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殖民与印度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对印度近200年的殖民统治使印度人民陷入了深重的殖民奴役的苦难。伴随着苦难,英语得到了普及并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打通了与欧美民族交往的语言障碍。英语的普及不仅促使教育特别是软件业飞速发展,而且拉动了印度经济增长、改善了印度国内的就业状况,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印度的崛起。  相似文献   

2.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治体制经历了东印度公司与英王直接统治两个时期.两个时期都做了重大的调整,以应对印度人民抗议的高涨和国际殖民体系的逐渐崩溃.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治体制对印度独立后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英国法随殖民统治移植到印度并与传统印度法在开放性与封闭性、殖民属地法与传统属人法等万面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英国殖民者主导下,通过曲解属人法,编纂属地法典,引用普通法原则等途径,英国法有效地融入到传统印度法文化的土壤中,并孕育形成了现代印度法。正是伴随着印度法文化的变革,西方的宪权观念扎根于印度社会,新型的民事、刑事法律体系及现代司法制度构建起来。这就奠定了印度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政治法律基础。这也是近现代印度法文化变革的一大成就,具有重大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19世纪60—70年代,英国殖民者对印度殖民统治机构进行了部分调整与改组,其目的是全面加强与巩固殖民统治,以防止像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这样的事件重演。本文即是论述英国殖民者的诸多调整与改组措施及其导致英印殖民统治机器的某些变化与加强的情况。 1 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暴露了貌似强大的英印殖民统治不堪一击,正如马克思所说:大起义“使英国统治从印度的一端到另一端发生动摇”因此,起义被镇压后,英国殖民者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加强与巩固英印殖民国家机器。  相似文献   

5.
1857—1859年的印度反英大起义是由英国的经济掠夺、政治压迫、文化同化等政策引起的。在殖民征服和统治中受害最深的是穆斯林,因而穆斯林反对殖民侵略和殖民统治最坚决。起义的策划发动者和领导者大多数是穆斯林,起义的发动和斗争过程基本上是在伊斯兰圣战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起义主要采取的是伊斯兰圣战形式  相似文献   

6.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开始调整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政策。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继续对印度进行殖民主义改造。维多利亚时代前期(1837—1857)英国对印度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1853年法案,以及根据法案精神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上。英国政府继续进行殖民主义改造,实现了英国工业资本对印度的剥削。但是与此同时,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出现了危机。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既是这种危机的一种极端表现,又成了英国对印殖民统治历史的大界标。  相似文献   

7.
莫卧儿帝国是印度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就是从它手中英国攫取了印度的统治权,使印度人民蒙受了近二百年殖民统治的厄运。印度人民遭受残酷的殖民征服和统治,英国殖民者有其罪,而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者则应负其咎。从莫卧儿帝国的灭亡开始,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深渊。研究莫卧儿帝国灭亡的原因,对印度民族和世界被压迫民族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在印度历史上,莫卧儿帝国实质上是一个外族王朝。十六世纪初期,印度是一个分裂为许多小公国的国家。当时的罗迪王朝(1450—1526)为阿富汗人所建,名据德里,却没有鞭及印度南部领域,北部则长期处于混战状态。  相似文献   

8.
奈保尔的作品以其深切的社会关注引发世人注目。在“印度三部曲”中,奈保尔引用了许多印度和英国的文学作品,主要涉及印度人的英语印度文学、英国人描写印度文学和印度本土语言文学。运用文学作品参与他对印度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印度社会的关切,对殖民统治的否定,也丰富了作品的层次和内涵。  相似文献   

9.
英国殖民统治的侵入,冲击了印度的传统教育。西方教育的传播推动了印度整体教育的发展。然而,英殖民统治时期印度女子教育状况的改善却是极其有限的,发展进程相当缓慢。本文就英殖民统治时期印度女子教育状况进行阐述,并就其原因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从1757年至1947年,英国在印度维持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在印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印度民族既要打破古老的封建传统,实现社会进步;又要推翻外来的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在完成这一历史赋予的双重使命的过程中,印度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本文就印度现代化进程中三个主要阶段的形成及其特点,作粗浅的论述,以期抛砖引玉,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关于在英属印度施行何种教育模式,引发了东方学派与英语学派之间的大辩论。1835年麦考利的《印度教育备忘录》和本廷克总督的《印度教育决议案》结束了这场大争论。尽管两派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但是,在客观上它促进了印度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在亚洲的历史以18世纪中期为界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和势力渐进发展;第二阶段,东印度公司的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方面是这一时期印度国内出现一种政治混乱的局面,另一方面,英国与法国等殖民国家在印度的商业竞争日益激烈,东印度公司开始谋求通过获得领土来确立自己的贸易地位,战争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1600年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最初目的只是为了做生意,为了从东方得到西方人所需要的香料、黄金等物,但逐渐地它就扩大了权利。1662年它得到了铸币、宣战、签定和约的专机,加强了对印度的征服。“不列颠人是第一批发展程度高于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的文明影响不了他们。”①英国殖民主义者破坏了印度的政治、经济等结构,并在这个废墟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印度,给印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研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对我们了解现代印度的政治、经济模式,会有所帮助。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述之。  相似文献   

