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也是一部研究先秦时代婚姻家庭问题的珍贵史料。本文根据有关古代婚俗著作的论述 ,结合《诗经》所提供的材料线索 ,对先秦的婚礼、婚姻制度以及相关的一些习俗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先秦贵族婚礼有六道手续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先秦的婚姻制度除一夫一妻制和媵妾制等主流外 ,还有“群婚制”、“内婚制”、“收继制”等特殊形式。先秦的婚礼制度表现出了先秦婚俗文化的多元性 ,在《诗经》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婚俗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婚礼婚俗的特点,以及北方婚俗和南方婚俗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刘清玄  刘再聪 《社科纵横》2008,23(4):119-120
敦煌文书中保存有近二十篇<咒愿文>,根据内容来分析,其目的主要是用于婚礼上为新婚夫妇祝福的一种酬唱颂诵之作.文书所反映的内容弥足珍贵,是了解中古时期敦煌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绝佳材料.同时,它反映了中古时期敦煌社会的一种婚俗,为后人展现出了一幅中古时期敦煌社会的婚俗风情画.其性质已由原来与宗教有关的"咒愿"演变为专门在婚礼上用来表达喜庆吉祥的祝贺之词,并已成为敦煌婚俗的一部分.本文试就这类文体的类型、体制、内容、创作者、咒愿后的赏赐和特点等问题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9,(7):75-78
随着户籍改革的推进和乡村居民移驻县城居民社区,许多县城已经成为城乡结合部,但新进县城社区的农民将程序繁琐、浪费严重的农村葬礼、婚礼等文化习俗带入城市,在社区大院搭锅开灶、摆席设宴、三天五天、车水人龙、噪音连天、垃圾遍地,给社区管理造成许多难题。建议各级人民政府印发文件,规定乡镇农村和县城社区举办葬礼、婚礼,必须向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登记,村民委员会或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治丧委员会或者婚庆委员会,指导葬礼、婚礼活动。打击赌博、减少浪费,宣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营造隆重简朴典礼氛围。同时建议乡村和街区组织修建葬礼、婚礼活动礼堂,置办礼仪活动台所和饮食活动设备,减少村民、居民因为庭院狭小举办葬礼婚礼活动带来的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5.
清代中后期的北京旗人家庭里,婚俗受汉人礼法制度影响很深,基本环节也同汉俗一致。但在具体环节上,旗人婚俗有很多细节保留了浓厚的满族特色,有一些规矩则体现出旗人独特的礼法制度,比如重视姻亲,未婚姑娘家庭地位高;还有一些细节,诸如半夜迎娶,新娘婚礼上先入洞房再拜翁姑等,则是对古老抢亲陋习的回忆。  相似文献   

6.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意思是说,只有构成社会细胞的家庭安康,国家才能太平。《礼记》中说:"夫妇者,万世之始也。"作为"万世之始"的婚姻所产生的习俗,人们称之为婚俗,一切关于婚俗所产生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及由此所辐射出来的活动就称为婚俗文化。婚俗文化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国民凝聚力的增强、社会稳定乃至家庭的和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日本国的结婚仪式,是否也如同中国般地注重“食文化”,或也象中国婚礼那样大肆铺张?在日本进行学术交流时,我着意考察了日本的婚礼习俗,并有幸被邀请参加我的日本朋友小寺夫妇长子小寺慎的婚典,使我对日本的结婚仪式有了基本的了解和具体的印象。日本婚典的一般程序日本人的婚礼一般有结婚仪式、披露宴和二次会三部分组成,分别在一天中的午前、中午和晚上进行。一、结婚仪式尽管目前有一些青年人爱在教堂进行天主教式的婚典,或在寺庙举行佛教式婚典。但90%仍崇尚传统的日本式婚典。即在神社举行。如今日本已有不少专门举行婚仪的结婚典礼宫,宫内均设有神殿,青年人为方便起见,结婚仪式也多在婚礼宫内举行。参加结婚仪式的主要是新婚夫妇的近亲属,由于一方的近亲属对对方尚不熟识,因此在结婚仪式  相似文献   

8.
风俗既是沿袭本民族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礼节、习惯,又在发展中受社会制度、经济基础、思想信仰及地域特点的影响而逐步演化。因而风俗不乏经历年陶冶而形成的高尚习俗,也充斥着由愚昧落后而形成的丑陋习俗。目前的婚俗就有不少丑陋之处,以福州为例,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9.
兰一斐 《唐都学刊》2007,23(4):113-117
樟叶的长篇小说《五福》首次以小说形式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波澜壮阔的历史,作品中关于主人翁关中农民之子刘五的成功塑造,是对中国小说艺术人物画廊中草根英雄式人物的塑造的一个极大的丰富。刘五的性格、形象和命运,体现了旧中国农村阶层中豪杰英俊命运的必然性,反映了漫长的历史中底层人物的艰难崛起和迅速殒落的必然悲剧性。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关中农民之子刘五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行为特点,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性。  相似文献   

