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孙恩卢循起义是东晋南朝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爆发在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直到义熙七年(411年)失败,坚持斗争达十二年,最终动摇了东晋王朝的统治.这次起义发生在地主阶级门阀制度充分发展,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基础上,领导人都出身世家大族,斗争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消极的东西.这些因素曾一度模糊着人们的视线,造成了一些错觉,因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意见:或者说它根本不是农民起义,而是一群奉五斗米道的亡命无赖乘民心骚动的机会发动叛乱;或者说孙恩领导阶段带有农民起义的性质,卢循领  相似文献   

2.
孙恩、卢循起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于江南地区的一次大规模的对抗统治者的民众活动。孙恩、卢循起事在东晋末期爆发,前后绵延十三年(399,411)之久,影响遍及东晋主要统治区域。孙恩、卢循起事原因众多,但其浙东因素无疑最为主要。这其中包括浙东地区大族与低级土族的矛盾、浙东地区经济的兴盛和苛剥、浙东地区海洋地理环境等。此次起事的综合因素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浙江历史上的发展高峰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有千百次之多,而东晋末年,爆发于浙东绵延浙、苏、闽、粵、湘、赣等省,有众数十万,历经十一年之久的孙恩、卢循起义,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在南方是空前的。可是,它是否算作农民起义,史学界看法却有分歧。在对起义群众和领导者的关系,对起义军领导人和封建王朝的关系以及对待农民军的破坏和滥杀的看法等方面,认识不一。本文试就这三方面探讨一下这次起义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晋恭帝之死和刘裕的顾命大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东晋末年刘裕团结北府兵将领起兵反对桓玄的统治起,到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三年止,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经历了一系列政变和战争。我以为,其性质是逐渐兴起的低级士族借日益腐朽无能之高级士族遭孙恩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之机,向他们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斗争;而以低级士族基本胜利,在政权中占据主导地位,原来的高级士族俯首称臣,和新贵合作而告终。低级士族的代表刘裕,代晋后很快杀死晋恭帝,临终前选拔出以徐羡之为首之顾命大臣,以及这些大臣从显赫到覆灭,便是整个斗争的两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1 语文之“文”,或以为文字,或以为文章,或以为文学,见解不一,但语文之“语”指语言,这一点大家的理解则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对于“语”的性质功能,观点又出现了分歧。现在流行的一般看法是,根据列宁、斯大林的有关论断,认定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从一个方面对语言的性质功能作了正确的说明,无可非议;但是据此把语言理解成为可以游离于思想感情的所谓“单纯的工具”(姑称之为纯“工具”论),人们仿佛是在先有思想感情的前提下来选择、运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而已,这就值得商榷了。特别是纯“工  相似文献   

6.
学习了冯天瑜、周积明二同志合写的《论反元战争中朱元璋集团的性质》(以下简称冯文)一文,获益不浅。但对冯文关于朱元璋并非农民起义的领袖,而是“反元豪强地主武装将领——反元地主军政集团首领”的看法尚难以同意,特不揣冒昧,献疑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为反抗地主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曾举行过大小数百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其规模之大,为世界历史之所仅见。其间,有不少农民起义领袖,先后在一定时间内,曾在局部地区建立过政权。这种政权属什么性质呢?有一种意见认为:历史上凡农民建立的政权,“一开始就是封建性的”(孙祚民:《在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运用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载《人民日报》1964年2月7日)。笔者以为,此说,在理论上和史实上,都难以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曹植《髑髅说》创作时期之判定,可谓众说纷纭,除未定者外,举凡前期及后期皆有学者主张,然而无论主张前期或后期之学者,其论据皆颇为不足,因此诸说皆难惬人心。对曹植本文创作时期之推估,笔者以为其关键在于对曹植本文最末段文字所显现的生死观的理解,因此推估本文创作时期即以此为核心,并配合对《髑髅说》上下文连贯性之理解、曹植思想中诸家杂糅的倾向、曹植后期困顿抑郁的精神生活、“生之欢乐不下于超越性世界”观点的有无,以及《髑髅说》与曹植前期作品《辨道论》相类的反神仙论辩手法等分析角度,推估《髑髅说》当属曹植前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君主素质、宗教约束和气候冲击对农民起义的影响机理,构建中国君主面板数据集,以君主为横截面,时间跨度为前221年至1911年,并使用随机效应的面板负二项回归模型作为基准模型。研究表明:在秦朝到清朝这个历史阶段,君主的个人素质会显著影响农民起义,盛世能减少农民起义的发生;宗教约束中的佛教能缓解农民起义,而基督教则更容易导致农民起义的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所导致的严重饥荒能诱发农民起义;其他变量的影响不显著或不稳健。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创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论断,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深刻、全面、正确地理解和阐释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为深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现将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作一全面综述.一、邓小平的论断同马恩的预测。对这个问题有三个不同的看法,可以分别是概括为“继承发展”论、“重新建构”论和“一致”论。1、“继承发展”论.认为要正确理解邓小平的论断同马恩预测…  相似文献   

