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和文学研究所联合发起的建国以来的首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4月15日至21日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十七个省市的一百二十余名代表参加了这次讨论会。从去年7月份起,《社会科学研究》就开辟了《〈三国演义〉研究》专栏,提出了“重新开展对这部古典长篇文学名著的研究和讨论”,并先后发表了王利器、李厚基、刘知渐、陈辽等同志的十余篇文章和《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整理的《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情况综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为这次会议的胜利召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廖平,字季平,四川井研人,晚清经学家。平生著述极丰,其学术思想经历过六次演变。首先,他一反两千年来的旧说,提出以礼制作为区分今文经和古文经的标准。继而,复以今文经为孔子所作,古文经为刘歆伪造。戊戌政变中,作为康有为变法的理论基础的《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二书的基本观点,实多本于廖的《知圣篇》与《辟刘篇》。然廖氏之创见,鲜为世所知,特别是对其三变以后之思想,了解或者研究者更少。为了发掘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本刊特辟专栏发表李耀仙等同志的三篇文章,以期引起学术界注意展开对廖的学术思想的讨论和研究。三篇中的向楚《廖季平学术思想之演变》一文,原题为《廖平》,发表于1946年左右四川大学《文学集刊》第二期。该文根据廖的著作、廖的门人弟子对其师说的记述以及当时学术界对廖的学术思想的评价,对廖的学术思想演变过程作了较详尽的述评。本刊对该文题目作了改动并略加删节后,重新加以发表。以后,本刊还将陆续发表这方面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历史小说,具有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拥有众多的读者,对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我国小说的发展,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对于这样一部优秀作品的主题,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目前,学术界对《三国演义》主题的看法,有拥刘反曹、正统思想、忠义思想、歌颂仁政、由分裂走向统一、讴歌封建贤才、反映三国兴亡、反映农民愿望、追慕圣君贤相风云际遇等多种。但是由于多是从小说的某个方面或不同角度来概括的,难以总括全篇。其实象《三国演义》这样一部“陈叙百年,该括万事”的鸿篇巨制,企图用三言两语概括它的主题 是很困难的。 所谓主题是作品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所显示出来的贯穿于整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说过,作品的“主要人物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我们时代的一种思想的代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研究《三国演义》的主题,就应从分析作品描写的三国历史和塑造的一  相似文献   

4.
今年二月九日,《安徽日报》发表了皖春同志为了答复读者的问题而写的《怎样理解“矫枉必须过正”》一文。这篇文章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展开热烈讨论。讨论开始以笔谈的形式进行,以后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安徽日报社又联合举办了一次座谈会,充分交换意见,展开争鸣。在这个过程中,讨论的内容也逐步由对于“矫枉必须过正”的具体理解,转入到对于认识论一些根本问题的探讨。本刊这期选择了几篇笔谈和讨论的文稿,发表于后,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的《三国漫谈》一书,经郑元基先生翻译为韩文,即将在韩国出版了。这是此书的第一种外文译本,也是继《三国演义辞典》之后,我的第二部被译成外文出版的著作①。对此,我自然感到十分高兴。我是从1981年底开始集中力量研究《三国演义》的,迄今已经整整19年。在这漫长岁月里,我也从事过其他一些研究项目,但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多种因素,耗费精力最多,钻研最深的还是《三国演义》。19年来,除了编著《三国演义辞典》、整理几种《三国》版本、撰写几部研究专著、重新评点《三国演义》、发表数十篇论文之外,我还先后发表了140余篇有关《三国》的…  相似文献   

