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是联邦德国重要的盟国,法国是德国邻国,但二战后美法两国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如何平衡德美、德法关系成为联邦德国政府的重要关注点. 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前后三位总理阿登纳、艾哈德和基辛格都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调整德美、德法关系,试图寻找平衡点,致使这一时期德美、德法关系出现摇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①,我国粮食的严重短缺造成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而国内粮食市场和紧急采取的应急措施已无能为力,在“不吃进口粮”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粮食进口②工作适时开启.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成功解决了粮食进口的外汇短缺和进口粮源问题,同时正确处理了敏感的国际粮食援助,出色完成了我国在60年代初期意义深远的粮食进口工作.关键时刻的进口粮食在挽救人民生命,稳定粮食市场,缓解粮食危机和减轻农民负担,缓和农民和国家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恢复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粮食进口工作的实施也促进了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双边贸易,为我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德意志、法兰西两个民族曾因多次发生战争而结为世仇。二战后,德法两国走向和解,并于1963年签订了友好条约。20世纪60年代,德法关系在曲折中向前发展。之所以曲折,是由于两国政府中的各派在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共同体发展方向上出现分歧所引发的。两国关系是在分歧协调中向前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中美关系在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跌至中美建交以来的最低点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际格局的急剧变化使中美之间共同的利益基础消失 ;冷战思维的惯性导致“中国威胁论”和遏制中国论的出笼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严峻对立 ;美国内新保守主义的得势及国会强大的反华势力等  相似文献   

5.
2 0世纪 70年代前 ,巴基斯坦实行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结果给巴基斯坦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造成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特别是与西方大国结盟并不能保障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从 70年代开始 ,巴基斯坦政府为了获得更大的外交活动空间 ,决定改变与西方大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奉行新的不结盟政策 ,改善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 ,进一步加深与中国的友谊 ,大力发展与伊斯兰各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美国银行发生的危机,不仅是始于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反应,更是其自产生以来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端的总爆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7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对主流文化的一体化认同中,往往内含了一种自我认同。这既因为民族作家自我的文学观与当时主流的文学观之间存在裂缝,又因为民族作家坚持从自我生活出发的创作实践与当时从政治出发的主流文学观念之间存在冲突,更因为民族作家的双重文化背景存在的内在矛盾。这为今天的民族小说留下了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当今的民族文化建设也能从中获得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民族工业在20世纪20年代能够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洋货进口的剧烈下降;民族资本家的创业精神;20年代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民族资本集团;20年代国内市场的扩大;中国人民反帝爱国革命运动的推动。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原为美国习俗和社会道德所不容、国家法律所禁止的毒品泛滥且成了大批年轻人的“自由选择”,文章对其原因及后果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70年代 ,中国与欧共体分别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 ,分别属于“第三世界”和“第二世界” ,然而 ,对于中欧建交存在的有利条件有 :1 国际形势十分有利 ;2 中欧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3 由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4 欧共体成员国分别与中国建交奠定了基础。基于以上原因 ,中欧在 1975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从而揭开了双边关系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友好交往一直被传为佳话。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更加注重发展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表现在超脱有为的政治关系,稳中求进的经济关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相互依存”隐含着美苏双方在核对抗时代寻求生存的基本诉求。20世纪60年代,美苏双方从各自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凭借着核威慑这个“万灵药方”,谨慎地维护各自的安全,使核威慑时代东西方关系缓和与对抗并存。①随着两大阵营内部矛盾的加深、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兴起,美苏核对抗的成本逐渐加大,收益减少,国际影响不断减弱,多极化趋势日渐明显。由于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美苏核力量对比的消长,促使美苏最终走出核对抗的困境。本文通过对制约美苏核对抗关系各种因素的分析,论述美苏核对抗困境与东西方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3.
60年代初期,周恩来在八字方针提出和制定的过程中,强调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主张,将我国的国民经济从极度的困境中挽救出来,为贯彻和落实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八字方针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苏大论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更加严重,使苏联党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的倾向更加严重,中国党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更加严重。尽管中苏双方都声称论战是为了捍卫、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实际上,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场论战中受到了最大的伤害。与此相适应,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因此受到了最大的伤害,埋下了其在20世纪末步入低谷的伏笔。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二十多年来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数据证明,在我国经济对教育起推动作用,但教育的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近期不明显,具有后效性。我国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很大,但有缩小的趋势。为了保持效率兼公平的发展,应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  相似文献   

16.
农产品贸易已成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 和中巴农业合作的重点内容之一。采用三种指数对中巴农产品贸易关系进行测度,研究结果显示:中巴农产品贸易依赖度不对等;中巴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在2010年以来出现了不断增长的趋势;中巴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较强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植物产品、生皮及皮革、棉花等少数品类上;两国贸易符合比较优势原则且农产品贸易结构出现多元化趋势。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巴双边农产品贸易潜力仍有很大的扩展空间。未来贸易潜力的提升途径有:优化中巴农产品贸易结构,增加具有互补性优势的产品贸易;积极推进中巴自贸协定谈判,提升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便利化;加强农产品领域的合作,培育双边贸易潜力。  相似文献   

17.
张闻天是我党历史上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重要领导人。60年代初,他顶着各方面压力,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勇敢提出了在我国农村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和发展集市贸易是一种客观必然趋势的理论。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这些理论是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积极成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也给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和启迪。  相似文献   

18.
文化冲突指的是历史和现实地存在着的因宗教信仰、政治主张、道德准则等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形成的矛盾、对立和对抗,或者是不同文明或文化体系之间存在的疏离、隔阂、紧张现象以及仇视和敌对的情绪与行为.作为移民国家,文化冲突通过族群的对立和紧张贯穿于美国历史进程中,其根源在于建基于种族主义理念之上的主流文化霸权.自60年代以来,文化冲突与融合构成了当今美国社会演进的一种内在动力.20世纪中后期,包括非洲裔、墨西哥裔和印第安原住民在内的左翼族群激进派推出以政治文化分离为核心的族群关系重构方案或路径,引发了美国社会激烈的政治动荡与文化冲突;美国政治自由派则借鉴和吸收左翼激进派的一些合理主张,针对族群文化冲突采取了 一系列经济社会改革政策,形成了第二种路径:通过持续性立法行动消除公共领域的歧视与隔离,提升少数族群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促进族群间的宽容与理解,着力培养文化身份平等意识.在缓和冲突并致力于促进社会变革的文化整合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肯尼迪到奥巴马,持续性的改革有力推动了美国文化整合的进程.然而,由于主流文化霸权意识的根深蒂固和与现行制度的明缠暗绕,由黑白紧张关系所标识的文化冲突事件仍不时发生,以真正族群平等为标志的文化融合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