11.
学习邓小平关于科技理论兼论高校科研事业吴汉光(科研处)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浅谈对这个论断的认识兼论高校的科研工作。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生产...  相似文献   

12.
论罗贯中与农民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贯中为实现有志图王的政治理想 ,曾亲自参加农民起义 ,图王不成而致力于传神稗史。罗贯中所创作的一系列稗史小说 ,皆以农民起义为基本题材 ,又以农民起义的模式与思想 ,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蜀集团进行了生动描写与深入思考 ,使其与《水浒传》一样 ,都对后世农民起义产生积极影响 ,也进一步证实了他与农民起义的关系。罗贯中是文学史上写农民起义最多的一位小说家 ,其以农民起义为基本题材的创作思想 ,值得学界积极关注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这是西方美学的古代自然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古希腊以来的“艺术摹仿自然论”为主旋律,以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说”为变奏曲,突出艺术的客体性。第二阶段是从启蒙主义到德国古典美学(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美学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经认识论观点改造过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为主旋律,以“艺术的表现论”为变奏曲,高扬艺术的主体性。第三阶段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到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19世纪中叶-20世纪末),这是西方美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一曲曲无主题变奏曲,形形色色的观点交混回响,新曲层出不穷,怪腔怪调甚嚣尘上。尽管如此,这三个阶段如同历时演进的三部曲,其间的种种声音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的某种精神因素、人类的语言相联系。  相似文献   

14.
在惯常认识中,卢梭《民约论》恒被视为宣扬革命的学说,学界对梁启超在清末时期相关言论的解读,亦颇受此观念影响,与其本意不无偏离。以梁氏当时政论为参照,可知其对《民约论》之称颂,实则不以革命为指归。梁对卢梭学说的推崇,更多乃是基于国家意识,欲借民权论以警醒国人,促其养成权责意识,完善国民素养,以为构筑现代国家之根基。解析此案,有助于思考近代西学东渐的多重面相,呈现其在本国思想界的不同投影,揭示其间“西为中用”的层面,避免过多“想当然耳”的论断。  相似文献   

15.
如果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终极尺度,从古代到当代的全部西方哲学发展史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直接断言世界阶段——原始哲学时期;2.以精神活动为根据观照—阐释—断言世界阶段——精神哲学时期;3.以生存实践为根据建构—阐释世界阶段——生存实践哲学时期。这三个时期又可以分别称为1.本原论时期;2.认识论—实体论时期;3.生存论—存在论时期。对西方哲学发展的实际历程作一番重新整理,将证明上述论点并找到先前哲学家和我们在哲学史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士族,亦称作“世族”、“势族”、“世家大族”,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它起源于汉代“察举、征辟”制,在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后掌握了选仕大权,到东晋时发展到鼎盛阶段,南朝时期走向衰落。士族在中国历史上历数百年,曾经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 第一,应该肯定:士族作为魏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对于结束汉末以来的封建割据和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的入侵曾起过积极作用。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政治上一片黑暗,在各级官史、豪强地主的巧取强夺下,人民生活极度困苦,被迫揭竿而起。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豪强地主以镇压农民起义为名,纷纷招  相似文献   

17.
一六四四年春,辽东地区的满族贵族集团以几十万满族人为依据,勾结以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为代表的汉族地主武装,进入中原,攫取了明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建立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清朝统治者自以为由偏据东北一隅而发展到对全国的统治,除了别的原  相似文献   

18.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问题,国内外的学者们曾撰写了不少论著。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分为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帝国主义战争,第二阶段为反法西斯正义战争。但在阶段划分上又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1941年6月苏联参战根本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政治性质;另一种认为,1940年5月希特勒德国进攻西欧,英法被迫抗击,战争性质由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反法西斯战争。第二种看法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自始至终是一场反法西斯正义性质的战争。我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始终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即法西斯的侵略战争与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但战争不同阶段,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所占主次不同。战争第一阶段,法西斯侵略战争占主导地位;战争第二阶段,反法西斯正义战争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农民起义是以捻军为主体的。除了捻军起义以外,围绕着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北方地方性农民起义,还有很多很多,可以说是遍地而起,犹如雨后春笋之蓬勃生长。要把这么多的农民起义全部弄清楚,那是要用几年的静心研究,才能办得到的。这里,我们只把一些重大的,对于全局具有影响的农民起义加以探讨,其它许多规模较小的农民起义,暂时略而不谈,且待以后再说。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主要农民起义的名称、发生年代及其顺序,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20.
封建社会中,只有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让步政策论”的影响,关于农民起义的伟大历史作用,一直未能在历史教学中得到正确的阐明。按照“让步政策论”的框框,人们只能从统治阶级的政策里,去发现农民起义的作用,离开统治阶级的政策,便无从寻找农民起义的作用了。“让步政策论”,一面根本否定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一面无限夸大统治阶级政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