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在《三国演义》研究史上,影响最大的恐怕要数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所作的评点了。但是,毛氏父子的评点明显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近年来在《三国演义》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全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后的近20年来,经过10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的研讨,引深了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沈伯俊先生长期从事《三国演义》的研究,他花了大量的心血,重新评校了《三国演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沈先生的“评校”,一方面是“评”,一方面是“校”。就“评”来说,有“回前总评”,即在每一回回目下对本回作一提纲…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成就为海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相对而言,《三国演义》版本的整理工作却还比较薄弱。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此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力求取得较大的突破。《三国演义》版本整理的现状现存的《三国演义》版本颇多,重要的有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 相似文献
4.
京剧《龙江颂》是一部怎样的作品,这是早有分歧的问题。现在我们有必要对它作次合乎实际的重新评价,以正视听。 "龙江风格"值得肯定吗? 推崇京剧《龙江颂》的人,莫不首先肯定所谓"龙江风格"。流行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英国人邓罗(C.H.Brewitt-Taylor)第一个用英语全译了《三国演义》,从而让西方人从中了解一千多年之前中国的政治、历史、军事、社会状况、风俗人情、伦理道德及人际关系等等。恰如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的魏源,邓罗用自己的方式,使西方人放眼看中国。邓罗全译的这部小说一经出版便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影响非凡。从历史的角度看,邓罗的译本虽有种种不足,但它从适合读者的视角进行译介,有效地推介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当之无愧成为译介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名著的先行者之一。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曾对我国古代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发表过许多精辟、独到的评论和见解,值得我们深入地加以领会、学习。“三国”故事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三国演义》是有一定史实根据的长篇历史小说。在罗贯中写定《三国演义》以前,关于“三国”故事早就有相当长的流传历史。鲁迅曾经指出,如今可以见到的“上栏为图,下栏述事,以桃园结义始,孔明病殁终”的宋人《全相三国志平话》,便“颇足疑为说话人所用之话本,由此推演,大加波澜,即可以愉悦听者”。从“页必有图”的情况来看,它已是“供人阅览之书”了。鲁迅从文艺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认识出发,就生活事件的内容特点,论述了“三国”故事之所以早在宋代便“已甚盛”的历史渊源。鲁迅认为,只因“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由 相似文献
7.
自胡适的《尝试集》一九二○年问世,历来评价不一。肯定者固然不少;但否定之批评尤不绝于后,特别是一九五五年开展胡适思想批判后,就只剩一片否定之声了。主要观点认为:《尝试集》“在内容上存在着很浓厚的属于没落阶级的腐朽意境和情调”。“有的还为浓厚的封建思想或洋奴思想所充塞。”它“既不能带来新的革命的内容,也不能解决诗的形式本身”。“它与我们真正的新文学根本是背道而驰的!”于是,这经鲁迅等人删订过 相似文献
8.
<正> 一九五一年五月,全国展开了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这本来是一场关于学术问题的讨论,但后来却搞成了大规模的全国性的政治运动。因此,许多重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是不切实际地给《武训传》作出了不恰当的结论。笔者认为,今天重新讨论电影《武训传》,给它作出恰当的评价,是完全应该而且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刘孝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3)
《三国演义》的成败论,具体体现在对英雄人物功业成败分析、战争原因揭示,以及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汉朝和魏、蜀、吴兴亡的描写等方面。成败论的真谛在于,强调英雄人物自身品质、才能和个性条件的作用,汉末三国兴亡历史则是由政治演变、军事较量所决定的。注重法、术、势对劝业成败和国家兴亡的关键作用。而有关天命论的解释,只是其成败论的一层神秘外衣。成败论的主导倾向是唯物的,具有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和巨大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全书立意在于叙史存义,但在情节铺排中,却搀杂着许多有关天命星象、卦兆灾异等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是《三国演义》思想内容的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而且相当全面地反映了《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三国演义》的天命观及书中有关天文星象、卦兆灾异等的描写,主要是受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神秘学说的影响。西汉经学家董仲舒是“天人感应”学说的始创者。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是“万物之祖”;认为“理”,即“天理”或“天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万物的本原(董仲舒《遗书》)。是最高范畴。他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认为天人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是天表示对人的谴责和嘉奖的兆示。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天心”是“仁爱人君”的,“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异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董仲舒《对贤良策一》)同时,董仲舒又认为人君的政治措施和行为,人们的某些宗教仪式等也能感动上天,促使上天改变天意对人事的安排。他的这种“天人感应”学说,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吸收了法家及先秦各家学派的思想而建立起来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其本质和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宣扬的“君权神授”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事件以及与之有关的人物为素材而创造的歇后语,蔚为壮观,千姿百态。它们不仅是汉语词汇中的璀灿明珠,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可贵财富。“看《三国》流眼泪——替古人担忧”,它说明了这些歇后语中蕴含了人们对事件取舍以及对之评论的思想倾向,人们对与事件有关人物的褒贬感情。研究、剖析 相似文献
12.
