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范莲子在《同忆鲁迅与范爱农》(载《许昌师专学报》一九八六年第二期)一文中说:“由于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还兼着生理卫生学教员,工作相当繁忙。不久,他便邀请范爱农到府中帮忙。”范爱农是否应邀了呢?文章紧接着写道:“宋崇厚先生在八十二岁时曾经回忆说:‘我在绍兴府中学读书时,鲁迅先生任教务主任,给人敬而爱之的感觉。范爱农先生给我是另一种印象。他一年到头穿着学生装,老是穿一双布底鞋,养着一个平顶头,衣着非  相似文献   

2.
编前小记鲁迅先生的战友和夫人许广平同志,在鲁迅先生生前,特别在鲁迅先生逝世后,写了大批介绍鲁迅生平著作的文章。这些文章,除了一部分收集在《关于鲁迅的生活》、《欣慰的记念》和《鲁迅回忆录》三本集子外,还有不少散见于解放前后的报刊,收集匪易.查阅不便,而这些文章,同许寿裳先生的有关著作一样,同为研究鲁迅生平思想的极为珍贵的资料。倘能有专门的《索引》行世,起码可给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一点翻检的线索,但就笔者所见,长期以来,还没有同志作此笨重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人生路上,在诸多的老师中,鲁迅先生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导师章太炎先生。鲁迅先生以温暖的情怀,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鲁迅先生眼里,寿先生方正、质朴、博学,教学极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鲁迅先生的父亲病重,服用,  相似文献   

4.
鲁迅从一九○九年七月由日本回国到一九三六年逝世的二十七年中,约有十一年的时间在中学和大学直接讲课或者兼课。鲁迅始终把教学工作视为十分严肃的任务。他说:“倘若闯入深渊,自己有自己负责,领着别人又怎么好呢?我之怕上讲台讲空话者就为此。”(《两地书》)鲁迅长期严肃认真地教学实践,不但直接培育了广大青年学生,同时,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教学验经。为此,以鲁迅的教学实践为榜样,学习、继承鲁迅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经验,对指导我们今天的教学工作,仍然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忆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0月版)中,收有一篇《初次见鲁迅先生》的文章。文末注明的写作日期是“1926.3”。这是一篇鲁迅先生在世时就已发表过的文章,同时,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唯一的一篇中学生写出的鲁迅“印象记”,不失为一份珍贵的文献资料。下面,就这篇文章的有关问题,提供几点新材料。一、文章的作者及文章发表的经过。《初见鲁迅先生》的作者马玨,当时是北平  相似文献   

6.
对鲁迅先生在日本活动的一些史实,历来由于资料不足,史实时间不尽相符。随着文物文献资料的发现,国内外研究者文章的发表,给我们提供了考定鲁迅早年史实的方便。本文就鲁迅在日本的早年活动提供一些资料,供研究者们参考。如有不当,请同志们指正。一、关于鲁迅与蒋抑卮的交往文怀章同志在文章中说:“从一些史料看,若言鲁迅与蒋抑卮的交往始于一九○四年,近  相似文献   

7.
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杂文,写于一九三○年四月十九日。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的阶级观点为武器,给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以有力的回击。 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文,属于说理文的范围。作为说理性的文章来说,一篇好的杂文必然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因此,进行杂文教学时在讲清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就应当把分析的重点放在逻辑结构上面。逻辑结构包括篇章结构和论证结构两个方面。作为文章,杂  相似文献   

8.
看了陈建华同志和裘沙同志写的关于祥林嫂死因的文章(见81年第四期《语文学习》),深感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因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不仅仅是个怎样看待祥林嫂之死的问题,而且直接涉及到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不朽的名著。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一生在教育战线上奋战了二十,余年,自一九○九年从日本归国,在杭州浙江省两级师范任教起,到三十年代初,他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他以后虽然不在学校工作了,但也仍关心着教育事业。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光辉楷模。 鲁迅先生对教育问题有不少的论述及精辟的见解,散见于他的许多文章中,拿《朝花夕拾》这本集子来说,就有许多文字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认真学习这些文字,对于  相似文献   

10.
笔者针对“鲁迅与仙台”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中记述的幻灯事件是否虚构情节,藤野先生的教学方法使鲁迅反感而离去等,提出在解读中应坚持“温情和善意”的原则。通过考察文章的写作背景,认为鲁迅写作的基调是温情和善意。即便有虚构情节,也不足以影响这个基调。以往的“鲁迅与仙台”研究也符合这个基调,亦即符合鲁迅本意。笔者批评了当前文学研究中的“解构”主义倾向,即妄议历史人物,无根据地怀疑一切。这种倾向在“鲁迅与仙台”研究中虽然比较轻微,但也应该警惕。我们应该提倡对历史人物的温情和善意,而不以臆测或以时事政治需要来衡量人物。  相似文献   

