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传教士与太平天国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由于美国传教士对清政府的不满,因而对这场具有基督教色彩的运动表示欢迎和支持。但是,随着对这一运动认识的加深,美国传教士便由赞赏太平天国革命走向了攻击太平天国革命,从而为西方侵略者干涉中国革命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美国传教士最早于1882年抵达重庆。在此后近20年内,传教士是美国与重庆直接交往的唯一纽带。传教士目睹甚至参与了19世纪末重庆的社会变迁,在美国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塑造了美国最早的重庆形象。与此同时,传教士也暴露了他们固有的文化偏见。美国传教士在渝的早期活动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标志着重庆与美国文化互动关系的开始,重庆因此而成为了中美文化交往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美国南海政策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冷战时期,发展于70年代中关建交的过程中,最终经由冷战后中美战略关系的调整而趋于定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美国南海政策确立了从属于东亚整体战略,以及一般情况下保持中立“不介入”具体争端事务的基本原则.然而,在东亚整体战略主导美国南海政策的情况下,中立不介入原则并非永恒不变.美国国务院外交档案、国家安全档案和盖尔公司解密文件数据库的资料分析显示,美国南海政策的基轴不在于南海争端不选边站的原则,也不在于对盟友的承诺,而在于美国亚太利益对南海政策的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4.
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基督教化"中国的目标之下,希望对于中国女性进行改造。传教士通过文本空间,塑造了苦难、悲惨、备受桎梏的中国女性形象和自由、平等、享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美国女性形象,确立了一种类型化、二元化的符号结构,对中国传统符号体系进行瓦解。传教士通过瓦解—重建符号秩序的模式,试图推进基督教符号体系在中国传统符号体系中的行进,完成其形象由符号空间转向社会空间的意义表达。  相似文献   

5.
6.
美国宪法理论之于中国的影响始于来华的美国传教士,在华美国传教士及其出版物起到了重要传播作用,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士和维新变法的政治思潮与之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目睹日军的野蛮暴行之前,传教士们对日军的军纪充满信心,认为日军是一支仁义之师.南京沦陷后,日军烧杀淫掠的疯狂暴行促使传教士们改变对它的态度,但印使在抗议、阻止、揭露日军暴行的时候,传教士们也努力发现日本士兵中表现较好的人与行为.对日本民族与日本人民,他们则一直都持欣赏的态度,他们所反对的,只是日军的暴虐,而不是日本国或日本人民,那种关于他们反日的指责不足为信.  相似文献   

8.
美国人最初获知有关台湾的信息,多来自欧洲之出版物,随之则为大量来华美国侨民之著述。西方来华传教士作为一个极为重要而又颇为特殊的群体,在华居住时间相对稳定,文化素养整体较高,谙熟中国语言文化。他们通过创办报刊、出版著作、举办演讲、邮寄书信等方式,大量向美国传递有关台湾的信息,对台湾形象在美国的早期传播与建构,厥功甚伟。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的西方人对台湾形象在美国的早期传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其目的则是希冀美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重视台湾。  相似文献   

9.
跨入 2 0 0 0年 ,中美关系再度面临重大考验。这不仅是由于台海危机等事件随时可能冲击它 ,还在于美国大选年造成的“负面效应”极有可能伤害它。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是美国两党盛大的节日 ,是参选的政客们展示自身纲领和才华 ,攻击贬损对方形象 ,以造成轰动效果的大角逐。大财团滚滚金钱的赞助 ,在一州竞选中胜者得全票的制度 ,竞选班子从口号到外貌形象的包装 ,大众媒体铺天盖地的渲染 ,这一切都使美国大选成为最刺激、最令人怦然心动的事件。比起台湾“大选”那些空头支票满天飞 ,参选者抹黑对手、栽赃陷害的做法来 ,美国的总统选举远略显…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来华美国新教传教士十分关注中国科举制度,并发表了不少介绍、评论科举制度的言论。本文围绕美国传教士对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弊端及其改革建议等3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换一个视角,借西人的眼光,多方位认识科举制度的利弊。  相似文献   

11.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在运转中会产生种种非民主的后果遭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深刻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现代民主及选举制度的合法性。然而,冲突有时只是表面,并未真正造成危害,拥有久远历史的选举制度有其自身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不乏合理性。自由理想与现实体制的张力就是美国的特色,民主是从其理想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从应然的推动力和实然的抗拒力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形成的。美国选举制度带着自己的功能逻辑和理性展现着美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观察美国2016年的总统竞选所表现出来的相对于此前的总统竞选的特点,可以看出美国在近些年中已经发生了衰落。这种衰落将导致美国政治更趋保守化,美国国内矛盾会加剧,美国会更倾向于减少与中国的合作。美国在未来有可能减少对国际事务的参与,重新变成一个奉行孤立主义的国家。  相似文献   

