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校的科研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积极支持高校科研创新,实现高校科研创新突破,提高科研创新团队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几个有代表性的实际调研,认定团队的领导模式、成员间联系的紧密性、团队所处的发展时期、成员的科研背景以及团队组织结构、团队文化是团队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由此探讨了目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突出问题,提出从科研创新团队产生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的营造方面作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考察山东省1983~2004年粮食生产变化情况的基础上,用基于时间序列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影响山东省粮食生产的因素。认为山东省的粮食生产波动主要是由生产要素投入、市场、气候以及政策等因素引起;模型的回归基本上反映了各个变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其中生产要素投入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3.
郑剑虹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23-27
高创新能力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正处于创造性发展过程中的青年人。高创新能力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智能突出、自我意识强、工作态度认真、个性倾向鲜明等特点;其创新活动和成长成才主要受到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时代精神和重要人物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培养高创造性大学生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华东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16-121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人们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的研究没有能形成一致的明确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创新实践能力。从构成要素上看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大学生的知识相对较多,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二是大学生的想象力等非逻辑思维能力普遍缺乏;三是有不少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有不少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待进一步优化;五是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普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张前程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2,(4):122-128
随着新文科建设的全面推进,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要相应改变。在此背景下,以文科专业研究生为考察对象,根据问卷调研数据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水平总体上较为一般;不同类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导师科研水平、学校的科研环境、课程设置以及个人因素是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针对新文科背景下如何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4)
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A民族大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从研究生创新意识、教学内容与方式、导师、培养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从研究生、导师和学校三个主体角度构建A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各主体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中的职责。 相似文献
7.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入手,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产权能力、产业集群、金融支持、政府补助、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六大方面,现有文献主要围绕这六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采用假设检验、实证分析、构建模型等研究方法与评估体系,而比较研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学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数量较多,但大多数只是宏观地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某些影响因素。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包含不同行业,各个产业的特性存在差异,对于具体某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同时,技术、政策以及融资环境等某一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研究慢慢增多,但是对不同因素带来的交叉影响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素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迪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57-160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宏伟大业的根本保证,通过对"创新能力"的阐述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绩效评价模型,以期对高校的学生创新工作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吉生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3(11):1-3
本文在简要分析素质教育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并从社会环境、创新型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如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知识创新水平的问题,分析影响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 五类因素。利用模糊集理论和模糊聚类方法,进一步提出了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因素的分析方 法。企业应用该方法能够找到影响因素的关键属性集合,根据这些关键属性分析总结出影响 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企业可依据分析结果调整其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策略、合理 分配组织资源,改善其创新能力并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最后,通过一个案例,进一步说明了 该方法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是社会历史进程的一个根本性变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体制及其运行已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但是,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全球化规则要求相比,仍存在差距。积极稳妥地进行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政府体制改革,与全球化接轨,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飞跃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制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良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51-55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宏观上包括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和公民的知情权,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中国理论界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制理论研究越来越关注,有民主说、程序说、国际法说、人权说等学说的出现。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始于1991年,虽然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已经从探索阶段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政府经济职能的变革,指出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以政府为保障的高度自律性经济。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不是直接干预或介入市场,不是通过行政命令的手段调节市场关系,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协调、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针对如何实现政府的经济职能,提出保障政府正确行使经济职能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法律,特别是行政法。阐述了完善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监督法对促进政府实现经济职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技术范式转换期的企业动态能力匹配研究——以三星公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范式的转换期要求相应的企业动态能力与之匹配。在范式内技术演进期,企业的动态能力应是:管理或组织的过程应复杂而缓慢,企业的资产组合发生线性变化,企业在既有的路径上进行战略微调;而在范式转换期,企业动态能力应是:管理或组织的过程简单而迅速,企业资产组合发生非线形变化,企业淘汰、选择新的战略路径。本文提出技术范式转换与动态能力匹配的理论框架,并对三星公司的动态能力演化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基辛格提出了威慑分析框架,认为威慑需要实力、使用实力的意志以及潜在的进攻者对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估等三方面因素的结合,但他没有对这一分析框架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跳出从战略稳定性角度分析核威慑的传统思路,把认知和心理因素植入核威慑分析之中,对基辛格建构的威慑分析框架进行了细化,并将其用于核威慑分析,把威慑的三个构成要素置换为核实力基础、核威慑信号传递和核威慑心理博弈三个变量,把核威慑界定为在核力量基础上通过信号传递进行的心理博弈。影响核武器数量规模的因素分为国家政策因素、确定一国核武器数量的直接依据、国家资源约束和国际环境的影响。核威慑信号传递包括口头信号传递、书面信号传递、捆绑信号传递和行动信号传递四种方式,每一种传递方式各有其传递路径。在核威慑心理博弈部分,分析了对核威慑正确认知的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核力量平衡国家间的核威慑心理博弈、核力量悬殊国家间的核威慑心理博弈和导弹防御系统对核威慑心理博弈的影响。分析核威慑中核力量与使用核力量意志的关系、描述核威慑过程中信号传递的方式与路径和威慑与被威慑双方的心理博弈过程,对于分析核威慑有效性、维持大国间战略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政府形象的影响因素——兼论重塑我国政府形象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玲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46-49
针对因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深化及公众觉悟提高而引起人们重视的政府形象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良好的政府形象已成为我国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政府职能、政府行为、公众的政府观是影响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由此提出重塑我国政府形象的路径,为重塑政府形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李祖全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新体制条件下 ,政府职能的不断完善客观要求政府权威模式的科学定位。强力政府形象的政府权威模式是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必然途径 ,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张富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4):28-34
中国宪政制度的设计,经过百年的努力和挫折积累了较丰厚的历史经验,有了相对意义上的进步,宪政所要求的最初步最原则的宪法制度规范基本具备。然而由于中国本土历史上缺少宪政传统、缺乏社会基础没有产生社会分层,导致长时期内宪政被视为国家建设机制的工具而忽视其本源价值,在学理层面与西方法理学强烈冲突。从宪政起步便对分权制衡进行改良,国家公权完全凌驾于公民私权,多次立宪的功利主义倾向,是中国宪政史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9.
影响中医学现代化的因素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同远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169-170
目前中医学现代化的脚步十分缓慢 ,加快中医学现代化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探讨影响中医学现代化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为加快中医学现代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政府建设既要遵循任何公共服务型现代政府建设规律,又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政府建设规律。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现代政府的显著特征,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的本质属性的重要体现。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是与建设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廉政型政府相匹配的重要方面。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属性是研究一切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论前提,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属性应包括公共服务的宗旨性、公共服务的法治性、服务职能的确定性、服务对象的广泛性、服务权责的一致性、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公共服务的高效性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