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鲁迅与《新青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从此,他加入《新青年》阵营的战斗行列,投入了新文化战线上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在所向披靡的战斗中,成为中国文化革命最伟大的旗手和主将。《新青年》杂志,是鲁迅五四时期向敌人冲锋陷阵的第一个思想阵地。鲁迅与《新青年》的关系,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蒋子龙是新时期文学中“改革文学”的先导,十几年来,他创作了一批有很高美学价值的作品。笔者在本文中想就蒋子龙的小说创作中的美学追求,略谈几点拙见。一、蒋子龙创作的轨迹蒋子龙自一九六四年在《光明日报》发表一篇散文而涉入文坛。一九六五年发表了短篇小说《新站长》,这是他的处女作。自七十年代开始,他陆续发表了《三个起重工》、《进攻性格》等十几篇反映工厂生活的小说。一九七五年,他因创作《机电局长的一天》而成名。这  相似文献   

3.
拙作《墨子“三表”说初探》在《社会科学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之后,不虞加入了一派学术观点的行列,引起一些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者的兴趣。卢枫同志发表的《墨子的“三表法”是唯物主义的吗?》一文(见《湘潭大学学报》八○年一期),把拙文列为“最近在国内刊物上发表了三篇研究‘三表法’的文  相似文献   

4.
提起廖沫沙,人们会记得他于五十年代中期以笔名“闻璧”撰写的《乱弹杂记》专栏杂文,五十年代后期以笔名“繁星”发表的《<师说>解》、《从一篇古文看调查研究》等杂文名篇。至于六十年代初期他与邓拓、吴晗、夏衍等合作的《三家村札记》和《长短录》两个杂文专栏,就更为大家熟知了。其实,早在三十年代,廖沫沙的杂文创作就具有特色,是研究左翼文学运动史的人们不应忽略的。以杂文为投枪的作家廖沫沙于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为逃脱国民党当局的通缉,从家乡长沙潜往上海。在从事党的工作之余,主编进步小报《远东日报》。一九三四年由聂绀弩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几年中他用埜容、达伍、熊飞、易庸、林默、野容等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中华日报·动向》、《大晚报》、《新语林》、《太白》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作品。他的诸种体裁作品,以杂文创作最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5.
<正> 张天翼是现代优秀作家之一。抗战初期他发表了《速写三篇》(《谭九先生的工作》、《华威先生》和《新生》),《华威先生》就是其中的一篇,也是他抗战时期的代表作品。小说发表于一九三八年。当时,在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广大人民,正进行轰轰烈烈的伟大抗日战争。但是,在这民族存亡的生死搏斗中,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故乡》,一九二一年一月写成,同年五月一日《新青年》杂志九卷一号发表。于是新文学园地里又开放了一朵色泽鲜艳、芬芳馥郁的奇葩。 最早对此文给以高度评价的是茅盾。他在《故乡》问世的这一年就发表了一篇《评四五六月的创作》,热情洋溢地指出:“过去的三个月中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中国现代爱情诗的拓荒者,他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了新诗《爱之神》。1919年4月又在《新青年》发表了新诗《他》,这首诗标志着现代爱情诗的成熟与完美,是奠基之作。鲁迅还提倡并保护爱情诗创作,他不仅鼓励、指导"湖畔"诗社年轻的爱情诗人汪静之写爱情诗,而且当封建顽固者攻击、抵制甚至扬言封杀汪静之时,他挺身而出发表反击文章为汪静之辩诬,并当面鼓励汪静之要勇敢地写爱情诗,因为青年有写恋爱诗的权利。年轻的汪静之在处境最困难时受到鲁迅的支持与保护,又积极投入爱情诗写作中去。  相似文献   

8.
梅汝恺,1928年生,江苏阜宁人。他是一位深得广大读者喜爱的当代作家和翻译家。梅汝恺首先是一位作家。50年代初,他的中篇报告文学《我在清水塘》使他一举成名,接着他出版了长篇小说《农场的女儿》,连续发表了10余篇短篇小说,成为年轻的专业作家,可惜的是由于1957年的政治风波,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艳阳春》和即将投拍的电影文,学剧本《扬子江头脚步声》终归夭折。在沉默了22年之后,历史进入新时期,梅汝恺重返文坛,先后创作和发表了百万余字的长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和散文新作。经结集出版的中  相似文献   

