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伊朗根据其国家安全的需要和地区战略目标,在不同时期对以色列采取了不同的立场。巴列维王朝为了抵御苏联的威胁和应对激进阿拉伯国家的挑战,视以色列为外围战略盟友;霍梅尼虽然把反对犹太复国主义意识形态化,对以色列公开指责,但因共同的安全利益需要,在两伊战争期间伊以秘密从事武器交易;海湾战争和冷战的结束,共同的敌人消失了,为争夺地区主导权,伊以展开激烈竞争甚至对抗;“9·11”事件后随着伊朗安全环境的恶化,为了争取周边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和转移伊核问题上与美欧的紧张气氛,伊朗加大了对以色列的指责,甚至支持“哈马斯”和“真主党”袭击以色列。  相似文献   

2.
以色列建国后与伊朗的关系曲折反复。目前,两国关系因伊朗核计划进一步紧张甚至相互威胁。面对伊朗核问题对自身的安全挑战,以色列有经济制裁、军事打击和与伊朗“核共处”三种选择。以色列采取何种选择不仅对两国关系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中东地区甚至世界将产生重要影响。就目前形势看,促使国际社会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是以色列的首要选择,但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以色列不得不做出与伊朗“核共处”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伊朗与美国关系经历了相互攻讦、谨慎接触以及"9.11"后激烈对抗三个阶段。伊美为了各自的战略和安全利益,在中东和平进程、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伊核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展开激烈对抗,其实质是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与伊朗的地缘政治战略利益、美国的中东战略利益与伊朗的国家安全利益之争。受伊美国内政治、伊核问题、伊朗与以色列关系及中东和平进程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伊美关系难以得到实质性改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伊斯兰两大教派的矛盾冲突成为中东最引人关注的宗教政治现象之一。作为重要的裂化因素,它不仅严重影响着相关国家的稳定,也不断冲击着整个地区的局势。教派矛盾是历史的产物,它发源于先知穆罕默德归真之后,此后持续存在,不断发展,20世纪中期之后呈明显激化之势,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2006年黎巴嫩战争以及2010年年底之后的"阿拉伯之春"是四大刺激性事件。当前的教派矛盾,已是中东穆斯林难以治愈的痼疾。就整个中东而言,教派冲突很大程度上是以教派为掩盖的伊朗与沙特等阿拉伯国家的国家和民族之争。  相似文献   

5.
中东作为当前全球矛盾和冲突最为复杂和集中的地区,短期内将难以化解各种矛盾和建立全面的安全体系.但中东的波斯湾地区作为世界主要能源产地,其安全局势直接关系到全球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因而有必要首先在这一次区域地区建立安全秩序.伊拉克战争后,波斯湾地区安全局势出现了重大变化.长期和周边邻国关系紧张的伊朗,现已崛起成为波斯湾地区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了抵制西方国家干预和维护海湾地区稳定,伊朗明确提出了和波斯湾其他国家共同建立地区安全秩序的设想.为此,伊朗近年来和伊拉克以及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积极开展对话改善关系,并向邻国保证其核计划仅限于调整能源结构的和平用途.伊朗为此所做的努力,现已为建立波斯湾次区域安全秩序创造了一定条件.  相似文献   

6.
阿拉伯世界大变局已过去近3年,埃及等转型国家政局出现转折,成为动荡焦点的叙利亚危机也因化武问题出现转机,持续10年的伊朗核谈判在2013年底前取得重要进展。这些重大变化对中东地区局势的走向产生微妙影响,推动中东地区政治生态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历史性变化中既坚持不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等原则立场,又重视外交创新,积极有所作为,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为各方关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有着稳固扎实的发展基础,中阿合作具有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中国领导人所倡导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政治理念为世界发展注入了新的战略内涵。国际社会应以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看待中东变局,共同维护该地区和平,推动该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早在1947年初英国准备撤离希腊和土耳其时,杜鲁门就乘机使美国承担了“保护”这一地区免受“共产主义侵略”的义务,从而把中东纳入了美国的全球战略。此后,美国对以色列的政策成为其全部中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色列建国以来,与阿拉伯国家进行了四次大规模战争,使中东成为战后世界动乱频仍的一个地区。本文拟对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对以色列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原因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的一个小国,自然资源贫乏,国家安全环境险恶。在这块地处阿拉伯世界敌视和包围的土地上,以色列边战争,边建设,不仅赢得数次战争的胜利,迫使敌手承认了自己的生存权利,而且在经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中东地区发达的强国。以色列崛起的原因,既是美国和世界犹太人大力支持与援助的结果,也是以色列人团结一致,同心协力敢于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结果。其中,以色列政府重视教育,着眼于民族的智力开发和素质培养,全力以赴地着手经济建设,因地制宜地制订经济发展战略等政策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东地区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基地,与美国式西方民主相冲突,同时该地区也是美国全球能源、军事战略利益重心区,是其全球利益角逐的软肋,所以,美国通过特殊军援积极扶持其在中东地区的铁杆盟友———以色列的同时客观上来刺激中东阿拉伯国家与其开展军火贸易,从而在军火三角销售中展开维护其国家经济、战略利益的博弈。  相似文献   

