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现代国家建构是在内忧外患尤其是西方列强入侵的环境下展开的,但是王朝国家"重国家轻社会"的统治传统不利于西方式现代国家在中国的建构。中国现代国家建构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道路。整个20世纪可以看成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集中时期,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经历了主权建设、政权整合与国家转型三个阶段,并体现出了创造性、阶段性与反复性、非均衡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现代国家建设是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国家的历史过程,也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中国传统政治秩序瓦解后,推进现代国家建设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毛泽东时代,中国有效地推进了现代国家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改革时代,伴随着市场的兴起,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国家建设将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一词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国家名称,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先秦时期中国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主要具有王畿的地域含义和华夏族的民族含义;开始作为国家名称是明朝与海外国家交往增多的背景之下,与海外国家交往时使用,但不普遍;近代以后,在世界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潮流下,中国一词才渐渐成为国家名称,并且与中国的民族主义、国族建设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现代国家构建包含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这两个面向不同而又联系紧密的命题。民族建设是由民族国家引领的、在国家领土疆域范围和政治架构之内进行的,旨在把全部国内族群整合为拥有共同政治文化特质的国族的努力过程,其目标是要实现统一的国族认同;国家建设则是由国家统治阶级依托国家政权力量来主导的,以建立现代国家体制为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相互促发、彼此联系的国家政治制度体系现代化过程。两者在客体、评价标准、目标、内容、主要行为承担者、历时性和起始时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加以分析,关注两者间的共性要比强调两者间的差异更具实质意义。分析表明,不能把民族国家的建立视为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的完结;不能把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视为彼此重叠的历史过程,简单把民族建设等同于国家建设,而认为只有通过民族同化政策才能确保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取得成效的认识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5.
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展示窗口和平台,是国家的无形资产.中国的国家形象经历了古代的辉光闪耀、近代的没落—抗争交织、现代的振奋重构之上升—沉沦—回升的历史变迁过程.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则呈现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敢当责任与和平、发展、合作的特征.中国应吸取构建国家形象的教训,客观地评价与分析当前的国家形象;同时通过开展公共外交,提升文化软实力,深化社会改革和抢占国际话语权等途径,以期更好地构建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国家建设在民族—国家、民主—国家两个维度展开,二者虽有逻辑上的承继关系,但并无明确的时空分界。基于集权的民族—国家建设与基于自由的民主—国家建设之间充满了制度建构的张力。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一切政党面临的难题。民国初年,作为部分的政党肩负着民族—国家建设的重任,不仅导致政党政治的失败,而且使得政党成为国人共诛的对象。国民党试图通过军政、训政、宪政的路径选择完成现代国家建设,终因无法应对自由民主的挑战,而丧失了基于宪政的合法性资源。中国共产党通过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建构,消解了现代国家建设两个维度间的理论冲突,并找到了现代国家建设的革命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官德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之魂 ,是历代统治阶级治国安邦必须依赖的精神工具 ,始终与国家安危、人民祸福联系在一起 :官德兴 ,国必兴 ;官德衰 ,国必亡。考察中国官德建设的历史 ,有三条基本经验和教训 :一是注重官德教育和官德修养 ;二是重视制度建设和法律惩戒 ;三是忽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义与利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逝世以后,对马克思理论的诠释和实践呈现出一个多元化的局面。马克思思想的架构本身也有一个发展历程。1845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范式转型",即从人道主义哲学批判,转到对人类社会的结构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马克思理论旅行到中国时,正值中国"救亡图存"之际,因此它作为一个有可能使中国扬弃当时的发展困境的新的意识形态而受到关注。郭沫若等中国学者首先尝试把马克思五种生产方式更迭的历史发展模式用于解释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宏观理论与具体场景相协调问题。论文对马克思的"奴隶制"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以及中国的历史现实进行了对比探究。论文认为,从跨文化和比较思想史的角度对马克思理论的各种释义和与之相联系的实践经验进行再认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9.
