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灰社会理论:一个初步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灰社会”的概念有两个灵感来源。一个是十余年前某些经济学家提出的“灰市场”概念(樊钢,1988),另一个则是社会学中本来就有的“黑社会”概念。经济学中本来有“红市场”和“黑市场”两个概念,分别指称两种不同的市场形态。但经济学家们在研究处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时,却发现,在那里,存在着一种从许多方面看既不能用“红市场”、也不能用“黑市场”概念来简单地加以描述和理解的、介于二者之间的特殊市场形态,他们遂发明了“灰市场”这个概念来指称这种特殊的市场形态。多年后,我们在研究处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中国乡村基层社会…  相似文献   

2.
作者题记: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 通过了国家“十一五”规划。在未来的“十一五”发展中, 要进一步推进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度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化的体制性根源, 形成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使企业、政府、市场能够互补互动, 形成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强大合力。同时,党和国家结合我国国情,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对民族地区来说, 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把“十一五”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变为发展现实, 既是一个经济课题,更是一个社会课题。为此,文章从“拉美经济教训”来探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其目的就是希望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尽力规避经济风险, 提高发展效率, 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互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对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金明 《职业》2008,(9):62-64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伟大的变革。在这个背景下,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模式从原来的国家“统包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种模式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这个决策,把人类关于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的理想和马克思恩格斯提倡“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是“社会和谐”以及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建设小康社会客观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全面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科学内  相似文献   

5.
邹农俭 《社会学研究》2007,22(2):200-201
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一样,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基本骨架。现在,经济建设已经有了定论的基本制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范畴内一系列具体问题也有了明确的操作方法;而社会建设的任务现在还刚刚提出,更没有一套成熟的制度。现在,我们应把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建设体制作为重要任务。社会建设的基本体制,也就是涉及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的一系列规则。社会建设要依托这些体制来进行,当前比较重要的有财政体制的改革、社会事业建设体制、城乡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工资和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一个…  相似文献   

6.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始终是和中国的“三农”问题羁绊在一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三农”问题的沉重包袱,才使中国被动地走上了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道路;正是“三农”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才使中国的现代化获得了所必需的原始资金积累;正是“三农”问题的凸显和破解,才使中国跨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历史的沉疴在发展社会学看来,社会现代化就是用新技术促进经济更快地发展,其集中表现为经济结构的转变,也就…  相似文献   