10.
潮州婚俗是独特的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它作为一种人生仪礼,在我国各民族和地区都得到普遍重视,其间的风俗样式和文化内涵也十分绚丽和丰厚。婚姻习俗的最基本格调,既不同于人生之时的躁动和不安,也不同于人死之际的沉郁和苍凉,因而呈现出一种游艺性质十分明显的风格,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以来,至唐宋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佛教思想必然影响到当时人们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丧葬习俗也不例外。本文从佛教思想影响下的生死观入手,对汉唐以来佛教因素影响下的民间丧葬习俗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中国民间丧葬习俗中出现众多的佛教因素,绝非偶然,它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婚姻观念影响着人们的婚姻家庭生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冲击,使得人们的婚姻观念特别是青年的婚姻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过渡,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变。本文以A县B镇农村青年为例,探求农村青年的婚姻观念中的择偶观、贞操观、婚俗观、生育观以及男女平等观念的嬗变。  相似文献   

13.
婚姻观念影响着人们的婚姻家庭生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冲击,使得人们的婚姻观念特别是青年的婚姻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过渡,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变。本文以A县B镇农村青年为例,探求农村青年的婚姻观念中的择偶观、贞操观、婚俗观、生育观以及男女平等观念的嬗变。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是东北地区由传统向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东北的婚姻习俗也在中西融合交汇中逐渐发生变迁.主要表现为婚姻礼仪形式铲除了诸多陋习,趋于简约文明化;婚姻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新潮人士不仅提出了"婚姻自由"的口号,并勇敢将这一观念付诸行动.可以说,婚姻习俗的变迁增强了婚礼的社会化,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无疑对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伴随自由恋爱结婚观念的倡导以及妇女地位的提升,离婚问题亦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15.
礼经与早期文献所载的亲迎告庙礼并非限定于亲迎当日,而是在亲迎事宜既定后到亲迎前的时间段内特择一日举行.这一做法也成为唐以来多数朝代天子纳后的惯例.自品官以下至士庶阶层,历代官方礼典则多规定在亲迎当日的清晨告庙,民间婚仪为缩短婚礼仪程亦多选择临行前告祖.两宋时不仅有亲迎前告祖,新婿至女家后还要拜女家先祖,甚至有新妇至男家后新人共拜家庙的环节.朱熹《家礼》明确了男女两家在亲迎当日须分别告庙,明清时期民间婚仪大多依据《家礼》,这一婚俗随之固定下来,至今仍在许多地区延续,成为新人在婚礼这一重要的人生过渡礼仪中与家族沟通融合、 获得身心安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老年协会在农村老年福利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随着农村传统思想、习俗的衰微以及市场经济的渗入,农村老年群体逐渐失去了在村庄中的优势地位,农村老年人边缘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由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  相似文献   

17.
隋、唐之前,中国经济中心位于北方的关中与关东平原,都城也多置于关中。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建都关中的最后时期。这时关中经济趋于衰落,江淮经济正在崛起。本文试对隋、唐时期都城的粮食供应状况作一些初步分析,以窥视经济中心向江淮迁移对关中都城的部分影响。一、隋代都城紧张的粮食供应隋代建都关中时期,其粮食供应始终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隋大业年间,全国有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余,口四千六百万,平均每户约有五点一六人。关中京兆、扶风、冯翊三郡共有户四十九万,按全国平均数计,三郡人口总数应有二百五十三万余,超过隋前诸朝的最高人口记录。这个数字虽不一定十分准确,但  相似文献   

18.
秀场     
张卫健和张茜的童话婚礼1月12日拍摄的张卫健和张茜的婚礼现场。当日,香港艺人张卫健和他的新娘张茜在菲律宾马尼拉的圣奥古斯丁大教堂举行婚礼,众多演艺界人士参加了婚礼。张茜的白发造型寓意白头到老。婚纱上镶嵌着5000颗施华洛世奇水晶。这场婚礼更像童话。  相似文献   

19.
钟祥虎 《社科纵横》2012,(6):100-101
本文从农村一例招赘婚“改名更姓”习俗人手,探讨了当前农村家庭信任关系格局。在本案例中,“改名更姓”事项成为获取信任的一种手段。在招赘婚家庭中,因为人赘女婿的加入,使得原先女方家庭的强信任关系格局被打破,形成了两种信任关系圈:强信任关系圈与弱信任关系圈。随着“家庭化”的进行,弱信任关系圈逐渐向强信任关系圈转化,入赘女婿才被作为“自己人”而获得家庭的彻底信任,而此时“改名更姓”习俗本身显得并不是很重要。  相似文献   

20.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般都要了解对方的习俗,否则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而影响交往的顺利进行。中国古书《礼记·礼曲》中就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说法,可见了解对方习俗之重要。中国的日本民俗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拟按阶段叙述中国的日本民俗研究概况,并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