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西方哲学、文学观念在中国近代的引入使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近代文学观念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它大量吸收了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学说和哲学理论,以西方美学或文学理论的范畴或概念对中国文学进行改造,或以西方文学理论为参照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寻找理论依据。与此相适应,中国近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也表现出中西融合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近代文化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观、文体形式、思想意蕴、美学形态等方面的全面革新。19、20世纪之交的西学东渐为中国文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本土走向世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3.
龚自珍,是继李贽、徐渭、汤显祖的市民启蒙美学思潮沉寂之后,敦促中国美学由古典向近代自我嬗变的殿军。尽管鸦片战争的文化炮声,导致了拥有雄才大略的龚自珍暴卒于丹阳书院的历史悲剧,也尽管由它激起的西学东渐的畸态狂潮,宣告了中国文化、中国美学自我嬗变的所有努力的终结,但是,历史不能忘记、更不容误解。尊情说,是具有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社会意识的龚自珍为中国美学的自我转型所作努力的集中体现,是一  相似文献   

4.
一在我国明代中叶以后和西方十九世纪初,都曾鼓荡起一股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潮,如风卷残云般荡涤了古典美学,把中西美学的历史推向了近代的进程。中西美学史上的这两支流既具有共同的近代性质,又存在着各异的文化特征,从而有可能也有必要作一番比较研究。作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化景观,这两者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首先,这两股浪漫思潮都在各个艺术领域中同时涌现,互相激荡,云蒸霞蔚,汇成壮观的文化共生现象。晚明浪漫思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近代西方女权思想、人权观念、婚姻理论等渐次传人中国,在近代中国社会引起共鸣。近代先进之士对比中西方女性道德文化,在对中国传统妇德的缺陷进行深刻反省和检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新型女性道德观。这种新型女性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集中地反映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性别伦理道德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也清晰折射出西学东渐的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6.
清末西学东渐运动推动了翻译活动的广泛开展,由于国运危难,当时的译者希望通过翻译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促进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因而翻译具有很强的文化功利性。严复所译的《社会通诠》体现了他运用中西批判、求实创新和集思广益的翻译会通思想,其翻译不但介绍了西方社会制度,而且提出了其对晚清社会制度改革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比较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从中西逻辑的比较研究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即已开展的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使中国古代逻辑成为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但在这种比较研究中,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厘清。如中西逻辑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不同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本身的历史文化精神、历史文化意义等。因此,在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中,怎样进行比较研究,比较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即如何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始终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赵凤玲 《中州学刊》2007,9(6):167-170
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甚至是民俗文化都发生了变化,西化色彩越来越浓。近代节日文化也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构成近代节日的特点,这些特点昭示着近代中国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已经出现了深深的裂变,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在不断的加快。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促使诸多有识之士重新审视儒学经世的内在价值,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宋学与汉学纷争的景象中,能够贯穿晚清学术的一条基本脉络是儒学经世传统的复兴,进而形成了一种与时代发展脉搏相适应的经世思潮;近代中国还要应对西学东渐的影响,从"中本西辅"、"中体西用"、"中西会通"到"兼采中西",呈现出中西文化的磨合与交流氛围、采纳与排拒的论争。  相似文献   

10.
戏剧美学研究的新突破──评《中西戏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陈水云彭修银博士的新著《中西戏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有关中酉戏剧美学研究的力作,它在过去比较戏剧美学研究的基础上有如下新的突破:第一,将戏剧美学放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比较中...  相似文献   

11.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刘剑君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变迁的重要推动力就是西学的输入。当然,西学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梁启超编《酉学书目表》,将其分为算学、电学、地学、史学、法律、兵政等27门①。西学能够促使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更,往往不取决于西学本身...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近现代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鹏 《河北学刊》2006,26(2):45-49
面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在近代的深刻危机,中国社会曾作出了种种回应,选择了种种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其中, 中西古今之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从“中西之争”到“古今之争”的演变是人们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危机与中西社会文化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推进的表现,它典型地展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变革的一个轨迹。同时,它也在客观上提出了由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与世界文化这一新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3.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为中国文化的积累与传播作出了贡献,而且也有功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西学东渐之时,来华的外国人将其创立的school、college、institute、university、academy等文化教育机构都叫做“书院”,而走向世界的中国士人也将他们所目见的近代学堂、图书馆、实验室,甚至科学博物馆、展览馆等都称作“书院”而介绍给国人(走向世界丛书本,王韬《漫游随录》、刘锡鸿《英轺私记》、《申报》830号等)。中西士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欧风美雨,给古老的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以强大的冲击。在此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面临一个文化选择和文化整合的重大问题。此时社会上主要流行三种思潮,形成三大派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派、复古派和全盘西化派。孙逸仙先生一反上面三种主张,强调中国既不能中体西用,更不能保守复古,也不能全盘西化。他提出了中西融贯的文化观,阐发了革命与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因袭与批判、开放与消化、融贯与创新等关系问题,迄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一、革命与文化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把革…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等赴日学人在传播西学进而引发中国近代哲学转型等方面贡献良多.赴日学人不但充当了清末引进外来思想文化的启蒙者,而且也成为近代思想文化转型的奠基人,他们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所以,他们无论在西学东渐史上,还是在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型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郑军 《北方论丛》2005,3(3):90-94
在明朝末年,由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开始了向近代化转变的历程.但是,由于明清鼎革导致了政权更迭,由此所造成的一系列后果成为中国传统科学近代化进程中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和”与和谐是中西美学始终关注的问题,它们都是在美学理念的滥觞阶段便被提出来,做为美学起始阶段的主要范畴,虽然它们还没有完全成熟和系统,但它们却决定了中西美学未来的取向。本文选取了中国先秦与古希腊音乐和谐观念这一切入点,试图从和谐入手,探讨中西音乐文化源头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郭嵩焘是晚清首任驻外公使、著名的洋务思想家和走向世界的先驱者。本文以西学东渐与郭嵩煮开眼看世界为线索,系统论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郭嵩焘在对近代中西文化教育的比较借鉴中,洞察到了教育在提高民族素质以及一个国家近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他不畏清议,极力主张经世致用,“用夷变夏”,全方位效法泰西,用“实学”取代“虚学”。他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先驱者地位是无法抹煞的。  相似文献   

19.
一、《马氏文通》与汉外语言对比研究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外国列强的炮舰轰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随着“西学东渐”,中西两种差异较大的文化发生了较广泛的接触与冲撞,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人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扬弃的同时也开始对西方文化加以利用和吸收,以求达到“中西会通”。国人也一改传统的歧视外国语言文化的态度,转向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化以求达到救国的目的。当时“西学东渐”的主体是传教士和留学生。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传教士主要通过开展语言文字(报刊、出版等)、宗教、教育和医疗卫生…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学者引介西方美学并以此观照和改造中国传统美学,提出了审美静观说.在立人启蒙的同一历史语境下,由于个性气质、文化心态的差异,服膺叔本华意志美学的王国维和汲取席勒美学思想的丰子恺分别形成了"人生解脱"和"人性救赎"两种路径的审美静观思想.梳理近代中国审美静观的路径分歧及其演进逻辑,管窥近代中国美学思潮的时代变迁,探讨近代中国学者美学本土化的心路历程及其经验得失,诠释中国传统美学的后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