由我和谭良啸先生编著的《三国演义大辞典》 ,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了。它凝聚着我们二十余年来关注和从事《三国演义》研究的心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 ,是一部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品 ,在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也广泛传播。可以肯定地说 ,无论是中华儿女还是其他国家的朋友 ,凡是想学习中国古典文学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人 ,都会把《三国演义》当作必读书。然而 ,从新中国成立到 2 0世纪 70年代末 ,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 ,《三国演义》研究既不广泛 ,也不深… 相似文献
13.
14.
《聊斋》“短篇”,是与《聊斋》“大篇”对举的一个概念,与我们通常称谓的“短篇小说”不是一码事。特为先作说明。《聊斋志异》号称“短篇小说集”,有人还把它的作者蒲松龄,与现代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契诃夫相提并论。其实,“三会本”《聊斋》所收504篇(包括附录九篇)作品中,堪称现代严格意义上的短篇小说的,大约只有一百七八十篇。这一部分作品,大多篇幅 相似文献
15.
理论和实践表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伦理道德文化。这种积淀深厚、传承久远的伦理道德文化,讲究道德修养,推崇忠信仁义。反对不忠不义之举。而深受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浸润的中国古典小说,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6.
<正> 对毛宗岗评改的《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毛本”),建国以来多数同志对其中的封建正统思想是贬抑的。近年更有人说毛本从思想到艺术“基本上是失败的”。然而,毛本问世以前,《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其中有著名的“嘉靖本”,还有李卓吾的浮点;及毛本出,“一切旧本乃不复行”,历三百年而不衰,这不是很值得研究的吗?笔者以为,对毛本的封建正统思想要作具体的历史分析,毛本所以得到持久而广泛的流行,其思想和艺术方面皆有可足称道者。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考察了《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演变过程,清晰地阐述了各阶段的不同特色及其递嬗关系。《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可分为四个系统:通俗演义系统、志传系统、批评本系统、毛本系统。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出现之前,应存在一种或数种“旧本”,这种版本的文字与嘉靖本不完全相同。在嘉靖本之后出现的余象斗本中有比较详的关索故事为嘉靖本所无,此外,在细节描写上,在文字上,在引用诗赋论赞上,在人名、地名、时间、名物上都存在诸多差异,这实际是保留着嘉靖本以前更早版本形态的表征,是嘉靖本之前存在“旧本”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实用东方谋略奇书”,近年来在世界上越来越走红。 东京大学东方文学专家田中博士认为《三国演义》写的是三方之间的关系。它们可分为直接关系与间 相似文献
19.
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是塑造得很成功的。它包括刘备、曹操、孙权三大政治军事集团的谋臣策士和东汉宫廷文职人员,还有民间草野山林隐者。他们中既有运筹帷幄之人,又有应对舌辨之士。无论文章词藻、飞书驰檄,还是治烦理剧,都干得相当出色。他们中有才华横溢的,有好古博物的,有智谋过人的,有触邪斥恶的,有奸诈狡猾的,也有迂腐可怜 相似文献
20.
在《三国演义》中,历史主义是与伦理主义并行的另一条主线。它使《三国演义》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态度———历史主义叙事态度。这种叙事态度不仅促进了《三国演义》的悲剧式的美学结构的形成,而且对我国长篇小说的创作具有典范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