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 不敢越雷池的猴子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是这样的:研究人员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一端挂了串香蕉,旁边有个自动装置,若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立刻会有水喷向笼子。实验开始后,有只猴子去拿香蕉,喷出来的水顿时把猴子们都淋成了落汤鸡,每只猴子都去尝试了。发现都是如此。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因为有水会喷  相似文献   

2.
看客     
高志明 《领导文萃》2006,(7):166-166
有人养了一大笼子猴,并宰猴待客。当客人光临时,他就会穿着白大褂领着客人挑选猴子。笼子里的猴子们摸出了规律,知道白大褂一出现,便会有一个同伴将一去不复返,于是猴子们非常紧张,都拼命地往后躲。当客人选中一只猴子时,其它猴子就使劲把它往外推。被推出去的猴子,明显感觉自己死到临头,因此完全不做任何反抗,一动不动地任人宰割。其余的猴子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眼看着这只猴子被杀掉。这样一幕场景不断重复上演,最终猴子全部被宰杀净尽了。其实,假如这群猴子起而攻之,就很有可能会逃掉。但是,每只猴子并不知道其它的猴子是否会和它一起反抗,…  相似文献   

3.
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把6只猴子关到一个房间,在房间里放一个可达屋顶的梯子,然后在梯子顶端挂上一串香蕉。实验开始,6只猴子拼命冲向屋顶的香蕉,但是当第一只猴子几乎要碰到香蕉的时候,实验人员就用冰冷的高压水枪冲击这只猴子,直到它最终放弃。如此一段时间后,所有的猴子都放弃了尝试。接下来进行实验的第二部分,实验人员用外面另一只猴子替换了房间中原有6只猴子中的一只。当这只猴子进入房间后,它发现了香焦,于是一下子冲了  相似文献   

4.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把6只猴子分别关在3间空房子里,每间两只,第一间把香蕉放在地上,第二间把香蕉挂在从低到高不同高度的适当的位置上,第三间把香蕉放在天花板上。结果,第一间的猴子一见到香蕉,一天内就全吃光了,最终只能是饿死。第三间的猴子眼睁睁地看着香蕉,怎么跳也够不着,精疲力尽而死。只有第二间房子的猴子是先跳着吃挂的比较低的香蕉,再依次吃再高一点的,在逐步跳的过程中,弹跳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最后竟能吃到挂在天花板上的那份香蕉。后来,管理学家把通过合乎实际的分解方法来达到的目标高度,称为香蕉高度。从三个房间猴子的不同结局,应该引发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刘植荣 《领导文萃》2011,(20):94-97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劳里·桑托斯与经济学家一起。做了个关于猴子消费行为的实验。把7只猴子(3雄4雌)关进一个大笼子里,旁边还有个小笼子,供对单只猴子实验用。  相似文献   

6.
真正的领导     
李金鹏 《决策探索》2014,(17):46-46
山上有很多猴子,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想看看什么叫“猴急屁股红”。游客经常给猴子喂东西吃,如果猴子配合游客,做几个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就会得到更多的奖赏。猴子越闹,游客越欢。尽管猴子可以吃到游客送的食物,但是它们保持了“自力更生”的好传统,头猴经常带猴子上山摘果子。  相似文献   

7.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6只猴子分别放在3间空房子里,每间放两只,房子里分别摆放着一定数量的食物,但食物位置的高度不一样。第一间房子里的食物放在地上;第二间房子里的食物悬挂在房顶;第三间房子里的食物分别从低到高、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数日后学者发现:第一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一死一伤;第二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都死了;第三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都活得朝气蓬勃。究其原因,学者认为:第一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一进房间就看到了地上的食物,于是,为了争夺唾手可得的食物而大动干戈,结果伤的伤,死的死;第二间房…  相似文献   

8.
郑日金 《当代秘书》2001,(10):46-46
恐怕大家都知道“猴子摘玉米”的故事:一只猴子在玉米地穿行,摘一个玉米往腋下夹一个,摘一个又张开腋下夹一个,最后得到的仍只是一个玉米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注意连续性整体性地搜集积累知识和信息,将会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9.
猴子理论家     
孙绍振 《领导文萃》2011,(23):116-118
有一只猴子理论家,特长是逻辑推理,他最大的成就是发现了一个真理:不管是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还是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推理,猎人的心都是黑色的,不管他们摆出什么样的姿态,其目的都是要剥夺猴子的自由。这个真理使原本愚昧的猴界如醍醐灌顶,猴子理论家遂成猴群的精神导师。  相似文献   

10.
招聘猴子     
森林里传开一个消息,动物园猴子短缺,要招三个野生猴子补充名额。 森林里总其只有三只野生猴子,不用争不用抢,补充名额非他们莫属。三个猴子高兴得又蹦又跳。在野外风餐露宿,衣食无着,日子难熬啊!  相似文献   

11.
史坦普定理     
《领导文萃》2009,(23):122-122
一个国王叫人牵了只猴子来给自己做伴。猴子天性聪明.很快得到国王喜爱。国王周围的人也尊重它。国王对这只猴子更是十分相信和宠爱,甚至连自己的宝剑都让猴子拿着。一天,国王去游园林,只带了猴子。国王游玩累了.对猴子说:“我想在这睡一会儿。如果有什么人想伤害我.你就要竭尽全力来保护我。”  相似文献   

