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儒家传统的“和合”文化体系中,“仁”、“礼”及“中庸”是其思想精髓,其中,“仁”是思想基础,“礼”是手段,“中庸”则是哲学方法论,三者统一于追求“和”的境界。返本方可开新,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儒家传统“和合”思想的合理内核,从传统文化的源头引出活水,做到古为今用,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功能越来越明显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这就对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加工 ,做到“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1] ( P854 ) ,在继承、发扬、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综合与创新的关系,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才能创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社会文化思想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素养,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消融在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中.使中华民族文化发生了质的飞跃和升华。它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宗旨,始终贯穿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它对于我们今天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提出的“古为今用”,是我们研究历史的方针。贯彻这个方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去研究历史,发挥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战斗作用,是我们史学工作者的光荣任务。“四人帮”在“古为今用”的幌子下,根据反革命的政治需要,践踏历史科学,大搞“古为帮用”的影射史学,流毒深广。今天,横扫“四人帮”给“古为今用”布下的迷雾,是史学界的急迫任务。  相似文献   

6.
俞子恩 《延边大学学报》2023,(4):133-139+144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学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化遗产继承的方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认为无产阶级必须掌握传统的文化知识并加以改造,继承不是为了保存而是为了要建设共产主义的生活。据此形成“批判继承”和“厚今薄古,古为今用”等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原则与实践为思考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上,传统道德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人为本、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是当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但它也是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发掘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可以实现"古为今用",促进当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光辉历程中,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将文化建设摆在国家建设的重要位置。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指导,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统一,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这些成功的基本经验,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造中,科学地分析了民族文化传统的特质,确立了批判继承与革新文化传统、建设民族新文化的理论原则。同时,从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的审美价值观出发,解决了革命的内容与民族的形式相融合的实质问题,为创造具有“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的崭新文艺指明了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方针,从而为解决古今文化之间、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社会主义审美理想的新文艺,开拓了一条独特、宽广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古为今用”和“外为中用”辨析姜文闵“古为今用”和“外为中用”,长期以来,是我们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两个口号。本文拟对此略抒管见,以求教正。一先说“古为今用”。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有人标榜“为学问而学问”,似乎学者就该置身于象牙塔内,幽居独处,超...  相似文献   

11.
古琴艺术和古诗词艺术歌曲同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体系的结晶,都具有文脉悠久而意境独特的文化特征。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审美和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古诗词歌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两者的艺术特征均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抒情咏志”。在时代语境中,当代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古为今用,吸收古代扎根传统文化底蕴的精髓,去其糟粕,对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古琴音乐的融合加以研究,能够当今音乐创作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提出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观点;邓小平提出了以“三个面向”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江泽民则强调在文化建设上“以我为主”、“双向交流”、“开拓创新”.我们应当学习、研究这些思想,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恢宏工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马克思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文化建设更不应当割断历史。伴随着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鼓吹“全盘西化”、大搞民族虚无主义的批判,一股“传统文化热”正在华夏大地蓬勃兴起。这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尤其是教育对于我们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不屑一  相似文献   

14.
在儒家传统的"和合"文化体系中,"仁"、"礼"及"中庸"是其思想精髓,其中,"仁"是思想基础,"礼"是手段,"中庸"则是哲学方法论,三者统一于追求"和"的境界。返本方可开新,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儒家传统"和合"思想的合理内核,从传统文化的源头引出活水,做到古为今用,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学要“古为今用,外为中用”,这是党历来倡导的方针。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今天,贯彻这个方针尤为重要。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担负着特别重要的责任。”历史教学工作者能否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充分发挥历史科学所特有的战斗力,应该说是检验历史教学质量的主要准绳。  相似文献   

16.
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齐文化中的荣辱观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从齐文化出发,探讨了其“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基本素质、法规措施、核心价值等方面,以求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代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高理想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新文化”,也是一种“大文化”。建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在文化观念层面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建设创业文化、创新文化、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出现了几个持不同文化观的知识分子群体 :“全盘西化派”主张抛弃传统 ,使中国文化脱胎换骨 ;“中体西用派”试图弘扬东方学术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新青年》派”则通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来致力于创造“第三新文明”。他们的研究方法 ,从不同角度开启了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历代文献中存有许多都邑赋。都邑赋与传统城市文化存在诸多关联,蕴藏着丰富的城市文化内涵,是古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都邑赋与城市文化”研究中尚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到古为今用,实现优秀传统城市文化的现代转化,是当代城市文化建设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在中国文化中更是有着深厚的传统。“中和位育”作为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其核心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研究和借鉴“中和位育”思想所包含的丰富的“和谐”思想,可以给我们今天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利用的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