11.
鲁迅之“硬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谈到鲁迅先生的翻译,大家马上就会想到他的“硬译”观。鲁迅先生主张“硬译”的说法,在翻译界已成定论。凡提“硬译”,必涉及到鲁迅先生;凡提及鲁迅先生之翻译观,必以“硬译”统而概之。而这“硬译”必是和生硬的文笔、句法相提并论。通过仔细阅读鲁迅先生谈翻译的文章,觉得并非如此简单划一,一言以概。  相似文献   

12.
这两篇评点文章,是正在编写的《中学文言文评点今译》的一部分。现在刊出的目的在于广泛地同兄弟院校和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同志们,就中学文言文教学形式作一番探讨,并向经验丰富的同志们征求意见。 我们知道利用评点形式分析文章,在我国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远从宋代朱熹始,评点注本就大为盛行。但“五四”以来,运用评点形式来分析文章还是为数不多的,特别是今天,对我们来说更是一项新事物。我们是师范院校,旨在培养中学师资,对中学教学研究作深入细致的探讨,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是新形势对我们提出的  相似文献   

13.
编后记     
我们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纪念鲁迅诞辰百周年;深深怀念文化巨人鲁迅先生。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卓越的教育家。在他光辉的一生里,有十八年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任过中学师范学校教员、监学、校长到教育部部员、检事、科长、大学讲师、教授、系主任兼教务主任。离开学校之后仍关心教育工作,多次被学校请去讲演。他联系众多的青年工人、学生和作者,回答了数以千计向他求教的青年的信件。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导师。  相似文献   

14.
服装·故事     
正服色搭配民国初年开始流行的妖裙装由于上下分离,在色彩上就有上衣和下群的搭配问题。在这方面鲁迅先生有独特的见解。在一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中,作者提及这样一件事:曾有一回作者穿着一身新袄裙与鲁迅先生打照面,就问鲁迅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有见地: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他写的小说、杂文、散文中塑造了农民、地主、知识分子、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等多种艺术形象,有些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但在研究鲁迅的作品中,也使我们非常感兴趣地看到在他写的《无常》、《女吊》等回忆文章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些男女鬼魂形象。鲁迅塑造的这些鬼魂形象,无论在思想上或者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不仅使我们在思想上受到启发与教育,而且在艺术上也是个享受,当然,对于创作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可是,在研究鲁迅的文章中却很少有人涉及,只是在二十多年前刘有宽、许钦文两位同志在介绍“绍兴大班”于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去北京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一年是一代文化伟人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在这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我们自然地想起了一九三六年的十月。当鲁迅逝世,在上海万国公墓下葬的时候,上海的一万多群众曾在鲁迅先生的棺上,给他盖上了写着“民族魂”三个字的一面大旗。“民族魂”这三个字的盖棺定论,对于鲁迅先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相似文献   

17.
“我们该读点鲁迅了”,当我和大家在课外聊天时,油然发出一声慨叹。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批评史上一座横亘其中无法忽视的高山。对于先生,我们都能侃侃地谈些东西——他过于出名了,特别是毛泽东给了他“最有骨气的人”的评定后。但我们对他的理解又太少了,特别是从未经历过苦难的我们。鲁迅在我们眼里,不过是“(1881—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一生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而到晚年、这种愿望尤为强烈。今天重温鲁迅先生晚年致外国人士的书信,可以想见当年鲁迅先生呕心沥血、效力交流形象,学习鲁迅先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真诚态度、坦荡胸怀和严于解剖的精神,这对今天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是很有裨益的。 1932年1月16日,鲁迅在致日本中国文学研究家增田涉的信中,回顾了青年时代翻译外国小说的动机、经过和结果:“《域外小说集》发行于一九○七年或一九○八年,我与周作人还在日本东京。当时中国流行林琴南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文章确实很好,  相似文献   

19.
《一面》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逝世的简短的回忆录.文章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十月,一九三七年被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作是署名“阿累”,当时是一个普通的电车售票工人.这篇回忆录极其细致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在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开设的书店里与鲁迅先生邂逅相遇,当面领受先生赠书的情景,刻划了鲁迅先生同情劳动人民,爱护求知青年,慷慨助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限崇敬.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的著译在当时青年中所产生的深广的影响和巨大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杂文,脍炙人口。而鲁迅的小说,也同其杂文一样,磁石般的吸引着读者,强烈地感染着读者,那孔乙已,那阿 Q,那四铭,那高尔础老先生等等,一大批人物,活跃在我们的脑际,时时浮动在我们的眼前。何以如此?我以为除去思想内容和一般论者常说的因为鲁迅小说具有简洁而凝炼、朴素而平实的艺术特点而外,鲁迅小说那圆熟的讽刺技巧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只要一提起或一想起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总会立即产生这样一种美的感觉: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