12.
得失     
<正>东南亚一带的,有一种捕捉猴子的方法非常有趣。当地人将一些美味水果放在一个木箱子里面,然后在箱子上开一个小洞,大小正好刚够猴子的手伸进去。如果猴子抓了水果,手就抽不出来,除非它把手中的水果丢下。但大多数的猴子都不愿把手中的东西放掉,以致当猎人来的时候,不需费力就可以轻易地捉住它。  相似文献   

13.
陈晓萍 《领导文萃》2014,(15):36-38
<正>决定一个企业成败胜负的因素非常多,但人们在归因的时候常常把一个企业的领导拿出来说事儿。领导力迷信不仅普通的被领导者有,领导者本人也常常不能避免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鸽子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在笼子里放了一个小小的装置,这个装置隔一段时间就会释放出一粒食物。鸽子漫无目的地在笼子  相似文献   

14.
开会     
一可能从猴子刚变成人那时起,人类就学会了开会;甚至猴子还没变成人就已经会开会了。一群猴子扎成一堆,叽叽吱吱,那不是在开会吗?如果把开会定义为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就  相似文献   

15.
偶像     
两界山曾经镇压过齐天大圣孙悟空,后来孙悟空成了正果,人们在这儿立一个齐天大圣庙,香火极为旺盛。有一只猴子,偷偷跑到庙里,把齐天大圣的泥塑像搬开,自己坐在上面,接受人们的香火,吃着人们供奉的鲜果。猴子常常溜出来,把人们虔诚的忏悔和恳切的乞求当作笑料,告诉它的同伴们。同伴们说:“你敢长期呆下去吗?”“怎么不敢。”这只猴子说,“泥塑的齐天大圣怎能比得上我呢?那只不过是一尊泥像,而我才是一只真正的猴子。”“人们常常在山里捕捉我们,可是他们竟心甘情愿向你磕头,这事真不可理解。”“这有什么。”这只冒充的齐天大圣说,“人就有这…  相似文献   

16.
李正明 《领导文萃》2012,(22):56-59
2000年11月底的一天,纽约的《村声》周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幅漫画,画的是新任总统乔治·布什,但把他画成了猴子模样。这是因为美国有部家喻户晓的漫画《好奇的乔治》,主角是只叫乔治的总爱闯祸的猴子,加上布什长得也是三分猴相,人们就用这幅漫画来讽刺他毫无治国经验以及身上的莽撞劲儿。接下来的几个月,小布什跌跌撞撞地当起了总统。他笨嘴拙舌,为晚间喜剧节目提供了无穷的笑料,似乎注定成为一位平庸  相似文献   

17.
价格笼子是创业板注册制改革配套的重要交易制度创新,旨在维护瞬时价格稳定、防范异常波动。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探讨引入价格笼子对市场微观结构特征的影响。基于深交所的股票逐笔委托订单和高频价量数据,本文发现引入价格笼子减少了有效报价范围外的订单,降低了价格冲击和买卖价差,但同时增加了买卖订单不平衡的持续性,且订单不平衡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测能力也显著增强。这些证据表明,价格笼子的实施既有改善交易流动性的好处,但也带来了价格发现效率降低的成本。异质性分析的结果显示,价格笼子实施的市场微观结构效应在股票流动性和信息环境两个维度存在显著的截面差异。未来可按股票特征实施差异化的交易规则,从而降低价格笼子实施的成本,更好地发挥其价格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读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从前,有一个卖草帽的人,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身旁的草帽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有很多猴子,每只猴子的头上都有一顶草帽。他听说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于是赶紧把头上的草帽拿下来,丢在地上。果然,猴子也学着他将草帽纷纷扔在地上。卖草帽的人回家后,将这件奇特的事告诉了儿子和孙子。多年以后,孙子继承了家业。有一天,他遇到了和爷爷一样的情况:他在树下打盹,草帽被猴子拿走了。孙子想到爷爷告诉他的方法,便如法炮制。奇怪的是,猴子不但没有跟着他做,还直瞪着他看。此时,猴王出现了,捡起…  相似文献   

19.
看动物学的书,我们知道,鼓掌并不是人类的专利,动物界中至少猴子和狗熊就会鼓掌。但与人不同的是,猴子和狗熊——落到人手里的例外——的鼓掌是发自内心的高兴、赞成或欢迎,并不像人的鼓掌有时仅是一种表演,一个姿势,一次成功的动作伪装。因为人比猴子、狗熊聪明的地方在于,人知道鼓掌可以用来表示高兴、赞成或欢迎,但反过来鼓掌也可以掩盖不高兴、不赞成或不欢迎。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里,写到苏联大清洗年月里常有的情形:区党代表会议正在进行。主持会的是接替不久前入狱的新区委书记。在会议结束时通过致斯大林的效忠信。不用说,全…  相似文献   

20.
顿悟     
李微 《领导文萃》2007,(4):170-170
人为什么会有两只眼睛?平衡景深,看清楚远近层次。但看清楚,不一定说得清楚。有时候,要避祸还需要睁一只,闭一只,于是另一只眼也就得到了休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