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邹平 《四川省情》2003,(10):32-33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繁荣农村、加快城镇化进程时,第一次非常明确地用了“壮太县域经济”的提法。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富裕广大农民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县域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行政区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拓展与延伸的枢纽地带。壮大县域经济,完善县域功能,提升县域实力,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缩小城乡及区域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由于历史问题,导致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城镇化是缩小城乡二元经济差距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在新常态视角下,利用熵权法对我国31个地区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利用综合协调法测度两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在我国城镇化水平—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协调发展度也呈现出地域不平衡,据此提出我国各地区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协调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109个县重新排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提高河南省综合经济实力、缩小与先进省份发展差距、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河南省委、省政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客观地反映全省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县(市)之间形成竞相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对现行《县域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方案》进行修订,形成了新的《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监测方案》,并按照新方案对全省109个县(市)2003年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评价排序。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考核工作的开展情况为了反映县域经济的发展状…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有力地  相似文献   

6.
<正>一直以来,四川坚持县域经济发展分类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要求,先后基于地形地貌特征、基于主体功能定位、结合主体功能定位与脱贫攻坚战、结合主体功能定位与新型城镇化等四类标准对县域进行类区划分、推动分类发展,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特色化、差异化特征日益突出,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当前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有必要站在新起点上对现行类区划分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优化县域类区划分,并针对性提出发展路径,更加有力有效推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提出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近几年来,内蒙古各地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深入实施、强力推进。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使全区县域经济逐步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8.
江易华 《统计与决策》2012,(11):109-111
在功能区划的背景下,厘清县域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利用统计数据,对县域人口城镇化的内生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确定县域人口城镇化的主要自变量,为构建县域人口城镇化的理论模型奠定基础。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人员、城乡收入比和人口发展功能区划是影响县域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四川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已经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预计未来十年,各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将进一步加快,部分县区将全面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为借鉴先行一步的东部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我们通过对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简要分析,探寻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和政策选择。四川省县域经济与东部四省差距明显县域人口比重高于东部四省。从县域所占比重看,截止2003年末,全省县域数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75%,而东部四省一般在50-65%之间。从人口所占比重看,全省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5%,而东…  相似文献   

10.
一、县域经济的理论综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区划内的国土为载体,以县域为中心,以乡镇为网络,以县级政府为调控主体,在全县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在更大区域的分工协作中获得比较优势的经济体系.县域经济的发展是通过县域经济数量的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来构筑工农业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富县裕民.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锡尔系数和Barro回归方程对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的趋同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中部县域并不存在σ-趋同和绝对β-趋同现象,但存在条件β-趋同.在σ-趋同分析过程中,分别按行政区划和区位条件对县域进行分组分析,都表现出发散的状态.而中部县域的条件β-趋同现象说明对县域经济发展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是有效而且十分必要的,可以使得县域经济更快地增长.通过趋同条件的分析可知,人力资本、投资、城镇化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劳动投入、政府财政支出和储蓄水平则与县域经济增长负相关,此外,县域所处的区位对经济增长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涵,突出“新型”和“互动”,构建了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四川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四川省18个地市新型“两化”协调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地区差异显著;各地市在表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传统”指标上得分相近,在“新型”要素上相差悬殊;四川各市应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新型”上下功夫,并寻求差异化的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曹娟 《统计与决策》2008,(7):126-127
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对促进生产,引导消费,吸纳就业,推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湖北,如何应对发展机遇,保持县域经济较快发展态势,值得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一、内蒙古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一)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及意义城镇化质量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与城镇化数量相对的、反映城镇化优劣程度的一个综合概念,特指城镇化各组成要素的发展质量、协调程度和推进效率.从本质内涵上讲,城镇化质量包括城镇自身的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的效率和城乡协调发展程度三个方面.从构成要素看,城镇化质量又可分为经济城镇化质量、社会城镇化质量和空间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文章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建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对熵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值.以贵州省68个县为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相对熵法实现了对主、客观因素进行优化决策的组合赋权,有效降低了信息损失;将相对熵法应用于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是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发展中也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特色不够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和技术短缺等问题,建议采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继续鼓励私营经济发展等措施促进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书钦 《统计与决策》2017,(11):104-107
河南省面临着城镇化发展滞后、三农问题突出的现实问题,因此研究河南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构建了反映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对于二者协调发展的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VAR模型,探讨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8.
根据“十五”城镇化发展规划,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诸多难题的关键环节。我省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是,实施大城市带动战略,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确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城乡关系,基  相似文献   

19.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之一.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建立了反映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构建了系统协调状态测度模型.对中国西部地区实证分析发现,西部地区“三化”协调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位,工业与农业发展的不协调是制约西部地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西部地区也存在过度城镇化现象,统筹城乡发展对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针对西部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依法行政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为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减少管理层次,降低行政成本,促进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近年来全国许多省市先后开展了扩权强县工作,有的大刀阔斧,有的循序渐进,有的试点探索,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速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