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文解字》"革"部共收字58个,包含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革的分类,革制品,鞣革的技术以及与革相关的动作行为等,但是,其中有一大部分字都与古代车、马用具有关。通过对《说文》"革"部字的分类研究,了解古代的车马文化在祭祀、战争、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选取《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3组表示服治法的动词,考察其在文献中存在的情况,从行为动作所陈述的对象、受事对象、动作外在特征、实现手段、动作结果等方面进行辨析,相互参照,探讨医药内容,明确这些词语的基本意义及在医籍中的确切意义,兼校版本之异及文字之误。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的小说注重动作描摹。论文以《扶桑》《人寰》和《床畔》为例,论析她小说中的动作叙事。严歌苓能够精准地刻画出人物一系列的连续动作,达到影视般的传神效果;善于从最细微处入笔,铺叙人物知觉感受;她同样精于赋予一个动作深刻的意蕴,将动作与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动作描写,不仅承担描画外观、表征心理、揭示性格的浅层功能,而且直接与小说的主题、与文本的结构等等更为深层的表达意图发生关系,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叙事功能。此外,综观这三部小说,也可以看出严歌苓小说在动作叙事上审美衍变的轨迹。论文最后论析了动作叙事的成因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亲方是夏目漱石小说《草枕》中的一个角色。虽然文中有关于其言语行为的描写,但亲方的笑(属面部表情)、动作(属手势动作)、工作用品(属建筑和装饰设计)等非言语信息,尤其是他的笑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着更大的作用。通过他的"笑"可以看出,亲方实际是漱石有意刻画的一个与主人公处于对立面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5.
张旭 《山西老年》2013,(9):54-54
抖空竹在中国历史悠久,据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已经是老少咸宜的活动了,小说《水浒传》里就有描写抖空竹的诗句:"一声低了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携谩徒劳。"从现实来看,抖空竹是一项很好的有氧运动,可以活动到全身的各个大小肌肉群,提高四肢的协调能力,有延缓衰老的功效。抖空竹依靠左右手的协调配合进行加速抖动,做动作时往往是一只手用力加速,另一只手控制方向,有时还需要配合转身,通过改变空竹速度和运动方向来完成动作。通过各种动作使手、跟、身、步等更加协调,活动变得更加轻盈,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6.
长篇小说《旷野》的比喻特色,主要是采用"动物化"的描写,用动物的生态、形貌及本能,来形容书中人物的动作、姿态,乃至心理活动,出神入化,惟妙惟肖。这种"动物化"描写是中外作家中稀有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同义词辨析往往忽略词语的逻辑类别与区别点之间的关系,这种做法不仅使同义词辨析缺乏规律性和客观性,同时也会漏掉一些词类独有的区别点。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对《孟子》中的单音节动词同义词从动作发生的时间、时间持续的长短、动作发生的处所、动作的施动者、动作的受事者、动作的目的、动作的情状、动作的程度、动作的侧重点、动作的手段与方式等十个方面进行了词汇意义上的辨析,得出了同义词辨析要分词类进行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可乐》2006,(7)
阿汤哥做招牌、动作鬼才阿布拉姆斯导演、高投入大制作、大打中国牌,加上前期宣传的凶猛火力,《碟中谍3》的票房上了多重保险。要是片子不成功,还真对不住大众的期待。好在它没让我们失望,作为好莱坞暑期第一炮,《碟中谍3》打得很漂亮,给动作猛片爱好者提供了消夏的饕餮大餐。没有真材实料,续集一般很难扭转越拍越差的命运,而这部片子恰好给那些续集导演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范本。导演阿布拉姆斯讲故事的本领在好莱坞号称一流,"快速"是他的宗旨,影片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武器、紧凑的故事情节、目不暇接的动作都是明证。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蛮子朝》诗"摩挲俗羽双隈伽"中的"摩挲"一词应指唐代的磨些族(纳西族),白诗中所叙述的磨些人参与朝贺之事,为各种史料所不载。在此基础上,可以推测诗中语汇的含义:"隈"很可能是指纳西舞蹈"窝热热","隈伽"则是"窝热之舞"的意思;"双"可能是指舞蹈中的两次腾跃动作,或每两圈的重复动作;"俗羽"应是一个音意合译词,指磨些舞者的雉尾装饰。在《蛮子朝》中作者有意使用了若干外来音译语词,其作用在于显示作品介入现实的广泛,使作品带有更明显的时事性和新奇色彩,也使新乐府诗的语言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0.
"所"是高频虚词,"所VP"结构是汉语句子格式的一个大类.出现于《周易》、《尚书》、《诗经》和殷周金文,沿用至现代汉语,展示了汉民族对由动作发出的有关指称概念.历史上对它的研究,见仁见智.《马氏文通》的问世,使研究走向现代语言学研究并经历三次大的争论,每一次争论都推动了人们对"所"字词性,"所VP"性质、范围、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的认识.由"所VP"研究引出的"自指"、"转指"、"句法成分提取"、"空位"、"向"(又称"价")等理论,具有现代语法学理论的普遍意义."所"源于"所VP"结构."所VP"结构分为两类,一为"所VP"短语,一为"所VP"词."所VP"词中,"所"为名词化词缀语素;"所VP"短语中,"所"是名词化标记语素.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词典》及《应用汉语词典》中都收了"东……西……"格式,而未收"南……北……"格式。通过考察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的现代汉语部分,得到"东……西……"格式的词语481个,嵌入格式中的成分约有431个是动词。可见,与动词组合是"东……西……"格式最主要的语法特征。嵌入格式中的动词以语义上具有自主性的行为动词为主;动词之间具有同义、近义或类义等语义关系;由格式构成的词语多具有表示"动作持续或反复"的语法意义以及形象色彩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于"字共出现了183次,其中由介词"于"所组成的介词结构的句法功能和语法意义灵活多样。在句法功能上,"于"字结构在句子中主要是用作补语,少数用作状语。在表示的语法意义方面,以表示关联对象的为最多,表示处所和范围的次之,而引介动作的受事以及表示时间、被动的比较少。  相似文献   

