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国内的电影口述史研究还处于"电影人口述史"阶段,这与从更民主角度进行历史书写的口述史学科品格还有一定的距离。尽管在史料采集、留存等技术路线上获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如何将"口述史料"转化为"口述史学",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与深入的必要。21世纪初汤姆·斯坦普尔的"观众口述史"研究,基于普通观众电影记忆视角的旨趣,凸显了"口述史"的"人民性"特征;自下而上的历史书写策略,又避免了"口述史"仅作为"史料"存在的情况。对它的引介、梳理与思考,可以为国内从"电影人口述史"走向更深入的电影口述史学研究,提供一种可借鉴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2.
论土家族土司制度下的兵制“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旗”是土家族地区土司制度下的地方管理机构,又是基层军事组织单位。多年来,限于资料,少有论及。本文从“旗”制的名称异同,特征,民族历史中所存留的原始性等诸方面进行了讨论。莲对“旗”制的利弊得失及其消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淮河文化的概念被提出近30年来,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受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其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淮河文化研究整体仍处于"力量弱、成果少、影响小"的状态。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基础性研究薄弱和学科差异。改变这一现状无论从有用性、必要性、紧迫性还是从关联性上看,口述史路径当为突破口之一。口述史研究方法不仅可以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还可以及时抢救活史料,取得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4.
口述音乐史作为音乐学前沿的学术热点,其基础理论知识创建当为学术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通过与这一学术语汇提出者的对话,结合国内外经典学术实践案例分析与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对口述音乐史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初步分类,认为口述音乐史是现当代音乐史和音乐口述史双重概念下的子概念,是新史学范畴中的一种历史类型,特性体现在个人性多维性添加性方面,主要有口述音乐断代史口述音乐个人史和口述音乐专题史三种类别。(1)  相似文献   

5.
口述史学方法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研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结合口述史学的特性,分析了兵团口述史研究的现状,对兵团口述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作了阐述,指出研究队伍中缺乏专门人才,研究范围狭窄,获取资料的方法科学性不强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加强研究机构的合作,提高口述史研究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在收集口述资料时尽可能保证其科学性,在研究时注意兵团口述史研究的范围及对象等。  相似文献   

6.
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已经成为历史学举足轻重的分支学科,其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尤其在当代中国风云人物与重大事件的研究中,显示出独特的韵味与魅力,获得巨大的成功。海峡两岸的口述史研究起步较早,互访交流始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近年来有着更为密切的接触,两岸口述史刊物与口述史成果的交流也获得长足发展,标志着一个新的口述史研究热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当前环境史研究在逻辑构建与解析上,逐步突破简单的人与自然互动关系,更关注这种关系背后更为复杂的联系。借助田野调查和口述访谈方法,可以挖掘环境变迁的更深层次原因,实现对基于特定区域地理环境而形成的环境感知的“在地化”表达,重建以乡土知识为核心的经验解释体系,思考当地环境变迁中关键技术变革与环境演变间的内在逻辑。深入田野,感知并记录属于当地人的环境变化,是当前环境史研究亟待开展之方向,在地人群的口述资料拓宽了当前环境史研究的史料来源,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实现让本地人群表达自身环境认知的目的,推动环境史学“向下”发展,深化环境史研究。  相似文献   

8.
口述史与女性主义视角在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的真实性和研究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即由于种种社会历史原因,大量普通女性和底层民众往往被排除在主流历史建构过程之外,但是书写历史的神圣性常让人们遗忘这一点。正是在这一点上,口述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从妇女对日常生活的讲述中挽救和建构妇女史。相比于文字材料,口述材料的特殊价值在于对讲述者主体性的尊重和恢复,以及以此为基础重新建构起来的研究双方的平等关系。  相似文献   

