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政府绩效的分析有局限于狭窄的"行政效率"的倾向,尽管行政效率问题也很重要.文章认为,应当以更宽广的眼界来审视政府绩效,并提出了五个不同的分析视角,以图说明政府绩效问题的复杂性,并强调了分析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行政效率低下的成因和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效率低下在我国不同层级的政府和不同职能的部门都存在 ,其原因错综复杂。如何提高行政效率 ,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是我国“入世”后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张娜 《南方论刊》2007,(3):58-59
政府组织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制约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本文在结合"帕金森定律"对我国政府组织所存在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论述的基础上,尝试着提出一些消除帕金森现象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4.
税收行政效率是指政府在充分取得税收收入的基础上使税务费用最小化,一般用征收成本率和人均征税额这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国目前的税收行政效率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制度本身的原因,也受经济发展水平、税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提高我国政府税收行政效率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决策人、征税人、纳税人和用税人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在长期的治国实践中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结合中国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 ,对我国政府机关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 ,提出了一系列提高行政效率的具体措施。这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产生而且还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苏海坤 《学术论坛》2007,30(11):69-72
政府的效能包括政府的能力、效率与效益.文章主要从提升行政能力、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行政效益三个方面探索提高乡镇政府行政效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行政文化的创新与行政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广义的行政文化由三个部分构成:行政物质文化,行政规范文化和行政意识文化.前两部分是行政活动中的“硬件要素”,第三个部分是行政活动中的“软件要素”.本文所指的“行政文化”仅仅限于行政意识文化,即狭义的行政文化.它是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模式,涉及到政府官员或公务人员对现实行政生活的态度.观念、意识、精神、心理等方面,是行政主体应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核心问题;如何提高行政效率,历来是行政学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各级行政管理者所努力追求的目标.行政文化与行政效率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行政管理作为一种政府行为,总是置身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且在一定的文化环境里进行的,从文化上来认识行政管理,把行政文化的创新与提高行政效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我国的行政改革中是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8.
行政效率是政府治政水平的具体体现,行政效率高,表明政府的执政能力强,反之则表明政府的执政能力弱。雍正帝即位以后,意识到从中央各部院机构到地方各衙门机构,行政效率不高。为此,针对当时行政机构官员违限、逾限的普遍状态,雍正朝从制度规定到实际执行,对违限、逾限官员予以严格处分,以期改变效率低下的政务状态。与此同时,清廷又调整行政效率方面的诸多不妥规定,以达到既合理处分官员,又有效提高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之透视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政府法治化进程中,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作为政府权力的一种运作形式,与此不相适应。本文通过对我国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的描述,指出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缺位,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与滋生腐败这两大弊端。因此,行政审批程序的改革迫在眉睫,公开、简洁、高效的行政审批制度是提高行政效率和遏制寻租现象的有效渠道,只有将之法律化,才能使行政权的运作符合现代行政程序的理念,并有利于我国政府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管理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之一,政府无疑对培育企业家精神和激励企业家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详细阐述了浙江和广东企业家精神兴起的制度基础,并运用问卷调查数据对两地企业家与公众的政府制度创新、行政效率认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浙江企业家和公众对政府制度创新和行政效率的评价明显好于广东企业家和公众;对制度创新的评价,企业家和公众没有明显区别,而对行政效率的评价,企业家评价更好;除了区域和身份,年龄和教育水平同样影响制度创新和行政效率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提升政府公共关系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的战略任务。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发,不同利益发生碰撞,对我国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挑战。为了协调好各种各样的内外关系,政府不仅要依靠传统的政治、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处理社会事务,还需要有效地利用公共关系的手段来协调各种关系。因此,政府公共关系水平的提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对于提高行政效率、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政府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的交互媒体网络信息时代,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协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型"微创新"模式成为最受关注的创新形态。"微创新"的创新路径及取得的成效正是我国基层政府行政改革所追求的。行政改革"微创新"模式的引入,使基层政府真正树立用户至上的价值观,从发现用户需求出发,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再造行政流程、精细管理服务、构筑多元治理,对行政管理服务进行持续细微改良,不断改进用户在政府治理中的感官体验,从而最终实现行政效率的提升和行政效果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多数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着手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走进了网络,并将其列为国家级的重要事项.当然,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也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提高行政效率和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就逐步显现出来.如何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电子政务,如何更科学更合理地开展这项工作,已成为政府、IT界乃至社会公众最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使这项意义极为深远的工作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试论信息技术对行政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效率是行政管理的永恒话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 ,将掀开政府行政效率改革的新篇章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公务员行政观念的更新 ,这是提高行政效率的观念基础 ;信息技术改革深深影响着行政效率的行政组织结构 ,从本质上改变政府的组织设计和运作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将带来全新的行政方法 ,构成了行政效率改革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在为行政效率改革注入强大动力的同时 ,也存在不少隐患 ,这要求我们完善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 ,全面认识和发挥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来看,公务员面临本职工作与多项外部活动之间的选择,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多项任务之间产生了矛盾。加上公务员工作的特殊性,即工作量的不确定和工作成果的不易监督,这就使公务员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懒散并导致我国政府系统的行政效率低下。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为我国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张志泽  王丽 《理论界》2007,3(3):16-18
邓小平行政效率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行政效率思想深刻揭示了影响行政效率的原因,分析批判了种种行政效率低下现象,并且系统全面地阐明了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路径。从邓小平行政效率思想的基础、基本原则及其改进路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我国行政效率的提高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构建廉价政府是我国多次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些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我国政府的行政费用仍然居高不下,廉价政府构建任重道远。基于廉价政府的理论脉络与发展逻辑,实行民主、规制政府和提高行政效率,是我国廉价政府构建的基本路径。廉价政府需要与公共利益之间保持动态均衡,这要在人民主权、程序正当和公众参与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正>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各级人民政府作为国家的中枢神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我们认为,在我国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行政机构、行政方式、行政人员和行政的客观条件.这四种因素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又互为条件的.所以,研究如何提高行行政效率问题,就必须结合我国的行政工作实际,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斜向府际关系是一种级别不同、互不隶属、彼此交叉的政府间关系,其为网络型府际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斜向府际关系不是要回到条块管理体制中去,而是要打破条块分割以实现府际关系的良性互动,是通过促进多层次、多渠道的政府间的合作,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规划已经实施一年余,宏观大计的推进总体无虞,但微观存忧;“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多套方略被同步刷新,但细部当虑。冷静并理性观瞻,行政效率与政府口碑关联,行政效率与公众评价牵扯。行政效率若没有放到行政机关运行的首要位置,则公众进一步知晓政府行为的规则和方法将会打折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