13.
毛奇龄极力反对朱熹的"淫诗"说,在其《西河合集》、《经问》、《国风省篇》、《白鹭洲主客说诗》等著作中对"淫诗"及其相关的学说进行了反驳,勾勒了《诗经》被误解或曲解的大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于如何解读《诗经》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通典》《旧唐书》《新唐书》等古代汉文史书有关吐蕃时期藏族社会存在着"重壮贱老"、"贵少贱老"等记载在历史上流传很广,影响至深,但事实未必如此。因为编撰于唐代的《通典》以及后来的新旧《唐书》等对吐蕃社会的相关记载缺乏直接的藏汉史实材料印证,其记叙内容似乎更多地参考了汉唐时期的《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隋书》等汉文史书对中原地区周边所谓"戎狄蛮夷"边民社会"普遍存在"的"贵少贱老"、"贵壮贱弱"等习俗的内容。事实上,杜佑在编撰《通典》时,由于涉及内容十分庞杂,相关佐证材料相对欠缺,在涉及吐蕃等边民社会的有关史实的记载上就存在诸多粗陋和失实之处。而从现存的藏族古文献的记载来看,吐蕃时期的藏族社会并不存在"贱老"的习俗,相反还非常强调"敬老"、"崇老"。以《通典》为代表的汉文史书对吐蕃社会"重壮贱老""习俗"的记载,确有可能是对之前汉文史书中对北方游牧社会习俗类似记载的一个简单"借用"和"移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见"礼"不多,总共只出现四次,分别用在《清庙》、《大田》和《关雎》的评论中。笔者在考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认为,"礼"在这几处评论中分别被赋予了"礼仪"、"礼制"、"礼制思想"、"礼治"、"礼俗"和"中和思想"等含义。《孔子诗论》通过用"礼"论诗,表达了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但在具体论述时,不是断章取义,而是就诗论诗,较好地揭示了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我国两千五百年前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各类诗中都刻画出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诗经》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丰富的,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是多样的。《诗经》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是通过动作、貌、言语、心理描写等。  相似文献   

17.
正最近有媒体报道,台湾评出十大"语言癌",票选占据前两位的"其实""然后"最难戒,另外还有"无所谓"、"当然了"等等。比如,"贵宾您好,先为您进行一个点餐的动作","那今天疗程的部分,我们就先为您做按摩的部分","所谓的冬粉,就是所谓的绿豆,在经过一个磨粉的动作后所做出来的产品"……这样的句子在台湾的服务业、电视播报中天天出现。最近,台湾《联合报》将此现象称为"语言癌",指出"语言的癌细胞不当增生,扩散到了媒体、大众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告示及平面媒体,从口语内化为文字语法"……所谓"语言癌",是指在口语或书面表达上  相似文献   

18.
以《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三部语料为基本材料,对明清山东方言中的一类词——拟声词发展为动词进行探究和分析,发现很多拟声词发生了"从拟声到言说"的词义演变,即这类词既表拟声,又有由拟声而来的动作义,而且在山东方言中,这些拟声词演变出的表动作的动词词义,不再是临时用法而成了词的固有义项。  相似文献   

19.
"两棵树"意象的置换变形--《致橡树》原型寻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致橡树》隐含着"两棵树"的原型意象结构。这一意象结构在中国生成于《诗经》、《孔雀东南飞》与《韩凭妻》等文本中,在西方出现于《圣经》以及斯宾塞、布莱克等人的诗歌中,象征了男女之间的性爱并含有"死亡———复活"意蕴;现代作家沈尹默的《月夜》与鲁迅的《秋夜》则赋予其个性独立的观念。舒婷在《致橡树》中最终完成了这一意象结构的置换变形:在意象构成上,用"木棉"与"橡树"置换原来较为模糊的"两棵树",使意象更为具体而富有张力;在象征蕴涵上,舍弃了原有的"死亡———复活"蕴涵,进而综合了中西文本中的爱情蕴涵与中国现代文本中的个性独立观念,并赋予其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史上文献记载了我国在二千七百年前就出现了舞蹈,技巧运动。东晋人对“燕戏”有解说,类似现在简单的技巧动作。东汉张衡也做过技巧动作的描述。《见列子》记载了兰子献技于宋元君的故事。《路史·前纪第九卷》记载了消肿舞。《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西周小舞中用于祭祀辟雍的《旄舞》。《淮南子》记载用于军事的《干戚舞》。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有春秋时期的舞蹈盆。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兽舞。《体育词典》也对西周时期的小舞、大舞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