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美育代宗教”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育代宗教”是内涵丰富的理论命题,也是“五四”时期一面进步的思想旗帜。它反对宗教愚昧,倡导思想自由,是“五四”科学与民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对宗教不仅仅是针对基督教,更重要的是针对孔教,对反抗封建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新文化运动推翻了以孔学为代表的传统理念,因而倡导美育以代替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填补人生价值真空的意义。直至今天,舍宗教而取美育,对培养人文情感,建设绿色人生,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试论价值的绝对性——从道德和宗教的层面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和宗教作为价值的最典型的人文形式 ,充分体现并表征着价值的绝对性质。在道德层面上 ,价值绝对性主要表现为道德的自足性和普遍性、善的不可定义性和不可言说性、道德语言的独特性、道德的超时代性和超民族性。善与善的冲突及其所造成的两难选择 ,并未证伪绝对价值的可能性。在宗教层面上 ,价值绝对性则主要表现为信仰的无须理由和上帝的隐蔽性。宗教冲突缘于经验规定 ,因而不能成为否定宗教境界之绝对性的正当理由。  相似文献   

3.
儒学: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儒学: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态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儒学是否具有宗教或准宗教的意蕴与品格,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这不仅涉及到“宗教”的界说,尤涉及到关于宗教的价值评价。如按照西方基督教某些教派的定义,佛教亦不能算做宗教。而一些佛教...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的定义是一个现代问题。以追求普遍原则与宗教承当精神为内涵的人文性 ,乃是古今知识分子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也是知识分子的最高层次。西方现代知识界明确提出人文知识分子必须时刻站在社会挑剔者的地位 ,从而保持其超越性与先锋性 ,且须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终极逻辑价值。中国知识界于 2 0世纪 90年代接受并传播了这一认识———价值守望者与社会挑剔者乃是人文知识分子的“最佳地形”与“最佳角度”。参与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分配 ,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已然不小。人文知识分子因含有丰实的社会内涵 ,故而成为经久不衰的历史话题。  相似文献   

5.
以道德代宗教——论梁漱溟的宗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以来,传统的社会体制、意识形态和价值系统都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儒学和宗教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始终备受关注.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创者梁漱溟对这一问题也予以了积极回应:他"以佛教释宗教",主张"以道德代宗教",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对宗教进行了诠释,突显了一位儒者强烈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慧超 《中州学刊》2005,(4):147-149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其人文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周易>的传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人文主义高涨的文化背景,与<周易>的经文所反映的那种宗教巫术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周易>以天道为人文的起点,认为人文仿效天道而成.六十四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源于<周易>的中国人文思想的特点与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宗教文化的心理本质,实际上是一种符号崇拜和符号自律过程。在各种宗教的最高信仰中,均以拟人化的神性形象及完满品德作为信徒的理想化身;中间又以一系列现实性教祖代表作为由神性向人性的过渡象征,体现了从天国走向尘世的价值实践;一系列的经文典籍,则是典型的文化加工和观念体现,集中表达了宗教的人文动机、思想原理,生命规范与实践方式;各种宗教礼仪、建筑、音乐、组团、活动、文学、雕塑、绘画和舞蹈行为,则是人们对宗教观念的符号传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批判所强调的是经验及事实意义上的“真”,而信仰主义者所认同的是价值意义上的“真”。费尔巴哈的理论重心在于揭示宗教的秘密和本质,并不关注宗教的价值。费尔巴哈片面地批判了人的本质所异化出的“上帝之他”,但他没有辩证对待“上帝之他”的双重属性及其合理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9.
唐君毅认为“人文”一词是中国固有 ,非泊来品。孔子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孔子人文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孟子重仁 ,而荀子则重礼制。魏晋儒学“轻名教而重自然” ,宋明以存天理去人欲而达到其超人文境界。所谓儒教 ,乃道德宗教或人文宗教 ,完全不同于其他宗教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20,(3)
西周文明中的人文理性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基础,受20世纪反宗教思潮的影响,学界过去往往将其起源归结为对宗教的反动。分析以往关于西周人文精神形成的几种主要观点和殷周之变的宗教内涵,可以发现上述结论过于简单和片面,遮蔽了殷周之际中华精神演变的本来面目。实际上,轴心时代之前的中华文明依然处于宗教时代,殷周之变也并没有消灭宗教。不过,它完成了对殷商自然宗教的历史性突破而创立了一种新的伦理宗教,正是新的伦理宗教孕育了西周的人文精神。伦理宗教不但产生了新的至上神(天),产生了对于神意的新解读即以德为核心的天命观,而且产生了天人之际沟通关联的新的渠道与形式,最终使得道德性天意所关照的社会领域不是减少而是扩大了,天人之际的联系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因此,西周人文理性的产生虽然是传统自然宗教弱化的结果,但同时也是新生的伦理宗教深化的产物,不理解新生伦理宗教与人文理性之间的内生关系,不理解伦理宗教对人文理性的孕育开创之功,就无法揭开西周文明和精神的秘密。  相似文献   

