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它是富足阔绰的,因为它拥有一切;它又是赤贫窘迫的,因为它仅持一枚刻有自己饰像的铸币。它貌似至尊的帝王,因为它自诩雄居世界的中心;它又酷如可怜的乞丐,因为它孓然一身,除了自己便一无所有。 相似文献
2.
在诗歌创作中,如何摆正“我”的位置?如何正确处理“我”与群众、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这是诗歌美学研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反对把“自我表现”当作一种美学原则,这并不是反对在文学艺术中,尤其是抒情诗中,可以有“我”在其中。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诗中可以有“我”,诗人可以用“我”的眼睛、“我”的感受来观察和表现现实生活。这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常常把“我”摆在不同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是一个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突变的非常时期.经由这一时期,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文化、心理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五四"时期思想文化意识的突变集中表现在对已往一切封建思想、文化意识的否定、反叛和对人——自我的发现、张扬.这是"五四"时期整个思想文化意识领域内始终回荡的核心主题."五四"的这种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尽管同"五四"时期的文学主题之间并不呈现为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在这种"精神的气候"影响下,"五四"时期的文学不论是问题小说、教育小说,还是婚恋小说、叛逆小说,其内容的深层,都包隐着这种"毁灭精神"和"自我张扬"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创作个性与“自我表现”,从表面上看来,好象有某些相似之处,实际上二者的哲学观与审美观完全不同:前者应当肯定和提倡,后者应该否定和批评;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一 一个人的个性、气质和品德的形成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一定的社会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生活状况对于生活于该社会(或时代)的人们的个性、气质和品德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恩格斯对十九世纪德国和挪威的小市民之所以不同,曾进行了科学精辟的分析:“德国的小市民阶层具有胆怯、狭隘、束手无策、毫无首创能力这样一些畸形发展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小陈家在装修时,除了进户电源线、总出线分别用截面积为10和6平方毫米的铜芯线外,其余的全部用4平方毫米的铜芯线.在他看来,线总是越粗越好. 相似文献
6.
一、中学生自我表现的特点 当代的中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自我表现,善于自我表现,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什么是中学生的自我表现呢?中学生的自我表现就是:由于环境(外部)诱因对潜在(内部)动因的激活,所产生的强大动力,促使青少年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足以展示个体风彩和才能的某种公开性活动。所谓环境诱因,就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诸如琴、棋、书、画、歌、舞、剧、曲、征文、创作、摄影、演讲、体育、学科、科技制作、公益劳动等有组织(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竞赛活动。中学生的自我表现多见于外向型性格的人。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开创精神,善于捕捉时机,能够自创环境,表现淋漓尽至,具有一定的组织力、影响力,易推为首领。但也见于内向型性格的人。他们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精细,行为稳重,有 相似文献
7.
8.
9.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与“中和”精神,对古代诗歌的内容题材、艺术风格和审美标准等皆产生不小的影响。中国古诗中表现出来的“人本”与“中和”精神,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一、“人本”精神对诗歌的影响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种“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在道家和佛家思想中也有所反映。如儒家董仲舒指出,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要“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 相似文献
10.
11.
12.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何把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与社会主义现阶段具体目标有机统一起来。成为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从“单位人”到“社区人”的转变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与现实的契合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试论辽人的“中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人受其先祖鲜卑人以及隋唐契丹"化内人"的影响,建国之后即因袭鲜卑人附会自己为"炎黄子孙"自称"中国"的观念,开始以"中国"自居。契丹人自称"中国"之初,并没有自称"正统",直到辽圣宗后期才萌生自称"中国正统"的思想意识。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仍然称宋朝为"中国",在强调夷人懂礼是"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汉人懂礼也是"中国",在自称"正统"的同时,仍然称宋朝是"中国"。辽人的"中国观"具有辽宋同为中国、华夷懂礼即同为中国以及"正统"与"非正统"都是"中国"等特点。辽人的这种"中国观",实际上是一种"多元一体"的"中国观",对后来的金、元等王朝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有一些人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中提倡“文学要回到文学自身”、文学“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性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因而提出文学就是作家的“自我表现”这一主张。如何看待及其影响下的创作实践,以及如何加强作家责任感,已成为我国文艺向前发展中一个无法回避和急待澄清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的现实主义和西方人的理想主义 ,具有深刻的文化基础。从哲学上说 ,则来源于中国人“一元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二元论”的思维方式的区别。这种区别反映在现实生活中 ,就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待生与死、入世与出世、趋同与批判、官本位与人格本位等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现实主义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分 ;同时 ,疏于审视、少有批判、过于功利 ,也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劣根。我们在充分发挥现实主义精神的同时 ,一定要克服 (至少是缓解 )这种劣根性。 相似文献
16.
论俄罗斯文学的“多余人”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孤独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社会科学》1989,(2)
<正> 在十九世纪的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这短短的几十年里,俄罗斯文学以一批独特的形象震惊世界文坛.这批形象,赫尔岑称之为“多余的人”.他们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不仅使俄罗斯文学面目一新,而且在当时世界文学中亦为独树一帜.杜勃罗留波夫指出,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环境条件、个性气质的差异,但都是“土生的民族典型”.“多余的人”标志着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高峰.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人”的观念的演变陈廷湘19世纪上半期,西方现代文化的大潮伴随战火大规模涌入中华国门以后,逐步引起了中国固有文化各个层面的演变,作为精神文化深层结构的人的观念也逐步渗入新的因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在鸦片战争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社会的先进... 相似文献
18.
从“自我表现”到反“异化”——郁达夫文学观及小说主题阐释●赵海彦“异化”,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本文中使用这一概念是指在中国现代普遍存在的人类生活的非人化现象。所谓“反异化”则是以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人道主义去指称起诉抗议非人的存在。如果依据外在...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的、多数写于革命战争年月里的、乃至在马背上哼成的全部精美的诗歌艺术创作实践,和他的雄廓千古的文学艺术理论修养,当然,还有他那睿智、颖慧、严谨、深邃的哲学思想,使他在生活与创作中主客观相结合的辩证关系上,有着深刻的体验与科学的总结。代表着毛泽东同志这一文艺思想的是一 相似文献
20.
“技术化生存”与人的“非人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发展与人的关系 ,是 2 0世纪哲学反思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 ,以电脑、网络、信息为代表的高技术 ,无论其自身的发展 ,还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切入 ,都呈现新一轮迅猛扩张势头。为此 ,本刊约请 6位学者就这种新的“高技术与人”的关系特点进行相关思考 ,以期对读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