7.
钟可 《老年世界》2006,(15):20-21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既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因此,“十一五规划”《建议》在充分肯定文化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文化建设明显加强的基础上.从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完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对“十一五”期间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重点部署。这一要求和部署,是中央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之后的又一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8.
经济伦理与和谐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为什么要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因为和谐社会是人们理想的生活环境,因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是我国当前的第一要务,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建设的良好环境。和谐社会需要建设,也是因为当前我们这个社会并不是那么和谐,经济与社会的许多矛盾与问题屡见不鲜。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不等于无差别境界,但是,也绝不能是矛盾重重和充满严重冲突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和社会的转型,城市社区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大多集中在社区范围之内,这就需要调动社区的资源,发挥社区的力量加以解决。因此,如何做好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对于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与和谐社会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的我国的经济的全球的进程中,发展是整个国家的最大的主题。而且其他的各个国家都在有意识地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的规模以便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改革的新的形势的发展,我们的国有企业在这个浪潮中也都在不断地对于本身来进行体制上的改革来有力的促进国民的经济的增长的速度。而且国有企业的政治思想的工作也都必须要很好地配合国有企业的体制上的改革才有可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雪萍 《职业时空》2008,4(8):32-32
“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于我国绝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是顺应我国转型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市场的总体需求趋势,对以往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又一次超越。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高等教育改革也进一步朝着更为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在人才培养目标这个关涉高教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上,“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一步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社会”问题,再入视野 当代中国,“社会”曾经是个被遗忘的领域,现在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并列,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相辅相成,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整体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重新提出社会建设,不仅仅是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逻辑。因为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必须以社会的建设作为前提,所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四位一体”说,正是为了弥补改革开放的前一阶段忽略了社会之维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赵宇华 《现代交际》2011,(3):141-142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国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必将遇到新的挑战。面临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迎接这些挑战,除了从体制、法律上不断完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加强宣传思想工作,从"人"这个方面先解决好问题,从而使人们能更好地投身于改革和经济建设,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步伐。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中国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之处,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改革过程中的精英循环与再生的一种新的解释:“干部权力转换延迟”理论,即政权的稳定导致干部权力的连续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干部权力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旧的传统体制下它表现为再分配权力,在市场经济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它又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化为市场中的经济利益。干部权力的这种连续性决定了改革中的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主流是精英再生。中国的市场改革并不是像有些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是减少由再分配体制产生的社会不平等的过程,恰恰相反,市场改革提供了这样一种干部权力转换的机制:通过这个机制,在社会主义再分配制度下有限的、受到特定意识形态严格限制的社会不平等,转化为自由市场条件下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的、绝对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5.
引言: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改革的实质和意义,那么,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表述是再确切不过了。一、哲学思考:悲剧与喜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改革最基本的理论依据,也是最根本的物质功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深刻根源存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之中。社会主义还不尽完善,“悲剧”时有发生,亟待正视。懂得这一原理,具有世界观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是一个具体、历史的过程。改革的提出和实行,作为一种辩证否定即“扬弃”,最终将克服“悲剧”因素。把握这一原理,能够成为方法论原则,指导我们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改革。二、政治经济学思考:体制与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对社会的一般经济结构(生产关系)作适当的调整。就生产而言,实行计划体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就分配而言,实行国家、集体、个人诸利益的统一。就交换而言,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就消费而言,实行生产和消费的统一。由此可见,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全可能自觉运用内在机制的力量,实现体制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三、科学社会主义思考:背景与前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调整,必然对社会的上层建筑提出变革的要求。从改革的性质看,就是在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国家)制度,其中重要的是正确发挥国家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从改革的条件看,就是改善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设稳定的国内政治局面和有利和平的国际环境。从改革的一般目的看,就是彻底解放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本质上固有的优越性,改革的前景当然是共产主义。结论:如果说,过去社会主义的科学,己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现实;那么,而今科学的社会主义,将使社会主义由改革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16.
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不仅阐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和基本途径,也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享有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老年人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和谐社会的共享者。因此,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老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全体公民中大力树立“遵守市场规则的意识”、“公民平 等权利的意识”、“尊重法律依法行事的意识”,是我们建立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应是一项长期 的任务。就目前而言,政府应该尽快采取具体措施,去帮助农 民工这个完全处在无组织状态之下、在当代中国城市中社会地 位最低下、最无助的群体。  相似文献   

18.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革命的话语被逐渐淡化,经济建设获得了绝对的正当性。在“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口号中,执政者成功地完成了革命话语向改革话语的转换。然而由于对社会公平体制缺乏必要的关注,经济的增长并未使社会所有阶层受益。权力与资本、知识的联盟在一定程度上占有了全社会主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工人和农民社会边缘化程度加剧,中国社会开始显现出排斥性体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上海改革顶层设计的关键是确立改革愿景的目标。上海顶层改革的愿景目标为: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文化与行政管理全面服务化相适应的体制与制度;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体制与制度;到2050年,基本建成与有中国特色全球城市相适应的体制与制度。“十二五”期间,上海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科学发展;推进社会文化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法治政府。重点在经济、社会文化与行政管理子系统的体制与制度上突破,突出制度创新,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改进城市管理为关键环节,建立以市场竞争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社会公平正义、政府高效廉洁、文化包容开放为特征的体制与制度。  相似文献   

20.
文军  刘徽翰 《社会学》2006,(1):17-23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虽然这些变革有些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在根本上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不能很好的发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