10.
1970年萨达特就任总统后,基于"六.五"战争后内政外交的困境与埃及民族主义要求的国家利益驱动,开始对纳赛尔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外交政策进行全面调整。特别是果断调整了埃及在阿以冲突中的立场,在阿拉伯国家率先抛弃消灭以色列的战略,戏剧性地走上了与以色列的和解之路。从极端反对以色列突然转变为主动与以色列和解,走上了政治谈判之路,并在1979年签订了和约,实现了和平。从而打破了中东和平的僵局,并引发了中东国际关系的变动。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一方面为了对抗苏联,把中东拉进全球冷战范围,另一方面又企图通过1950年美英法三国宣言控制对中东的武器供应,进而达到调整、保持该地区政治和军事均势之目的。埃及总统纳赛尔为了抵抗以色列的袭击,在请求美英给埃及提供武器不成的情况下,毅然转向苏联,通过捷克同苏联签订了购买武器的条约。苏埃武器交易使苏联势力进入中东,从而给中东局势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一些大国不顾美国霸权的威慑,竞相加入到争夺中东石油的行列。美国为了阻止其他大国获得中东石油支配权和萨达姆政权以“石油牌”抵抗制裁,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尽管美国与其盟国在中东石油利益上存在着竞争甚至冲突,但是有着共同的一致性利益。考察冷战后美国与世界其他大国中东石油之争及其互动关系,对于中国实施石油安全国际化战略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伊朗秘密建造核设施的消息曝光之后,伊朗的核问题成为国际又一热点.本文介绍了伊朗核问题的由来,分析了伊朗现行核政策的意图以及"逆潮流而动"坚持现行核政策的依据,并进一步指出它对未来中东政治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以来,中亚地区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各种政治力量相互竞争的重要地区之一。"9.11"事件后,美国借反恐之机,大举进军中亚,从而使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文章通过回顾中亚地缘格局变迁的特点,从地缘经济、安全、政治的角度阐述了目前中亚地区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分析了中国在中亚地区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及其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东、中亚是中国“大周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利益攸关的大后方”。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在中东“坐大”,在中亚军事“驻足”,使我国在传统军事安全领域受到了新的地缘军事战略压力,并恶化了中国能源安全环境;但同时鉴于两地区特殊的政治、民族和宗教等地缘特征,美国的存在及其强权行径已引起当地许多国家的不满,开展多边外交成为后者的共识,这为我国外交的拓展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16.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朗核问题成为又一个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中东热点问题。作为一个在中东拥有重要政治经济利益的实体,欧盟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了比二战以来任何时 候都更加积极主动的立场。这种立场,正是后冷战时代欧盟中东战略在中东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史、现代化和人类文明交往是新时期我国世界史研究的三大创新成果和理论视野.对于地处亚非欧三大洲汇合处的中东来讲,从整体化的视角透视其历史进程的基本脉络,从现代化的视角分析其现代历史进程的变革和进步,从文明交往的视角探寻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地位,对于我们了解和分析中东复杂多样特性的文明区域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防止外空军备竞赛之争辩长期受国际战略平衡视角所主导,环境保护在其中的作用未得到应有的关注。随着环境保护对外层空间开发利用的工具性价值日渐凸显,它已成为推动军备控制谈判的主要考量之一。现行外空法无法有效保护外空环境;一般国际环境法则仅限制外空军事活动的外在影响,而不禁止军事活动权本身。国际社会急需加强外空军备控制,禁止天基武器和地基反卫星武器的试验、部署和使用,以确保外空可持续性开发利用,保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