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明代小说中的许多词汇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宝贵语料。本文以《三言》、《二拍》的几个词语为例 ,拟从方言等角度加以证明、解释  相似文献   

2.
对于《金瓶梅词话》中的词语,前人已做了大量考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部分词语的内在理据及解释论证仍不准确、不充分。文章就前人释而不确、不备者,运用同时期其他山东方言文献资料、现代方言材料和书中内证,对书中"吊"等三个释义不确的词语,进行了辨证考源;对书中"隔二骗三"等三个释义不确切的词语,进行了补证考源。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荣县有悠久的历史,又有较为封闭的环境,较好地保存了方言原貌.文章选取了当地方言中的部分古词语进行解释,所选词语均为《四川方言词典》《重庆方言词典》未收或虽收而未尽完备者,以帮助我们分析语言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现代方言材料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金瓶梅词话》(文中简称《词话》)中“雌”、“掉”、 “顿脱”、“隔二偏三”、“试”、“打张鸡儿”几个方言俗语词在前贤时彦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考察,补充或纠正了 对这些词语解释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取《金瓶梅》中“安顿”、“把拦”、“扯落”等10个词语,综合参考其他近代白话语料及现代方言材料做进一步的考察,就部分词书及相关论著对这些词语的解释缺漏、失误等问题进行了补充和订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现代方言和古汉语词语互证的角度,对现代四川方言中的副词刬进行了解释,并由此分析了近代汉语中作副词的刬、刬地(的)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7.
方言是语言的历史积压层,也是社会文化的历史积压层。从文化角度训释方言词语,不仅可以通过方言考察地域文化特征,而且可以利用地域文化特征去探求方言词语的语源意义,考订有争议的方言词的本字(正字),训释疑难方言词。这将有助于方言研究的深入,亦将大大拓展训诂学的外延。1、根据特定的地理条件及形成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等,训择方言词语。2、分析历史移民对方言形成的影响来考释方言词语。3、根据所称事物的功能、外形等来考订方言词。4、传宗思想与方言词语的考释。5、婚姻礼俗与方言词语的考释。6、禁忌迷信与方言词语的训释。7、商业文化的影响与方言词语的训释。8、外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方言词语的考订。  相似文献   

8.
《史记》在中国语言学上占有突出地位 ,保留了西汉时期大量的常用词语 ,特别是西汉的口语词 ,而其中又以关中方言词为最多。笔者多次通读《史记》 ,收集其中的语法、文字、词汇、语音现象 ,讨论有关《史记》的注解。由于笔者自幼生长在关中 ,熟悉关中方言 ,特别注意其中反映的关中方言词语。这些词语大多数仍在使用 ,但前贤时哲至今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些词语在现代的辞书中没有作为独立的词条罗列 ,或者所列的书证过于滞后 ,这些都给《史记》的进一步研究留下不足 ,也为汉语词汇的深入研究留下遗憾。本文拾遗补缺 ,摭拾《史记》中的疑难词语特别是属于关中方言的疑难词语安堵、不起、期期、不侵、斩、先后等 ,进行解释说明 ,以求纠正有关《史记》词语研究的缺点 ,补充字词书在设立词条和解释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考证方言本字就是利用语料来恢复词语和字形的对应关系,找回本字;乾县方言火通、横两个字在古今演变时分别由于阴化、文白叠置而与词语失去联系;理清历史音变,找到方言旁证,结合文献证明就可以分别找到方言本字。  相似文献   

10.
汉语方言中有许多生动的词汇,同时也保留着不少词的古音古义。使用方言的人知其义而未必知其本源,当然对有些字和词语的写法也就无从谈起。为此,选取山西平遥方言中的几例字和词语进行考释,以求知其然,亦能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红楼梦》以及依据此本进一步编写的《红楼梦辞典》中,有些词语的注释,特别是对一些方言口语的注释,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欠妥的:一是释词时有些词语没有语言意义,只有言语意义;二是忽略了方言记音的特点,释词时望字生义;三是把一个统一完整的方言词语拆开来解释;四是未对词语的使用地域作全面老察,简单地划定词语的地域归属,确定方言词语;五是释义时用词不准确,意义含糊、片面。  相似文献   

12.
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中使用了大量山东方言俗语,由于时代的变化和语言的发展,许多词语今天已经不好理解。一些新出的论著对《醒世姻缘传》中"半伙子"、"勒"、"除的家"等词语进行了解释,但是这些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四川方言中有不少词语是从古代汉语中继承下来的,本文列举几个形容词,对其古老来源作一点考察。  相似文献   

14.
用田野调查的资料,发现新疆方言偏正复句有其独特之处,即关联词语不同。有时,普通话的几个格式对应新疆汉语方言的一个或两个格式;有时,普通话的一个格式对应新疆汉语方言的几个格式;有时,两者之间无对应表达。较之普通话,新疆汉语方言偏正复句更多的是使用意合法和紧缩句。  相似文献   

15.
周秦时代的雅言、西汉时期的通语、隋唐时候的官话,都是以当时都城的所在地关中地区的语音、语汇、语法为标准的。而雅言、通语、官话是当时的共同语。关中方言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几个朝代的准普通话。所以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籍都是用关中方言撰写的。因此,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保留了大量的关中方言的语音、词语、语法。明代小说《喻世明言》也不例外,对《喻世明言》里所能够见到的关中方言词语予以解析,以说明关中方言对古代汉语词语的传承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以250万字的老舍中文小说语料库为依据,根据对方言词语确定的原则,研究老舍中文小说语言中的名物类北京方言词语。将收集到的434个名物类北京方言词语分作表示人、人体及附属、动物和植物、食物、场所建筑、社会事务、其他实体性事物、抽象事物和时空现象等九大类,再分小类作细致描写,根据上下文语境并参考辞书进行逐词释义,同时通过对几部长篇小说表时间的方言词语与通用词的比较,说明老舍作品语言还是通用词占优势,而方言词语的使用都是处于社会下层、文化程度低的市民或劳动者,亦即方言词语的运用在老舍作品中只是社会方言现象,把老舍看作方言作家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7.
遴选《醒世姻缘传》中部分词语如"紧仔""为人""不当家"等,参照其他相关语料及现代方言材料进行深入的考释,就部分大型辞书及相关论著对这些词语的解释缺漏、失误等进行补充辨正,为《醒世姻缘传》词汇研究及辞书编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汉语方言中,许多词语由于字音、字形的变化导致词语和字形失去了联系。考释方言本字就是寻求字音和字形之间的这种联系,追本溯源。本文利用语音、语义及相关文献,对《说文解字》中遗留的32个钟祥方言常用词进行考释,为这些字找到本字。  相似文献   

19.
聂志平 《东方论坛》2022,(1):146-156
以250万字的老舍中文小说语言语料库为依据,对老舍中文小说中收录的性状类北京方言词语进行研究。通过严格筛选,共收集到313个性状类北京方言词语;其中表性质者79个,表状态者151个,表情状者61个,表数量者17个,表感叹者5个。又将这五大类性状类词语细分为14小类,并进行细致描写。  相似文献   

20.
考求方言俗语的本字,绝不是要为方言俗语寻找历史依据来使它与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现代汉语即为普通话)分庭抗礼;相反,通过考求方言俗语的本字,有利于纠正某些对待方言的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如下事实:作为同一民族语言的地方变体,方言总是从属于民族共同的标准语的,而且和民族共同的标准语一样,也是同一语言的继承和发展;至于某一方言中那些不合于标准语的方言词汇,主要是源于民族共同语语音的历史演变或词义的引申。拙文对几个四川方言词语的本字的考证,便是对上述论点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