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拉伯语和汉语的语法特征概括如下:阿语语法是显性语法,汉语语法是隐性语法,阿语语法是刚性语法,汉语语法是柔性语法,显性与隐性是二者最根本的差别,从而形成两种语言的一系列不同,阿语属于语法型语言,汉语属于语义型语言;阿语词序比较灵活,汉语词序相对固定,阿语虚词种类比汉语多,使用更加频繁,具体体现在介词,连词,冠词,助词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分属两个语系的阿拉伯语和汉语,就语法范畴而言存在着许多差异.差异之一是:汉语句子结构中有述补结构,而阿语却没有. 汉语里的述补结构是指述语加补语的句型结构,补语是述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述语起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英汉对比语法作为一门学科已逐步引起我国语言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英汉语法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规律和研究传统,本文从语法对比的角度出发,主要探讨英汉语法构词、词形变化及词序异同之处,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认识两种语言的差异,要把对语言间"异"的研究同语言间"同"的研究结合起来,并把这种研究放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  相似文献   

4.
属于闪含语系的阿拉伯语和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如何讲授阿拉伯语,才能使我国学生在被汉语包围的环境中学到地道的阿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从长期从事教学实践,深感要搞好基础阶段的阿语教学并非易事,有五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根据阿拉伯语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安排教学 阿拉伯语是阿拉伯人长期使用过程中,在各地区方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统一的、规范的语言,是闪含语系中产生较晚而发展最快、传播最广的一种语言。它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而这些特点和规律对中国学生来说,正是学习的难点。 在语音方面,阿拉伯语字母发音部位之广、音素之多是其它语言所不及的:从双唇开始,经齿、舌、喉等直到声门共有18个发音部位。每个字母除本音(静音)之外,在与元音符号和鼻音符号相拼时形成11个音素:3个短音,3个长音,2个软音和3个字母的总音素为336个,其中齿间音、舌尖顶音、舌面后音、小舌音、上喉壁音和喉音等14个字母的168个音素在汉语里是没有的,成为中国学生的第一个语音难关,而阿语特有的叠音,音、形不一,冠词的不同读法,海姆宰的必读与略读,两个静符相遇时的各种读法以及语句的停顿读法等又增加了学生在朗读和会话方面的一系列困难。 在词汇方面,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是”词。中学学过英语的学生,学习阿语时,因为见不到“是”词,心里总是不踏实,他们想方设法寻找何处去了的“是”。 阿语“是”词的存在 阿语中也存在“是”词,主要有两大类。 1.类残缺动词,如: 这类动词所表达的基本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是”或“不是”、“变成是”、“只要是” 等等。请看下列各例:  相似文献   

6.
三、双语词典词目和释文分别用两种语言的词典便是双语词典,这是就其表面形式而言的.双语词典的本质特征是对译,即两套符号的对应.早期的双语词典,都或多或少带有把原文词典逐项释义移译过来的倾向,如《阿语词典》和《汉语阿语词典》.两种语言的符号差别牵涉到生态环境、物质文明、社会文化、宗教文化等等方面,常常使译者左右为难,只好采取音译或解释等办法应付.即便两种语言有对应符号,但这两个符号绝对等值机会极少,常常是在语法范畴、词义色彩或词义范围等方面不对等.所以,在编双语词典时,不仅要求“同”,找出对应符号,而且要努力揭示同中之“异”,使查阅者真正掌握词义.1.双语词典的释义双语词典的译文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牟楠  尹莉 《现代交际》2013,(11):38-38
通过运用计时语法测试来测试学习者的隐性语法知识与不计时语法测试方法来测试学习者的显性语法知识,来研究学习者的显性语法知识的内化程度。结果表明,学习者的隐性语法知识内化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1.阿语语法研究的开端阿语语法研究,大约是从回历①第一世纪末叶(公元八世纪上叶)开始的,到西伯威息(卒于回历180年)写出第一部完整的阿语语法著作,中间经历了大约一百年的时间。关于这段历史,并无翔实的文字记载,这里只能略述梗概。研究阿语语法,是在学习研究《古兰经》的过程中开始的。为了说明这一点,还得从阿拉伯语的本身结构谈起。  相似文献   

9.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方式和组织规则,它兼具人类共性和民族个性.语法规则是人类长期抽象思维的成果和社团约定,它反映着语言社团的文化规约和语言学家的思维方式.阿拉伯语语法与汉语截然不同,与印欧语系语言相似,属于有明显形态标记的形式语法,具有清楚的逻辑推理思维,即遵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础模式.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阐释,并探究其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0.
阿语成语和汉语成语,包括谚语与典故,是各自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辞固定,含义丰深,流传广远,长期以来成为人们认识社会生活的指针,对阿拉伯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文化、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无论阿语成语还是汉语成语,有些从字面上便可理解,像阿语的“小时所学,如镌石上”,“流满的小溪胜过堵塞的大河”;汉语的“小题大作”,“后来居上”.有些则要知道来源和典故方能理解,如阿语的‘曼希姆的香料,“奥斯曼的衬衣”;汉语的“杯弓蛇影”,“守株待免”.还有些对本民族来说一目了然,而对外族来说,如不加解释则无法沟通,如阿语的“春天的苍蝇”(丰年之兆)和汉语的“秋后的蚂蚱”等。这说明各民族语言除了共性之外,也有由于受地理社会环境与文化宗教习俗影响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