一位汗王———拉藏汗尽管在1705年重新夺回西藏统治大权,但由于其举措失当,最终导致1717年在与准噶尔部的战争中兵败被杀。拉藏汗的被杀,标志着和硕特蒙古对西藏75年统治的结束。  相似文献   

16.
侯永国 《理论界》2014,(10):78-81
对秦始皇而言,征服六国并不意味着统一的完成,创建法律制度与整顿社会风俗对巩固统一具有重要作用。秦始皇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十分重视整顿社会风俗,将其与征服六国相提并论。秦始皇制定律法严厉制裁婚外性行为,并多次巡游天下,反复申诫相关规定。这些法规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奠定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满、藏、汉等各种文献,比较详细地考述了1717年至1720年准噶尔蒙古在西藏的统治.认为这种宗教上的不合理、政治上的不合法以及大失民心的统治,最终决定了准噶尔蒙古在西藏的统治只能是昙花一现,并客观上为1720年清军顺利进藏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政治统治合法性危机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成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危机有八个原因,对此应有正确对策。  相似文献   

19.
经典文献主要指儒家经典和解经之作,由于其中保存有古代政策方针、典章制度、文献诰命和各种伦理道德观念、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因而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文化,它对封建政治思想和封建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日本占领台湾后,为巩固和发展其统治权,对台湾施行过各种统治方式,在统治政策上,先后经历了武力政策、怀柔政策、同化政策等阶段。在土地政策上,日本从土地调查、林野调查和地租三方面大肆掠夺土地。在经济政策上,主要通过工业投资和商业垄断形成经济独占权,其经济独占权的迅速形成主要有5个原因。在基层统治上,以保甲制度和三段警备法作为基层有力的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