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10):65-68
儒家人伦是人类血缘中特有的一种自然等级。当下对于人伦的创新要注重人伦的秩序性,而淡化人伦的等级性。从等级性来讲,人的生命体具有独立性,任何人不能占有和控制他人的生命,作为独立意识存在的生命体,在存在的意义上来说,都是平等的,包括父母无权占有和控制子女的生命体。从秩序性来讲,人伦的价值依据来自于仁爱,一种自然而然的天性之爱。只有建立在天然之爱基础之上的秩序才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合情性。人伦是一个家庭有序的基石,也是社会能得以稳定的根本所在,能够在社会层面上维系一个民族的道德体系和价值判断,形成这个民族的道德自觉,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由等级制是所有社会组织制度中最有效的社会制度。最公正、最有效的权力分配是自由体系中的等级权力分配。●自由等级制是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一切社会组织的权力机构都是一种等级制。  相似文献   

3.
阎芳 《社科纵横》2007,(10):143-144
基础教育是奠定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的关键时期,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政治课教学,则是一个不断追寻伦理道德之"真"、思想品德之"善"以及行为举止之"美"的人格教育,因为它所担当的是一个培养一代初步具有对社会、对自然的关爱之心,懂得爱家、爱国、爱他人、爱自己的和谐公民的社会责任。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对政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功效问题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腾 《社科纵横》2013,(5):118-124
与基督教哲学一样,基督教道德哲学是道德哲学与基督宗教相遇的必然结果。奥古斯丁"爱"的理论是在基督教道德哲学架构下被阐明的。上帝的一切诫命都是围绕着"爱",换言之,"爱"是每条诫命之依归。在奥古斯丁思想体系中,"爱"与"秩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秩序"是"爱"的前提。奥古斯丁的"爱"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属天之爱;二是属地之爱。在严格意义上,奥古斯丁的"爱"意指"属天之爱"。因"属地之爱"纯粹爱自己而被排除在爱的情感之外。但,奥古斯丁又没有完全否定"爱自己"。在爱的秩序中,爱上帝,爱邻人,爱自己各得其所。"爱自己"和"爱邻人"以"爱上帝"为前提。奥古斯丁将不同等级的"爱"安置于以"爱上帝"为中心的秩序框架里。  相似文献   

5.
<爱的艺术>是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弗洛姆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分离的事实,否定了人类采取的两种典型的克服分离的方式,提出了爱是克服分离达成真正和谐的唯一方式的观点.<爱的艺术>提醒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人应更加关注人的生存,全面理解现代化,全球化、并为中国人学研究提供了学理资源.  相似文献   

6.
"感恩"是个舶来词,涵义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生活的爱与希望;感恩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7.
张洁的翘楚之作《爱是不能忘记的》 ,虽然由政治性表层深入到伦理的、心理的、人性的境界探讨了女性的真实存在。但从女性视角看 ,作者无非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真爱理想 ,表现在 :一是文本中的婚恋仍然处在意识形态制约之下 ;二是文本中虚构的女性爱情神话只是男性权力文化思维笼罩下的一个隐喻  相似文献   

8.
张伶 《社会福利》2012,(5):50-50
世上有很多东西,在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只有一种东西却是越分越多。您也许会惊奇地问:“这是什么呢?“这就是爱!”爱,改变着他人,改变着自己,改变着周围的一切。  相似文献   

9.
二叶亭四迷 (1 864~ 1 90 9)是日本明治时代的小说家 ,有日本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先驱之称。曾翻译、出版过屠格涅夫和果戈里的小说。其主要代表作为《浮云》、《面影》、《平凡》三部长篇小说。本文仅就《面影》中的爱与金钱再作论述 ,以期从一侧面读解二叶亭四迷的文学成就。一、爱的悲剧轨迹  爱是自由意志驱动下的行为 ,其运动的特色表现在相融互摄。哲也和小夜子之间充满冒险因素的爱 ,显然与既成伦理相悖 ,不可能被社会认可。于是 ,悲剧的阴影时时包围着二人。  致密考察 ,二人的爱的悲剧源头首先发自小夜子对爱抱有的罪意识。这样…  相似文献   

