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呼兰河传》描写了三个女子的生命悲剧。萧红把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化视野融进了她对妇女命运的关注,使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悲剧魅力。萧红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心灵历程,又使家园情结在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这种理性批判和情感眷恋的两难选择,使得作品在悲剧的氛围中时时荡漾着情绪的波动,因而赢得了人们愈久愈浓的追念。  相似文献   

2.
《老人与海》的意蕴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杰作。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国内外评论界对其表现的硬汉形象、虚无思想和悲剧意识做了比较充分的研究。然而这部小说是根据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所创造,因而令读者挖掘的思想是无可限量的。本文拟从个体意识和悲剧情结的角度出发,对《老人与海》的意蕴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正红旗下》民俗文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直接描写满族生活的作品,其满族民俗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中,语言习俗方面的满语遗存,北京话的运用,与骑射习俗有关的八旗制度,辫子、旗袍等服饰习俗,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称谓、礼仪、育儿等方面的习俗,尤为突出。这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不但记录了他早年的生活,更倾注了他对自己民族的全部热情。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的悲剧是世俗的悲剧,为了更好地阐明弥漫全书的悲剧意识,可以从悲剧心理的角度加以论述,说明作者实际上并不看重传统为世人所选的道德之路,而更看重的是英雄本身。在世俗的争夺中,由眼前的水浒英雄之不平,联想到历来人世间的不平,把对个体英雄之死的悲愤提升到历史深层文化的层面,这由衷一叹不仅体现出苦求千秋功业的无奈,而且说明忠义理想在现实血腥面前的破灭以及作者对梁山一梦的失落。  相似文献   

5.
《正红旗下》写于1961年至1962年,是老舍生前最后一本自传体长篇小说,虽为未完成作品,但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是值得研究的优秀之作。在这部作品中,老舍通过对清朝末年北京下层旗人生活的描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面临历史大变动时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蕴含着深厚的悲剧情结。以贾氏三部曲《浮躁》、《废都》、《秦腔》为例,考量其中的人事遭际,体察作家的悲剧情怀,将其具体细分为社会悲剧、欲望悲剧和生存悲剧。进而从作家早年生活所形成的性格特征和成年后的文化意识两个方面,探讨贾氏悲剧情结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史小说人物孙武人生的跌落、生存的孤独以及对绝望的抗争三个方面,探讨了韩静霆的历史小说近作《孙武》的悲剧意识,它折射着韩静霆对战争环境里历史现实与人生志向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但又近乎悖谬关系的崭新而深沉的关注与思索,以此反映历史人物孙武人生悲剧的复杂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在现当代作家中,以满族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正红旗下》应该说是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最为成功的一部,也是老舍后期小说创作的高峰。小说虽然没有写完,我们读到的还只是这部长篇中开头的前十一章,但小说中展示的旗人生活,所描绘的风俗人情及政治经济状况,足以使我们窥见到当时整个民族的生活图景。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以少数民族生活,尤其是以满族——曾经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称雄二百余年的民族生活  相似文献   

9.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悲剧系列小说之一,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从悲剧美学的视角分析<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精神和美学意蕴,以求重新审视海明威的创作思想,定位他的创作风格,认识他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身处西汉盛世,积极进取却身受腐刑,惨痛的遭遇、悲剧的命运使他具有浓重的悲剧心理。因而他把自己满腔悲愤都倾注在那些失败的英雄人物身上,通过这些英雄的毁灭来向世人展示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1.
老舍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在有关生存状况的描述中,渗透出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由于贫穷而造成的生存困境,绞杀了下层人民固有的美好情感,生命主体潜在着难以言说的痛苦。这些悲剧,表现了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市民社会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批判。其生命意识中的悲剧内涵,表现为矛盾的人道主义的同情和深刻的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12.
论王安忆小说的悲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的创作大多表现了人的孤独感、情爱婚姻的虚无感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感 ,悲剧意识成为她小说潜在的情感基调。她从现实、情感和命运三个层面完成了悲剧建构 ,揭示了悲剧意识的内涵 ,探讨了这些悲剧的成因 ,以一种女性特有的执著和敏感 ,追问并探寻着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认识的规律同外部世界的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 ,但理解认识规律的客观性要困难得多。认识作为意识属于主观领域 ,其规律是主观领域的规律 ;但主观和客观的区分有不同的层次 ,认识运动也是客观物质世界运动的一部分 ,认识规律不依所有思索并运用这些规律的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认识规律之所以具有客观性 ,不仅是因为产生认识的生理基础即人的生理结构和生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而且是因为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具有客观规律。否认认识规律的客观性 ,认识论就失去了作为科学存在的权利。否认主体认识活动的自觉性 ,所谓客观认识规律就成了神秘的“天意”。  相似文献   

14.
邓桃莉 《南都学坛》2005,25(4):41-43
人有言说自我的本能。在现实世界里,李纨的“寡妇”身份使她丧失了话语权,她只能“竹篱茅舍自甘心”。在大观园的理想世界里,李纨寻找缺失的言说权,展现了个性自我的另一面,活泼、青春洋溢、富有才情,同时,李纨还把言说内容延伸至“课子”上,最后却“枉与他人作笑谈”。在男权社会里,李纨是虚空的言说者。  相似文献   

15.
满族的先世可以追溯到周代的肃慎,汉代的挹娄。南北朝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金代以后的女真,明代的女真人后来发展成今天的满族,但他们都只是满族的族源,他们是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不同民族,今天的满族共同体正式形成于1635年。  相似文献   

16.
《丁》是老舍的一篇十分独特的小说 ,至今没有一篇专文评论。此文论述了《丁》作为意识流小说主观性、直感式、快节奏、多色彩地表现现代大都市生活的特点 ,并从多角度论述了《丁》的作用 :它显示了老舍创作的丰富性 ;它是老舍超越自我的明证 ;它为老舍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底肥 ,为老舍现代小说民族化的探索提供了条件 ,打下了基础 ;它是中国较早的意识流小说 ,与其他意识流小说一起 ,汇成 2 0世纪 3 0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的独立流派 ,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神话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透过盘瓠神话的畲族叙述,可以窥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逻辑:盘瓠神话的出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思想实践的文化成果,蕴含着"华夏共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各民族在叙述盘瓠神话时形成不同的文本,既投射出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而神话得以延续的动力正是源于各民族对神话蕴藏的精神进行的自我解构与合理实践,这一过程实质上就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构建,最终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转化。  相似文献   

18.
唐小说中女侠形象大都是以被褒扬的姿态出现的,体现了唐文人对女性的尊重与赞扬,“女侠艺高”展示了文人慕侠心态下对“男尊女卑”传统的超越与挑战;侠女的“主动求偶”是文人补偿心态下沟通与对话的需要;女侠的“全身而退”反映了道教文化重生心态下对贵生和重命的追求;女侠的武技描写体现了唐人嗜奇心态下的虚构与夸张。  相似文献   

19.
论《琵琶记》的悲剧命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记》在悲剧命运观的揭示上无疑具有开创先河的意义。它通过展示作为个体的人在与社会环境的各种冲突中,深刻地表达出那种“不可动摇的合理性与合情性”是如何既矛盾又统一的,以及这种统一又是如何使封建文人形成双重悲剧性格的;体现了剧作家对封建社会读书做官的传统价值观最直接的审视与怀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