11.
在从原始宗教的神人未分到周代宗教思想中人文理性精神的初见端倪的过程中,人的理性意识逐渐觉醒,人逐渐从神的控制下摆脱出来。孔子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宗教思想,提出"敬鬼神而远之"这一具有人文理性精神的新命题。正是这种人文理性精神对中国宗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当今世界各宗教间的和平及世界和平仍需要人文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2.
我院乔根锁教授的新著《西藏的文化与宗教哲学》2004年10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十二章,23万字。该书是教育部“九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成果。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角度对藏民族的宗教文化、宗教哲学予以宏观的审视,并通过对藏汉传统文化的比较展现了西藏文化的独特岁月和内在意蕴,凸显了西藏文化及其哲学的内在结构与主要特征。该书“文化卷”中,宏观地对西藏文化的发展流变、主要特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作了整体把握;“哲学卷”中,以西藏宗教文化的核心——宗教哲学为焦点,对藏传佛教的基本理论和…  相似文献   

13.
浅析牟宗三现代新儒学的人文宗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宗三以终极关怀、安身立命来确定儒家的人文道德宗教意义,认为儒教之为“教”强调了人文的生命之在于人自身而不是人格神.凸显了德性主体的“内在超越”而非向彼岸的外在超越,故而成立一最优化的“圆教”形态.而“良知的自我坎陷”说又为儒家人文宗教的完善提供了更精致的论证,牟宗三以儒家的宗教化来对治当代人文精神的式微,进而追求人的生命圆满和社会圆满。  相似文献   

14.
论儒教的宗教性问题(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价值是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虚拟。它已经度越了逻辑和理性的界限,虚拟了在现实不可能存在而具有逻辑可能性的东西,甚至虚拟了在逻辑上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宗教的旨趣就在于终极解脱、灵魂救济和安身立命,实际上是对于没有上帝的上帝、没有天国的天国的信仰。在中华文化中,对天命宗教信仰从夏、商、周三代到近现代历经了三次起落,每一次起落都与时代诉求与违背时代精神相联系。为了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儒教需要改革,完善其自身的五个方面缺失。因为这些缺失,削弱了中华民族各民族以至世界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儒教的宗教性是以人文、人性、人本、人道为终极关怀的人文宗教,是兼容诸教的普适化的中华文化体系,是人的终极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论儒教的宗教性问题(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价值是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虚拟。它已经度越了逻辑和理性的界限,虚拟了在现实不可能存在而具有逻辑可能性的东西,甚至虚拟了在逻辑上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宗教的旨趣就在于终极解脱、灵魂救济和安身立命,实际上是对于没有上帝的上帝、没有天国的天国的信仰。在中华文化中,对天命宗教信仰从夏、商、周三代到近现代历经了三次起落,每一次起落都与时代诉求与违背时代精神相联系。为了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儒教需要改革,完善其自身的五个方面缺失。因为这些缺失,削弱了中华民族各民族以至世界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儒教的宗教性是以人文、人性、人本、人道为终极关怀的人文宗教,是兼容诸教的普适化的中华文化体系,是人的终极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王正 《殷都学刊》2012,33(4):25-30
中国哲学的开端可追溯到殷商中后期,因为人文德性已经产生,并逐渐解构着上帝宗教的思维.在《尚书·高宗肜日》篇祖己对祖庚的训诫中,人文德性的价值标准被赋予给了上帝,上帝由肆意妄为的神变成了以义与德为标准的具有人文色彩的神.而根据《尚书》中《西伯戡黎》和《微子》的记载,殷人更在商朝后期,对上帝进行了重新的定义.纣王认为在授命后就对人间不再过问,所以人可以不顾占卜的结果而肆无忌惮,这是由人自身欲望的膨胀带来的新上帝观.而以微子为代表的一批人,则认识到上帝不是血缘民族性的,而是公共的、道德的,由此,上帝宗教的解构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7.
梅山宗教文化是指在古代梅山地区特殊的历史人文条件下 ,经长时间的演化而形成的一种杂合型宗教文化事象。它以原始巫文化为底子 ,糅合了外传而来的道、佛、儒三教的教义内容及施教仪式 ,杂合成一种巫、道、佛、儒四种宗教教义与精神指向共融的民俗性宗教文化 ,表现出明显的多源杂合特点  相似文献   

18.
鲍德温的儿童观是其文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取向与叙事模式均昭示出与基督教《圣经》的浓厚血缘关系。这种明显的"互文性"实质上是传承与超越的并置,很大程度上暗合了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理论。鲍德温创造性地拓展了《圣经》儿童的神性内涵,将其指向宗教伦理所不容的"淫乱",以"异教徒"姿态宣告了其宗教立场的世俗化。鲍氏儿童观既有根深蒂固的神学基础,更不乏深刻的哲学思辨,其人文关怀彰显出挑战流俗陈规、张扬边缘人性的"另类"道德家气度。  相似文献   

19.
张萍萍 《文史哲》2002,1(3):22-26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呈现出“文化综合”的面貌。宗教与文学这两种文化形式也在这一时代融合交织,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一种“文化宗教精神”。以张爱玲、徐讦、鹿桥和无名氏四人为代表的作家们便以宗教为精神立足点,以文学为手段,将文学与宗教作为那个动荡时代生存的慰藉,探索和思考人生的意义与永恒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论世界三大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本文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起源、传播及信仰差异三个方面,对世界三大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