科学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共同财富。科学文化的精髓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科学文化的核心表现是国家软乓力。基于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釜有着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1840-1949)语言运动与民族意识相始终,但民族意识赋予语言的责任,首先不是"构建民族",而是如何启民于蒙昧,救国于倒悬.在清末,语文改革是在遭受列强凌辱之痛定思痛的背景下进行的,不论是从开启民智方面还是从增加凝聚力方面,他们都把语言改革的"终极意义"指向了一个心理或政治的共同体(中国).晚清文改人士心目中的"中国"仍是天朝王国"大清";而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民族意识,也是民族、种族概念的混杂.五四前后,国语运动中的民族国家意识得到了自觉的强化,现代白话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唤醒民族意识的有力工具.三、四十年代的大众语和拉丁化运动是在民族意识的热烈沸腾之中产生的,从而为民族复兴提供智力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建国之初的"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是近代百年语言运动与民族国家意识凝结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国家构建(state-building)的过程也就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完善过程,而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完善则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西方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绝对专制主义完成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基础之上的。中国国民观念的提升与国家权力的民主化也应建立在民族国家形成这一基础上。今天的中国,如果一些基本国家制度没有建构好,过分地强调国家权力的民主化会导致社会政治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儿童史研究内容分四个方面,一是儿童被教育,包含国内教育、留美教育、相关人物思想及童子军等;二是儿童被保护,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保育、难童、溺婴及童工等;三是儿童被认知,主要包括文学、书刊出版及儿童观等;四是儿童自身的研究,主要有学界对儿童的行为、事务的研究和成人的童年记忆叙述。比之于儿童被教育、被保护、被认知,有关儿童自身的研究太过单薄,不可相提并论。没有儿童的儿童史,准确地击中了近代中国儿童史研究的要害、薄弱之处。强化儿童自身研究,是近代中国儿童史学界的努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从1999年以来的近五年里,中国近代风俗史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章主要集中在政治人物、事件与风俗,女性与婚姻,地域风俗,多视角等四个方面,总体而言,成果十分丰硕。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作为史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同史料研究的具体实践 ,两者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整个学科研究经历了建国前的萌生、建国初的初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活跃和迅速发展 ,开始形成初步的学科体系。当前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拓宽研究范围 ,完善学科结构 ,吸收中国传统史学和国外史学方法 ,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研究和业务人员 ,使这一学科不断创新 ,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学界对近代中国娱乐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区域上看主要以上海和汉口最为突出,内容包括电影演员群体、舞女群体与歌舞团、戏曲演员群体、其他曲艺艺人群体以及观众群体和相关人员的个案研究五个方面。就视角而言,主要体现在娱乐与政治、娱乐与体育、娱乐与报刊、娱乐与新技术的应用、娱乐与小说五个方面。至于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娱乐史的研究范围、理论、方法尚未形成共识,研究内容尚需深化,资料建设有待加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后半期,美国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众彩纷呈,蔚成繁荣的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局面。本文重点结合对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的研读和思考,展现和认识美国中国近代史观的嬗变,并在此基础上构思新世纪我国教育史研究的取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史学曾先后发展出三种价值观和使命观:政治家注重它的实用价值,把历史看成是意识形态、制度政策、经验教训的源泉;哲学家关心它的观念价值,通过建立历史发展模式树立社会信仰;书斋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学的首要任务是重构或再现历史面貌.这些史学观的科学性和实际效用皆可质疑.历史学还有科学价值,然而遭到大多数哲学家的拒绝.本文列举哲学家七个论题加以分析,以为皆不足成为反对历史科学的充分理由.为此,文章介绍了文化要素分析方法,并强调史学科学化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实践问题,只要历史学家能够更新历史观念,历史学成为科学并非异想天开.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史研究的深入,科学史和其他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日渐增多,并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文章以“民国”时期出版的化学著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著作出版年、作者国别、出版地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探讨产生结果的原因和历史背景,试图从书籍史的角度对近代化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做微观的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时期产生了多元的权利和利益诉求,带来社会失衡,应用法社会学理论研究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可以发现:民间组织能够反映"社会人"的多元化利益诉求,架起公共权利和民间社会的互动桥梁,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西部地区民间组织发育不足,需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以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防止社会动荡和危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近代东北灾荒史的资料现状、研究现状、未来展望等三个方面,对近代东北灾荒的研究现状以及资料情况进行了宏观概括,并对该领域的学术未来走向进行了设想,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