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金沙江河谷傣族远离傣族主要聚居区,傣族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其影响较小。由于环境封闭,居住分散,周边少数民族对其影响较大,加之社会转型加快,现代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具有金沙江河谷傣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在迅速消失。因此,增强金沙江河谷傣族的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抢救和保护传承金沙江河谷傣族的民族文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对传统居住环境的研究是中国传统住宅研究的重要构成部分 ,本文试图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 ,阐述传统居住环境与古典文化之间互为影响、互为促进的互动关系 ,探寻传统居住环境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从而引发对于现代居住环境文化价值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是“一体两面”的文化现象。在文化传承而言,它是民族精神;在民族实践而言,它是民族凝聚力。两者互相推动,共同前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它提升了民族凝聚基础、提供了民族凝聚动力、确立了民族凝聚目标;反过来,中华民族凝聚力保障了民族精神实现、预示了民族精神方向、推动了民族精神创新。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民族凝聚力与传统家族政治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使其成员保持在共同体内的合力。所谓合力,即是能够结成民族共同体的所有理由。如表现在民族共同文化上的乡土观念、生活方式、国家理念等。民族凝聚力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深层结构中,具有特定历史文化的鲜明性格。 从政治文化层面上考察民族凝聚力,有三个理由:(1)民族凝聚力是在国家形态上获得文化共同体(民族)的普遍意义的。换言之,国家赋予民族凝聚力一个共同品质。(2)民族是构成国家的基本因素。一般来说,民族是以政府这个最典型的形式来抗御异族及异文化,以确立民族共同性和认同感的。换言之,民族凝聚力在国家政治行为中得以充分展示。(3)在某种意义上讲,不以国家为框架的民族凝聚力是很难维持长久的,也就是说,民族是以国家或政治构成自存的。  相似文献   

5.
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与民族凝聚力是紧密相联的,今天,我们要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建设,这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本文从文化建设的两层结构就如何增强民族凝聚力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地理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是一个饶有趣味而又极富现实意义的问题。文章从历史地理角度论述了地理环境在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中的地位 ,认为有利的自然环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兴盛不衰的物质基石 ;四周封闭的地理环境是促使中华民族文化共同化的动力源泉 ;频繁反常的气候环境和南北贯通的运河网络是促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外在因素 ;而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为民族凝聚力的壮大提供了丰富的催化剂和养料。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就是因为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和历韧弥坚的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的重大,人类共同利益、民族共同利益的需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8.
论先进文化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党适应社会发展、保持先进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要求。当今时代,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性。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先进的体育文化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是北京奥运会的文化目标。人文奥运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三大理念的核心,以其精神文化价值激发着民族凝聚力的更新与生成。人文奥运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主要体现在人文奥运理念对人的价值引导、行为规范、舆论支持和文化积累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要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从东北地域文化和文化交流方式的解读入手,阐述了东北社会文化环境引发的两种民居文化交流方式:中原居住文化的移植和居住文化的相互借鉴,指出了地理关联影响下东北汉族传统民居的建造差异。概述了东北地域环境中最能造就东北汉族传统民居特色的三个方面:地理气候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地域内部差异,并以此为线索,分析了东北汉族传统民居研究的特殊性和主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以及国家对牧区定居政策的实施,使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牧民居住环境及家具随之改变.通过对蒙古族传统家具特征的研究,分析出蒙古族家具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蒙古族家具的演变与发展,具有极高的价值.从而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寻找理论的依据.对保护民族和地方特色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风水文化起源于中国,在古代就开始在朝鲜半岛传播和发展,对朝鲜民族居住环境的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从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陆续有朝鲜族人从朝鲜半岛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聚居,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意识,风水观念持续顽强地发挥作用,指导他们进行居住环境的选择设计,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东北地域建筑文化的内涵。因此,探讨风水观念在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族传统村落环境选择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对今后更好地进行朝鲜族村落的规划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元代江南蒙古、色目侨寓人户的基本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江南地区的居住人口呈现出复杂的历史格局。随官附籍、随军驻守、商人逐利及迁徙罪犯、传播宗教等 ,使得来自蒙古高原及西域、波斯、阿拉伯等地的蒙古、色目人口入居江南。在各民族混居的条件下 ,蒙古、色目人中出现了汉化的知识分子 ,还出现了具有极高文学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 ,他们的创造也为民族文化增加了宝贵的新内容 ;民族间还产生了普遍的通婚 ,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增添了新鲜血液 ,加强了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5.
论民族的内聚力和互聚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由于特有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格局,使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层次的不同,既有促使各民族成为一体的由高层次认同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也有各民族在其各自文化特点和认同意识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为了便于区分和表述,前者称为"民族互聚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后者称为"民族内聚力".这两种民族凝聚力有其产生和转化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机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中有充分的表现.民族内聚力和民族互聚力共处在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中,所以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应加强研究并正确引导、增强各民族的互聚意识,完善民族内聚力向互聚力转化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6.
程昆 《南都学坛》2013,(4):101-102
经济形态的转型与快速发展所衍生的道德滑坡、社会模式的变化与西学东渐所引发的价值多元等是引发孝道文化热潮的主要因素。这股文化热潮在推动文化知识普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评价标准单一、过度追逐经济利益等弊端。在发掘孝道文化时,要以孝道文化积极意义为宏旨,以培育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为导向,以提升个人道德素质与理顺社会关系为目标,以"历史之真"与"文化真实"的有益结合作为社会共同恪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党的民族政策 ,对增强民族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了巨大作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前提 ;民族区域自治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形式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条件 ;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社会环境对音乐发展的影响,由此引发对音乐发展道路的思考:牢牢扎深民族音乐的根,广泛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坚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义和团运动是以中国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在这一运动中,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并对运动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所谓民族凝聚力,就是一个民族的聚集力、向心力。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可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义和团运动中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指中华各族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这一共同目标,而聚集在一起,团结奋斗,并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坚不可摧的民族凝聚力。从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发展特点、特别是抗击八国联军的战争中,都表现了这种强大民族凝聚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社会环境对音乐发展的影响,由此引发对音乐发展道路的思考:牢牢扎深民族音乐的根,广泛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坚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