13.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在运转中会产生种种非民主的后果遭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深刻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现代民主及选举制度的合法性.然而,冲突有时只是表面,并未真正造成危害,拥有久远历史的选举制度有其自身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不乏合理性.自由理想与现实体制的张力就是美国的特色,民主是从其理想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从应然的推动力和实然的抗拒力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形成的.美国选举制度带着自己的功能逻辑和理性展现着美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被忽视的受害者--南京大屠杀中美国传教士的另一面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城里从事救济工作的美国传教士,以往的研究集中于探讨他们揭露暴行、保护难民的正义行为,本文则以大量史实为依据,提出了这些传教士也是大屠杀的受害者的观点,并分析了这种受害与其正义事业的关系.传教士受害的表现为与家人离散,生死不知;与世隔绝,信息不灵;行动受限,有如囚徒;财产遭抢劫;生命遭威胁.大屠杀对他们造成的这种伤害并没有对他们的正义活动产生不良影响,相反,他们基于自己的信仰,决心以耶稣为榜样,从容地面对苦难,将日军的迫害转化成了坚持正义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5.
陈刚 《学术论坛》2003,(4):41-44
否决权是美国总统权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它的设计及总统们对它的实际运用来看 ,体现出了美国政治的显著特点 ,即三权之间严格分立与制衡。由于否决权是与立法过程相关联的 ,因此 ,总统如何运用这种权力会对美国政府政策的制定乃至美国政治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 ,否决权所体现出来的对多数人意见的不信任也反映出了美国人的民主观 ,即多数人统治和保护少数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17.
大众传播媒介对美国总统选举的重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在美国选举政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左右美国总统竞选的重要力量.大众传媒本身凭自己拥有的大量读者和观众主动介人大选进程,对大选的最终结果产生影响.它甚至可以使一个竞选者成为白宫未来的主人,也可以让一个人永远徘徊在白宫门口.  相似文献   

18.
邢红梅  谢士法 《理论界》2006,(9):206-207
政治行动委员会以特殊的方式对美国总统选举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围绕政治行动委员会与总统选举的争论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关法律的调整使政治行动委员会发挥作用的形式与途径不断变化。这些争论实质上是政治平等与政治自由这一古老悖论在总统选举层面上的反映。政治行动委员会对美国总统选举的作用将在这些争论与调整中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是美国人依照国情为自己量身订做的,这种与美国民主原则相结合的古老选举制度在实践中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联邦制度、分权制有密切的联系,体现了美国政权体系中权力分散、权力多元、权力有限的特点。美国总统选举在基本制度基础上的创新,解决了一些时代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制度中的一些探索性试验,是应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对原有的制度进行修补,但其本身仍体现不合理性,而这种不合理性是基于美国式民主的需要而在现实中存在。  相似文献   

20.
美国外交关系档案揭秘:1937年秋冬的“泛南京大屠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7年12月14日,美国驻德大使陶德在给总统罗斯福的密电中披露,日本驻德大使东乡茂德承认,日军在攻占南京之前就已杀死了50万中国平民。1938年1月25日,美国国务院接到驻上海总领事高斯就日军暴行的专题报告。这一报告与"广田电报"中记录的英国记者田伯烈关于日军屠杀30万平民的报道的内容完全吻合。美国外交关系档案中记录的来自加害方和第三方的消息相互印证了同一事实: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日军在以占领南京为目标的侵略行动中曾经大肆屠杀中国平民和俘虏。若将第三方档案与其他证据(电报、日记、书)连贯起来就能明晰地看到,日军从侵略中国开始就伴随着一系列的屠杀、奸淫、抢劫等残暴的反人类罪行。不仅"南京大屠杀"真实可信,而且在南京沦陷之前、之后,以及在南京周边地区,日军曾施以大量屠杀中国平民的暴行。也就是说,1937年秋冬,不但存在"南京大屠杀",而且还发生更令人震惊的"泛南京大屠杀"。档案及相关记录揭示并证明,日本的侵略野心和军国主义教育就意味着与犯罪相伴,也注定了日本军人成为罪恶的战争与屠杀机器的必然。"南京大屠杀"并非孤立事件,它既不是日军犯罪的开始,也不是其暴行的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