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当前,消除经济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程度加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非常艰巨,宏观调控任务繁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由石家庄经济学院王殿茹等撰写的《金融危机下河北省宏观调控对策及经济发展态势研究》,是一部有关宏观调控研究的最新著作.作者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现实所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追赶型经济决定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特性是政府主导,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在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经济增长效益和质量;转轨型经济决定了我国宏观调控的兼容性和市场化取向,决定了我国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的改变,同时也给我国的宏观调控带来巨大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我国宏观调控的性质是在保证市场效率的基础上,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它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高级形式,具有宏观性、总体性、间接性。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国家对社会经济宏观调控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建立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以此构建的宏观调控法体系分为宏观调控基本法和宏观调控特别法。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为例,法律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法律决定了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和方式;另一方面,法律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宏观调控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调控对象。相应的,政策则是宏观调控实施的表象,是在现有法律制度下达至宏观调控总目标的具体化对策。法与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而宏观调控中法与政策的分布与互动则统一于我国特有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制度变迁的宏大场景之中。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权限,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我国国家大,人口多,必须赋于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必要的权力,使其能够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制订地区性的法规、政策和规划;通过地方税收和预算,调节本地区的经济活动;充分运用地方资源,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表明,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加强地方经济管理的权限是十分必要的。各地方对经济的管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属于区域经济调控行为。本文拟就区域经济调控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区域经济调控的函义和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李伟  陈乃新 《兰州学刊》2005,(1):160-162
本文在评析宏观调控权理论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在法治化的背景下,不应将宏观调控权单纯理解为一种国家权力,而主张将宏观调控权力作为国家享有的权利的标的来理解,即宏观调控权力权利化,并从宏观调控权力应该权利化和能够权利化两方面对其作了正当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货币宏观调控权是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现状与走向的一项决策与执行的权力。它是一种特殊性的权力类型,即是一种由政府行使的缺乏强制力并具有一定自主性的"准权力",它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准备金与基础货币。这种权力的实现需要通过建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来解决。  相似文献   

8.
政治权力促进经济繁荣是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政治权力促进经济繁荣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依托性资源;政治权力促进经济繁荣的具体方式主要是界定产权和增强市场;政治权力促进经济繁荣需要考虑特定的时代条件,以决定政治权力的作用性质;政治权力促进经济繁荣存在着一定的作用限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整体运动规律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共性和各国宏观调控共同面对的困境。世界市场的成熟不仅加剧我国宏观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而且加剧宏观调控的外部协调困难。我国的宏观调控应在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指导下,坚持和强化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建立有效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加强市场规制,克服市场行为的无序性;强化劳动者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拓宽宏观调控的渠道;完善宏观调控的组织管理,提高宏观经济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风险社会中的宏观调控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宏观调控本身也是一种风险,呈现出入为性、不可预测性、二重性、个体性和延伸性等特征.这种风险既源自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宏观调控行为功能的多重性,也源自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局限性和主观随意性.风险规制是法律的基本功能之一.因而,有必要在宪法层面对宏观调控行为进行专章规定,在宏观调控基本法律原则层面确立经济稳定增长原则和一致行动原则,在具体法律制度层面完善宏观调控权力制约机制和宏观调控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11.
黄亮 《新疆社会科学》2013,(2):90-95,152
在最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国家进一步明确指示应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而宏观调控过程中的权力冲突容易对该政策目标构成障碍.文章以我国宏观经济领域的调控个案为切入点,提出权力冲突这一主题,并从冲突部门化、冲突显性化、冲突博弈化三方面分析权力冲突的表征,进而结合我国宏观调控特有的语境揭示权力冲突的成因.以此为基础,作者就行政和司法两种冲突消解路径进行探讨,力求为克服我国宏观调控权力冲突提供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1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战略举措。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集中代表者与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决定了它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主体,应当理性地看待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和挑战,切实承担起匡正发展理念和发展行为,健全宏观调控职能及政策体系,建立经济风险化解机制,倡导低碳化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3.
黄亮 《天府新论》2013,(3):15-20
鉴于宏观调控对于我国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国家多次指示应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然而,目前理论与实务界对宏观调控权力配置的基础理论问题的关注度较低,使我国宏观调控权力配置的完善缺少了重要的原则性指导和方法论依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借用了政治学、社会学、制度经济学等多种视角,从分权理论、政策搭配理论、系统论、冲突理论和集体行动理论探讨了中央宏观调控权力配置的理论依据,并分别阐释了这些理论与权力配置命题的内在耦合.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村庄有不同的权力结构,如强村弱民、强村强民、弱村弱民或者弱村强民。发现这些村庄权力结构的决定因素尤其重要。研究发展,村庄的权力结构是由产权的集中性、稳定性决定的。产权集中性、稳定性或两者的组合与村庄权力结构有一定的相关性,产权的集中性决定权力,产权的稳定性决定权利。产权集中性和稳定性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村庄权力结构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中的非均衡增长与发展经济学中的不平衡增长,是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然而,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增长概念却包含以上两个概念的内容,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增长是由其生产力的不平衡性,总供需的不平衡性和产业结构的不平衡性决定的。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增长与宏观平衡的关系极大。促进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应正确处理好其与宏观平衡的关系,这正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所在。非均衡增长,宏观平衡与宏观调控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6.
余传贵 《河北学刊》2002,22(1):56-59
制度安排的效率决定资源的利用效率 ,而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两个方面决定国民的经济福利 :一是通过决定商品价值量和价格总水平影响经济福利 ,二是通过资源的稀缺状况决定商品价格总水平影响经济福利。有效利用资源的制度安排主要是 :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制度 ,建立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规范的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组织体系是由不同种类的组织组成的综合体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区域经济发展调节委员会、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就是这样的组织体系.一种高效率的、互动衔接的,又灵活运转的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组织体系,是发挥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职能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一、要高度重视计划工作的科学性首先 ,计划是客观实际的主观反映。计划是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 ,是预见未来发展的精神产品。计划的科学性就是计划的正确性 ,它是由客观实在性决定的 ,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全面了解、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必须实行计划管理 ,这是由此项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严格按计划组织征收 ,并以计划检查考核征缴效果 ,这是计划严肃性的体现。计划要符合客观实际 ,对征缴工作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 ,这是计划科学性的体现。计划的严肃性必须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 ,征缴计划只有以科学性为前提…  相似文献   

19.
关于优化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实事求是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基本要素决定原则、资源评估原则、重点突破和操作可行原则及市场调研法、产业竞争力评估法等原则和方法,论述优化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宏观调控是中国政府自定义的四大职能之一.产能过剩是多年来困扰中国经济的痼疾.政府如何进行调控来纠正市场失灵,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公正,却知易行难.1990年代以来,针对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产能过剩问题,中国政府先后进行了多轮宏观调控,行政权力和经济手段并用、政策法规命令兼施.然几番调控,不仅未能化解产能过剩,反倒逆向催化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的扩张和跃进,陷入诸多产业普遍过剩的困境.本文以1996年以来钢铁业的宏观调控过程为个案,通过对政府调控政策、手段及效用的深入研究,分析了影响政府宏观调控的诸多变量,揭示了中国式产能过剩与调控失效的政治经济逻辑,提出了推进国家制度建设、改进和优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