14.
<正> 在近代殖民掠夺史上,英国写下了臭名昭著的一页。它的暴力掠夺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东方的印度,是英国的主要掠夺对象,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殖民掠夺中,英国殖民者巧取豪夺,横征暴敛,榨取了印度人民大量的血汗,使英国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也为确立它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工业垄断地位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对英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即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在印度的殖民掠夺以及对英国所起的作用做一浅述。  相似文献   

15.
殖民地印度时期,与印度穆斯林贵族、国大党温和派相比,印度王公在英印帝国内得到了宗主国——英国殖民者更多的宠幸,王公在帝国内的政治地位逐渐提高。20世纪30年代,王公在宗主国的支持下在全印度政治舞台上扮演积极的角色,试图与国大党在未来的印度中"平起平坐"、"平分秋色",甚至到1947年英国撤离印度前,王公有成立自己独立国家即"土邦斯坦"的可能性。王公们之所以能够在帝国体系内受宠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即英国殖民统治策略的结果、王公作为印度社会最集中代表的结果以及王公对宗主国忠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两个民族"理论是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社会的一种政治思潮和社会运动,是巴基斯坦的立国之基和印巴分治的推动力量。以阿赫默德汗的"穆斯林民族论"、伊克巴尔的"穆斯林国家论"和真纳的"两个民族、两个国家论"为思想基础和主要流派的"两个民族"理论是巴基斯坦立国运动的三大理论来源。作为英国落实"退出印度"政策的关键性步骤之一,《蒙巴顿方案》确立了成立巴基斯坦自治领的政治原则。随着印巴分治和巴基斯坦建立,"两个民族"理论最终实现了从早期穆斯林思想家的一种政治理想到建立穆斯林民族国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文学在书写东方印度主题方面,存在一些复杂微妙的历史联系,存在着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东方”话语,这与一些英国作家和印裔英国作家的东方主义心态有关。  相似文献   

18.
我们选择1939—1947年期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作为研究的对象,有二个原因: 一、在这英国对印度统治的最后8年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是长达百年之久的英国对印殖民政策最典型的浓缩和总结。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英国对英属印度政策的本质或目的所在;2、英国放弃南亚次大陆的殖民统治是自愿还是被迫抑或无力维持;3、英国对殖民地一贯推行“分而治之”政策与印、巴分治产生的内在必然联系。 二、南亚次大陆是英国所有海外殖民地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女王皇冠上的一颗珍贵的宝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界围绕如何界定印度教徒身份、印度教徒身份是古已有之还是殖民知识体系的现代建构等问题的争论不断。尝试在长时段历史视野下,探讨对Hindu身份的不同理解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这包括殖民前的印度波斯语史书、梵语和地方语言的历史书写以及殖民史学、民族主义史学,以及印度独立后兴起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和达利特史学。印度在殖民前已经形成了将族群身份与历史挂钩的书写模式以及一种由上层知识精英界定的“印度教徒”身份。殖民史学和民族主义史学进一步确立了“印度教徒民族”身份和以印度教徒共同体为重要主体的民族史书写模式,但也因为推崇种姓制度而引发低种姓思想家的批判,形成了与印度教徒民族身份和民族史对立的达利特大众身份和达利特史学。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空间批评理论,对英国作家爱·摩·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所构建的昌德拉普尔城与欧洲、英国人居住区与马拉巴山洞、菲尔丁家与阿齐兹家三组文学对比空间的社会文化蕴涵进行了解析,揭示了它们对殖民地与宗主国、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隐喻表达,剖析了文本中的殖民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