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典政治哲学将国家学说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上,自马基雅维里以来的近代政治哲学则是将国家学说建立在"国家理由"的基础上.如果说格劳秀斯还严格遵循着自然法传统,那么霍布斯对自然法的情感则非常复杂,他认为国家是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社会契约论的逻辑前提遵循了自然法.但在他论述国家主权和国家功能时却遵循了"国家理由",这影响了斯宾诺莎."国家理由"后来逐渐演化为主导国际关系原则,不仅产生了积极作用,也产生了消极作用.为了人类发展需要.反思"国家理由"观念,应该把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世界作为人类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2.
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许多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解构,这对在"全球化"背景下正在建设自己特色,并力图通过引进、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对待后现代主义要把握后现代主义主流和本质,用积极的态度利用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3.
从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对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信息技术对美国投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就业和通货膨胀等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说明了信息技术是美国"新经济"产生的动力,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4.
北极地区海冰的加速消融使北极地区的潜在价值日益显著."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发利用对中国与沿线北极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影响.在分析中国与沿线北极国家的双边贸易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模拟分析了"冰上丝绸之路"对中国与沿线北极国家的经贸影响.结果显示,"冰上丝绸之路"对中国与加拿大、美国和部分北欧国家间的进出口贸易、区域内部的GDP以及贸易结构将产生积极影响.中国应把握机会,深入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倡议.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在保护土壤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考察了该制度的国家和地方立法现状并分析总结了地方相关立法及实践的经验,论证了我国现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法律制度的必要性,提出完善该制度立法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赶超"意识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建设中 ,毛泽东有着强烈的“赶超”意识。新中国经济上贫穷落后的压力及其与西方国家巨大差距的危机感 ,是毛泽东“赶超”意识产生的客观基础 ;来自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和挑战 ,是毛泽东产生“赶超”意识的重要动因 ;全国人民极大的生产热情和急于求成的社会心态 ,是毛泽东“赶超”意识产生的社会因素。毛泽东“赶超”意识及其实施战略 ,实质是为了迅速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摆脱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与威胁。因此 ,从宏观指导思想上来看 ,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他对实现“赶超”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缺乏充分的认识 ,夸大主观能动性 ,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和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试图用“跃进”的方式来搞现代化建设 ,必然造成失误  相似文献   

7.
近代早期英国政府面对频繁的疫情,通过加强公共防疫体制、实行严格隔离措施、建立相关济贫制度等办法来积极应对。这些制度措施为其他国家的防疫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素材“。  相似文献   

8.
以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为基础,古典自由主义主张"社会先于国家",认为国家产生于社会和个人利益的需要,这一理论既没有准确把握和揭示市民社会的现代内涵,同时也遮蔽了国家的伦理价值.在法国大革命和普鲁士王国分裂现状的影响下,黑格尔批判地继承了古典自由主义理论,明确揭示了市民社会的现代内涵,并主张"国家高于社会",认为市民社会必须通过自我扬弃,上升到国家阶段才能克服自身的矛盾,实现个人利益特殊性和国家伦理普遍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结合“生评教”实践,就如何促使教师在产生“积极的教与学的心态”的情况下开展评价活动,充分发挥其积极的调节和控制功能;建立以“生评教”结果为本的激励机制,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提高措施,并提出了“生评教”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也谈"错案追究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错案追究制自运行以来存在着许多问题,其所具有的负面影响超过了其积极效应的一面.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错案追究制产生的影响,并对错案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本文倡导错案追究制应让位于全面的司法改革,并提出了具体的司法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20.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