10.
《求是学刊》2018,(1):31-38
早期耶可比所生活的时代是市民阶层蓬勃发展的时代,这个阶层已经从分散的形态演变为一个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市民阶层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提出经济的、政治的以及道德方面的诉求。耶可比可谓充当了这一阶层的利益代言人,他批判了霍布斯、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对市民自由的限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人的经济自由以及道德自由,以此来保证市民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7):128-131
作为人的社会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意识存在,"利他"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利他"是与个人的修身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很重要的就在于对他人的态度。"利他"的内涵很丰富,凡是与"己"相对的都是"他",如果一个人能够把"利"给予完全没有血缘、亲缘之外的路人的话,那他的道德修养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修养。无论儒家文化、墨家文化还是道家文化都强调对他人的爱,应该说,正是这种"爱他人"的思想,推动了中国"利他"文化的发展,而雷锋精神正是"利他"思想在现实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会饮》是柏拉图关于"爱"的名篇,文中他描述了七位不同的哲人、诗人、医生等对爱若斯的赞美辞章。这七个人都对"爱"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爱"是什么、哪种是"真爱",我们应该追求"爱人",还是"爱我们所爱"?通过对《会饮》当中涉及的"爱"进行梳理,我们知道柏拉图师徒实际关注的是对智慧的追求过程。  相似文献   

13.
妇女问题一直是富有人文意识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关注点,蔚为壮观的女性题材作品即是一个明证。《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家丁玲的杰作。作品问世虽已近70年,但主人公莎菲精神人格的现代内涵,小说独具的审美价值,仍激发着研究者探索的热情。本文作者认为,爱作为莎菲的宗教式信念,体现了现代知识女性受“五四”精神洗礼后发生的深层心灵苏醒。莎菲对真正的爱的理解、感悟和渴望,给她拒绝被爱提供了精神条件,而被爱作为对传统女性“以色事人”命运的人生写照,既是对女性人格和价值的漠视和消融,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男权意识无限膨胀所导致的两性自我价值确证的艰难。拒绝被爱是对传统女性命运的大胆抗争,是现代知识女性独立人格的伸张。同时也意味着,只有在更高起点上寻求和选择真爱,女性的人格和价值才会最终实现,不再重蹈被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和谐"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中和"思想作为古来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自身内部各种矛盾关系的高级哲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具有内在同一性,其共同指向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公民身份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公民身份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实践形式。公民身份意味着人在一个国家中正式的和负责任的成员资格。公民身份认同意味着公民对自己生活的共同体表示接受、赞同和承认,并且以自己忠诚共同体的实际行动体现出来,积极地参与共同体的生活,履行共同体赋予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语言是存在的家,公民通过语言言说认识自己,辨认自己,进而产生归属感。  相似文献   

16.
秦晓伟 《阅江学刊》2013,(1):106-112
自由意味着摆脱束缚,是具有较高价值的人学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自由的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迁,自由演变为孤独、恐惧,成为现代人不得不逃避的精神负担。弗罗姆在《逃避自由》中剖析了这种现象。逃避自由表面上是逃避孤独和无能为力,实则是逃避成为自己。此外,逃避自由也是一种由意识形态生产出来的社会现象。弗罗姆提出通过自发性的劳动和爱来实现积极自由,使个体成为自己。这一方案充满了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7.
当你想一个人的时候,比需要他的时候多,你才是真正爱他。他出生在一个贫瘠的小山村,没念几年书就被父母送到了马戏团,靠危险的杂技表演养活自己。从开始的骑独轮车顶碗,到后来的吞剑吐火,再到后来的车轮碾身,他  相似文献   

18.
康德有一句名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句话言简意赅,包含有深刻的哲理,是对人在社会生活中非人状况的沉思和抗议。试想,历史上哪一个统治阶级不把广大劳动群众视为牛马呢?他们什么时候重视过人的尊严和价值呢?一部阶级社会的历史充满了对人的屈辱和践踏,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史前史。恩格斯说,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使“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的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开始了人类真正的文明史。但是,新制度的建立只是给恢复人的价  相似文献   

19.
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新概念,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要使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成为指导我国环境立法、实现生态文明的科学依据,需要深刻理解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与逻辑构造。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贯穿了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而非以生态、资本为本,其逻辑要义是以新发展观、新生产力观、新文明观组成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辩证统一,其逻辑指向是坚持环境正义的人类命运共生发展。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将自然—人类—社会三者进行有机统一,坚持人类的根本利益,从地球整体视角统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塑发展和环保的联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以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相似文献   

20.
张莉 《社会工作》2015,(3):107-116,128
中国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构的必要性,不仅一般性地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必然互动,而且也是"五个文明"建设和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时代呼唤,是中国社会人口日益老龄化的现实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人为本,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纵观现有城市社区教育体制和运作实践,虽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费保障和教育理念上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症结乃是由于缺乏一个"共同体"的意识,没有形成一个"共同体"的模式,因而造成了各种机制和统一性体系的缺失,其中包括共享共建的管理机制、激励约束和利益协调的运行机制、资源整合的保障机制等。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中国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构想,在现有城市社区教育体系中引入"共同体"的理念和体制,把"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以及与此相关的本质特征、结构样态等作为破解现存问题的根本路径,从而为形成具有一般性的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理念以及建构普及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