6.
一九六二年,吴晗同志连续发表了《说道德》、《再说道德》两文以后,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道德批判继承问题的讨论,从一九六三年八月起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这次学术讨论,名为讨论,实际上是对坚持道德批判继承论的同志进行学术批判,所以对一些问题并没有展开认真的讨论,因而也谈不上解决。学术上的问题,只有开展认真的讨论,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解决。真理越辩越明。因此,把以往讨论过的问题重新提出来讨论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问题很多,而篇幅有限,本文仅就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错误和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历史上的功过应当怎样评价,本属学术问题,尽可自由讨论。一九六四年前后,我国学术界曾就李秀成评价问题展开过争论,但不久却变成了一面倒的政治批判。曹光瓈同志的《关于李秀成及其自述》一文,《人民日报》原已排出清样,拟于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发表,同戚本禹的《评李秀成自述》唱对台戏,后因故未刊出。现在我们选刊曹文的一、三两个部分,同时发表苏双碧同志的讨论文章,重新提出李秀成评价的问题,希望这场中断了的学术讨论能够继续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8.
再论异化与审美汪振军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搞》(1844)自1932年问世以来,在学术界引起了持久而热烈的讨论。80年代我国学术界对“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入的探讨,曾经出现过许多分歧。今天,这一讨论虽已不再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点,但随着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9.
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也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三国演义》本子,是弘治甲寅年(公元1494年)序,嘉靖壬午年(公元1522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题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说明这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取材于三国的历史,加以敷衍、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10.
六十年代在我国学术界曾经就道德继承问题展开过一次大讨论,有哲学、历史、文艺界的许多同志参加,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次讨论,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同志一九六二年五月、八月在《前线》杂志发表《说道德》、《再说道德》两篇短文开始的。当时,围绕着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的关系、继承什么和为什么可以继承、怎样继承等问题,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本来是一场正常的学术讨论。可是,到了一九六四年夏季,在林彪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凡是主张剥削阶级道德论中有某种东西可以批判继承的意见,都被当作修正主义观点,同“合二而一论”、“让步政策论”、“人性论”等等一起,被列为批判的重点。在当时,笔者也因为曾经在一九六三年十月六日、七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突破”,实质上是如何深入与提高的问题。本刊自1988年以来,发表过这方面的讨论文章,还专门发表了广东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争论的长篇综述和李时岳、张磊、陈胜粦等人的观点,展开了不同意见的争鸣,引起了国内近代史家们的关注,收到了不少来信和参与讨论的文稿。(由于条件所限而未能及时——发表)从本期起,我们将继续发表一些文章,除继续原有的问题争论外,还可扩大范围,希望能引来更多的争鸣,使近代史研究迈出新的步伐,获得实绩性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方法问题和学风问题,从来就是学术研完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广东学术界的许多同志在学术研究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正确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方法论,树立焉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对于进一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有重大的关系。今年的《哲学研究》第一期发表了题为《论资料与观点的统一》的社论和东方明的《哲学史工作中的一种极有害的方法》的学术评論,《新建设》一月号也发表了该刊编辑部的《从孔予讨论谈继承思想遗产问题》的文章,更引起了学术界对于学术研究的方法问题和学风问题的广泛重视。我们认为就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对于学术研究中的方法问题、学风问题的解决,是很有益的。本刊还将陆续发表这方面的文章。欢迎学术界的同志们在这里发表自己的见解,本着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展开不同意见的讨论。(文章按收到稿件的先后次序排列)  相似文献   

13.
阶级究竟是个经济范畴,还是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今年一月四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正萍同志的文章——《阶级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吗?》以后,又进一步展开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从王正萍同志的文章来看,他之所以把阶级看作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主要原因在于他把阶级的存在和阶级的意识相提并论,将这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混淆了。  相似文献   

14.
本刊1980年第5期发表袁亚愚《‘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的文章以后,不少作者和读者纷纷来稿参加讨论。本刊过去曾陆续发表过一些讨论文章;现再将部分来稿摘登如下。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即告一段落。特此致意广大读者和作者。  相似文献   

15.
本刊1988年第3期发表乌杰同志长篇论文《系统辩证论》一文之后,在国内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等报刊相继发表了评述性文章。嗣后,乌杰同志在此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完成专著《系统辩证论》,于1988年12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修订版,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王震、薄一波等为该书题了词。至此,系统辩证论这一哲学新理论逐渐受到较为广泛注意,哲学界、科学界并有一些同志开始研究这一理论及相关的许多问题。1992年经有关方面同意,决定创办《系统辩  相似文献   

16.
本刊1980年第5期发表袁亚愚《‘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的文章以后,不少作者和读者纷纷来稿参加讨论。本刊过去曾陆续发表过一些讨论文章;现再将部分来稿摘登如下。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即告一段落。特此致意广大读者和作者。  相似文献   

17.
本刊1980年第5期发表袁亚愚《‘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的文章以后,不少作者和读者纷纷来稿参加讨论。本刊过去曾陆续发表过一些讨论文章;现再将部分来稿摘登如下。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即告一段落。特此致意广大读者和作者。  相似文献   

18.
本刊1980年第5期发表袁亚愚《‘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的文章以后,不少作者和读者纷纷来稿参加讨论。本刊过去曾陆续发表过一些讨论文章;现再将部分来稿摘登如下。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即告一段落。特此致意广大读者和作者。  相似文献   

19.
本刊1980年第5期发表袁亚愚《‘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的文章以后,不少作者和读者纷纷来稿参加讨论。本刊过去曾陆续发表过一些讨论文章;现再将部分来稿摘登如下。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即告一段落。特此致意广大读者和作者。  相似文献   

20.
本刊1980年第5期发表袁亚愚《‘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的文章以后,不少作者和读者纷纷来稿参加讨论。本刊过去曾陆续发表过一些讨论文章;现再将部分来稿摘登如下。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即告一段落。特此致意广大读者和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