9.
王力,字了一,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大师。他长期从事汉语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语言学专著三十多种,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王力从1922年起开始研究汉语浯法。他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毕业论文《中国古文法》曾受到梁启超的好评。1936年王力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对1898年《马氏文通》以来某些语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继续扩大学术交流的渠道,《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于2003年上半年续签了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的协议。在本刊上发表的文章,其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如不同意文章编入该光盘版和数据库,请另投他刊或特别声明,需另作处理。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评论》一九八○年第二期上发表的陈则光同志写的《论历史讽喻剧〈赛金花〉》一文,对我国著名剧作家夏衍同志的早期历史剧《赛金花》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在如何评价《赛金花》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最后说:“《赛金花》是他的第一个剧本……”,这一说法是与史实不相符的。夏衍的第一个剧作并非是《赛金花》。夏衍的七幕历史剧《赛金花》最初发表在由傅东华主编的《文学》杂志一九三六年四月号上(民国二十五年,《文学》第六卷第四号),署名夏衍。这是夏衍第一次用“夏衍”这个笔名(原名沈端先)发表剧作,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为《赛金花》就是  相似文献   

12.
李辉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东北作家群里的一位作家。自一九三二年发表反映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万宝山》以来,五十多年共发表了九部长篇小说、八部中篇小说集、九本短篇小说集。他的抗战三部曲《雾都》、《人间》、《前方》在国内外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是一位新文学的巨匠,是前期创造社的主要成员,是创造社在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家。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九二一年,他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读书的时候,就开始了小说创作。从同年的处女作《银灰色的死》问世,到一九三五年最后一部小说《出奔》发表,他先后  相似文献   

14.
2004年8月10日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的文章《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是作家梁晓声第二篇关于“教育的诗性“这一主题的文章,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2000年4月13日),题目是《论教育的诗性》.……  相似文献   

15.
2004年8月10日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的文章《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是作家梁晓声第二篇关于“教育的诗性“这一主题的文章,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2000年4月13日),题目是《论教育的诗性》.……  相似文献   

16.
萨特尔(1905——)是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著名作家、政论家。1925年至1929年在大学求学期间,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有所了解。后来,他到柏林研究德国现代哲学,受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影响,开始形成无神论存在主义思想。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是《存在与虚无》(1943)、主要论文集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5)、《什么是文学》(1947),1960年出版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他的著名剧本有《苍蝇》(1942)、1945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已出齐四卷,1946之主编《现代》杂志,常常发表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观点。  相似文献   

17.
贺敬之是在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成长起来的优秀诗人。他解放以后至一九五九年期间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收集在他的《放歌集》中。此外还陆续发表了《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等。在“四人帮”被粉碎以后,诗人又重新拿起由于“四人帮”迫害而搁置了十多年的笔,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发表了《中国的十月》、《“八一”  相似文献   

18.
他的作品和他的为人都令人敬重和怀念。——丁玲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白话小说的重要作家之一。就在鲁迅发表他的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实主义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的第二年,叶圣陶也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现实主义小说《这也是一个人?》(后改为《一生》);而且一发而不可收,两年之中共发表了二十个短篇,并以《隔膜》名篇,结集为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付梓。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随着作者思想和技巧的不断成熟,他的小说创作后来  相似文献   

19.
2004年8月10日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的文章《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是作家梁晓声第二篇关于“教育的诗性”这一主题的文章,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2000年4月13日),题目是《论教育的诗性》。通过这两篇文章,梁晓声以作家特有的敏感  相似文献   

20.
葛志华是一位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三农”问题并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学者。1988年,他以《张謇与南通地方自治》一文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到机关工作以后,他把所学的知识、所从事的职业与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潜心研究“三农”问题,先后发表了《村干部论》等一百多篇论文,出版了《从田园诗到狂想曲》等六部专著,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高等学校教材《农村社会学》多次采用他的研究成果,不少学术文献引用他的研究结论,一些学术刊物在发表他的文章时专门加了编者按,他的著作还一印再印,具有广泛的读者。他先后四次获南通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三次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