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黑色幽默的喜剧性不应是想当然的、而是一个需要论证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以明确喜剧的内在规定性或边界为前提。美学意义上的喜剧,可以从是否以"丑"为直接的表现对象、是否以"笑"为首要追求的审美反应效果两方面来作为起码标准或底线,界定出其大致的美学范围。黑色幽默作品从艺术构成诸元素及其审美完成的各环节上均体现出与之相符的基本特征,例如人物的"丑角化"、情节的"滑稽化"、语言的"诙谐化"、修辞的"反讽化"、结构的"戏拟化"以及主题的"荒诞化"等等,因而理当被归入喜剧范畴。  相似文献   

2.
余华对时间有独特的理解。通过时间对世界的重新结构来展示新的意义,将形式纳入到意义之中,时间错置、重复、共时态叙事及双重时间的设置等变异形式本身已构成意义的一部分。回顾视角的选择与时间变异形式协调一致,充分体现叙事策略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纳博科夫笔下的小说已经超出了一般的范式,向更加复杂的反讽发展.作品中无论是主人公、还是情节结构,都可以为作者随心所用,产生一种多层次的反讽效果.纳博科夫的小说往往以多变的叙述、离奇的结构、凝练的语言著称,而大胆的表现手法也是他作品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细雨中呼喊》的叙述视角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细雨中呼喊》是凝聚了余华复杂叙事技巧的小说。小说呈现了四种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之间的变化和叙事视角内部的调整,对作品内容、意蕴、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决定了小说的叙述特征。  相似文献   

5.
作为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主题中对"黑"的揭露表现得相当充分。文中笔者通过对这种黑的本质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答案:本篇小说中的"黑"并不在与战争之黑,而在与社会制度之"黑",是那些制度的统治者,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逻辑,将这种比战争本身还可怕的"黑"推向了极致,使小说中的"小人物"莫名其妙地成了这一制度的俘虏,而对这些小人物的代表人物尤索林的分析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脱脱的、无力的个体在如此之黑的社会中所经历的肉体之痛、精神之苦。黑色幽默的作品让我们通过表层的滑稽可笑,去领会其后意味深长的主题思想,感受这种荒诞背后的残酷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的互渗——铁凝小说的风格特征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喜剧因素的互渗是铁凝小说的风格特征之一。这与铁凝对幽默的独特理解有密切关系。她主要通过反讽和荒诞手法制造喜剧性效果,但在喜剧的背后却渗透着强烈的悲剧性。因此,喜剧品格和悲剧精神在铁凝小说中实现了统一。这包含了铁凝对生活本质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标志着铁凝对喜剧观念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毛姆短篇小说《教堂司事》创作风格的分析,揭示出毛姆消极的人生观和其对当时的社会所持的否定态度。场景的转换预示着动荡社会中人物命运的多变;语言的简洁和差异,在简化故事情节复杂性的同时,揭示出人们社会阶级地位的不同,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的不可融合性;反讽进一步说明了在荒诞的世界里,人类命运的滑稽可笑和不可预测。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成长小说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无论是新手还是知名作家,对此都有所涉猎。本文以余华的两部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成长主题并与西方成长小说的主题比较,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余华对成长小说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简析《汤姆·爱迪生的长毛狗》中的黑色幽默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库特·冯尼格特是黑色幽默小说流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黑色幽默技巧在他的短篇小说《汤姆·爱迪生的长毛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并充分揭示了人生是荒诞而无意义的消极主题。本文拟从荒诞的对话、荒诞的人物形象以及荒诞的情节三个方面分析黑色幽默技巧在《汤姆·爱迪生的长毛狗》中的应用,探讨黑色幽默是如何体现该小说的非理性主题。  相似文献   

10.
霍桑与笑声似乎是不和谐的两个方面,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主题让人觉得幽默的距他很是遥远.本文将以霍桑出色的短篇<胎记>为例,通过文本细读,探讨霍桑文本中的黑色幽默因素和其中跳跃的奇异想象,他展示了一个不同以往的虚构世界.  相似文献   

11.
黑色幽默文学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风行于美国文坛的一个文学流派。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其鲜明的特点、泼辣的语言和淋漓尽致的嘲讽堪称是"黑色幽默"的经典性作品。在海勒的这部作品中,世界的荒诞集中体现在社会存在与个体存在的矛盾之中。本文试图通过对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第二十二条军规》进行分析来展现黑色幽默文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论余华小说“活着”意象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的小说《活着》以富含哲理的客观叙事,通过展示普通人的生活样态,创造了“活着”的独特意象。这一意象既是现实人生中反复出现的“典型情境”的感性显现,又与中国传统儒道哲学文化有着深层联系,同时具有人类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活着》展示了一份活着的执著与精神重量;从一个对立的角度,发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与自我的脱落。《活着》是对人的生命过程的一种艺术阐释,也是一种帮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对暴力和死亡的叙述构成了余华先锋小说创作的主要特色.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中国社会和历史无处不在的暴力现象以及暴力的深层精神结构和运作机制.但其虚无主义创作精神使其过分的迷恋暴力的激情、死亡的灿烂,批判历史与现实的暴力的力度就此被稀释.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喜剧思想史上,主观论是一种侧重从主体角度阐释喜剧问题的理论思潮。这一思潮着重从心理学视角发掘主体隐秘的心灵世界,它对笑与喜剧心理及生理基础的研究是一种完备而科学的喜剧观念体系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人自身尊严的肯定和对于自我价值的反省不仅体现了一种反封建精神,而且也表达出思维主体对于精神自由的重大期许。它在推进中国现代幽默喜剧创作勃兴的同时,也注定了这类喜剧相对纤弱的格局,削弱了它们适应现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余华开始以长篇创作为主,虽依然表现暴力、血腥、苦难、死亡,但更加入了含而不露的温情与幽默,叙述方式也趋向平静与温和,态度更加宽容,其作品多关注中国底层民众的生命历程和生存状况,表现民族传统中特别的性格。余华的转型包含:青年写作与中年写作状态下的不同心态与思想衍变、在内心创新欲望催动下自我创作的突破、时代的诱因三个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作是中国讽刺小说的杰出作品。但是,鲁迅所说的讽刺与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讽刺是有区别的,把《儒林外史》看成是幽默小说更具合理性。《儒林外史》的幽默是悲伤、冷峻、绝望、荒诞的幽默,和美国文学流派中的“黑色幽默”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作者对残酷现实的一种过激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18.
“颠扑不破”的评论手法是喜剧美学的“归谬法”、美术上的速写漫画手法在新闻评论中的运用。此类新闻评论的美学特色在于:(1)常常使用第一人称现身说法,属于“画眼睛”式的“灵魂白描”。(2)主人公谬论的表现形式多为口语化的自我辩解,而每每“立于不败之地”。(3)评论往往带有相当鲜明的夸张色彩,制造出强烈的反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