9.
"三棒鼓"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流行于湘鄂渝黔边邻的土家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明清时期是土家族土司统治兴盛时期,在土司制度下,"三棒鼓"在表演、内容、结构、音乐以及唱腔等方面都保持了土家族传统特色,后来又融合了土家族戏曲、民歌等素材,逐渐形成具有土家特色的说唱艺术。明清土司统治时期的文化制度为土家族"三棒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对土家族"三棒鼓"的革新、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土司戏曲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明清时期是土家族土司戏曲兴盛时期,由于保存完整且又具有民族特色,因而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土家族土司戏曲音乐在调式音阶、旋律进行、曲式结构、唱腔等方面与其它戏曲音乐不同,有着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在对攀枝花地区三国文化遗存的考察基础上,本文以口述史研究的方式对当地三国文化遗存与历史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所搜集到的当地口述材料进行分类,分析话语是如何作为历史传播媒介的;然后,对这些话语背后的隐藏信息进行了深层次剖析,讨论了公共历史是如何作为一种政治文化、族群文化被建构,个体又是如何在群体历史中发挥影响;最后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史学定义不同的"客观性",讨论了意义被赋予与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雍正五年(1727年),清王朝在土家族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在土司统治地区裁革土司土官,设置府县,代之以流官治理。此时,土家族地区与外界一直处于“冲突与合作”关系,由于各民族文化的传入与融合,土家族音乐活动在形式上发生了许多变化,产生了傩堂戏、土地戏、酉戏、花灯、渔鼓等诸多新的音乐文化形式。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打破了以往土司在文化上垄断局面,在各地设立学校(义学),学习汉文化成为一种时尚,并且土家族的礼乐文化以及戏曲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歌乐的鼎盛、戏曲音乐的产生、祭祀音乐的变异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文化现象,导致了土家族社会的文化重构和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史官文化地位很高;诸子百家的历史叙述各不相同;稗官小说积极参与历史叙述;这些特殊的社会文化土壤,促成中国口述史小说发生很早。讲唱文艺在唐代以后蓬勃兴起;平民社会不断壮大;这为口述史小说提供更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更有活力的形式。口述史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不断发展和演变,叙述了很多重要历史内容;它在艺术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都值得重视和研究。长期以来古代口述史小说被忽略的研究局面应当改观。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土司研究中的“碎片化”倾向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对于“碎片化”概念内涵的澄清,有助于土司“碎片化”实质的认识。已有土司研究中,确实存在着断代性土司研究缺乏“长时段”、民族性土司研究缺乏“贯通性”、区域性土司研究缺乏“整体性”等“碎片化”倾向与表现,应引起土司学界的警觉。只要研究者立足于“总体史”,重视研究内容之间关联性探究,注重史学本位之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就可以跳出“碎片化”的窠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述评了国外口述史研究的范式、方法和应用情况。四种范式和访谈、民族志等研究方法以及口述史在弱势群体、移民等方面的研究是国外口述史研究的现状,中国学者的口述史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本土化”特点,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在理论、应用、研究方法上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存在耦合情况,但在现代技术运用、理论体系形成以及实证研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鄂西南、渝东南、湘西等土家族地区都有自立土司。从产生途径看,可分为强宗大族自立、土司侵占自立和土司分化自立三种。自立土司模仿合法土司对辖区进行社会治理,与合法土司消极互动,同时对中央政府的军事征调等格外积极,部分自立土司还因各种原因得到中央政府承认。  相似文献   

17.
现代口述史学诞生于1948年,现代口述史则应产生更早。现代口述史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工具、理论两大层面。工具层面体现在录音机的使用,起点始于1877年录音机之前身——留声机的发明。理论层面体现在对个人生活的记录及人对生活的理解,可追溯至狄尔泰“生命哲学”。考察中国近代报刊“口述”文献,可为探寻现代口述史之始提供线索:民国时期已有条件使用录音机采集口述史,有的口述史也体现出理论上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玉田泥塑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是河北省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泥塑是一种将泥土作为捏塑对象,经过彩绘后供儿童当乐器把玩的泥埙,俗称泥人。它造型简洁、古朴艳丽,源于民间,乡土气息浓郁,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深受各地人们的喜爱。2008年,玉田泥塑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20年11月王辉被命名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玉田泥塑代表性传承人。以口述史的形式从传承人的个人经历,泥塑源缘,泥塑制作工艺、过程、特点,以及创作经历和对玉田泥塑的保护、传承、创新、推广几个方面对传承人进行了采访并记录和整理。  相似文献   

19.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巩固自身政权的重要举措,是一场立国之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树立了人民的信心。知来路,方能明未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赤峰市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活动,可以有效激励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勇于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相似文献   

20.
李清,男,生于1966年,重庆万州人。199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当代陶瓷窑口蜀山窑的创始者,也是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以及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九三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原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陶艺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美术陶瓷分会理事、中国陶瓷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景德镇陶瓷大学客座教授。四川在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陶瓷烧制窑口,继往开来,当代四川窑口蜀山窑的创始者李清主张以巴蜀文化为核心元素,传承创新,结合技艺、艺术、工艺三者,传播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美学思想,为当代四川的陶瓷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