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道主义外交因自然灾害、战争冲突等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而活跃于国际舞台。作为一种新型外交方式,人道主义外交不仅为人道主义行动创造条件与空间,而且可以促进民心相通、舒缓不幸状态、化解人道主义危机,达到传统外交无法达到的目标。人道主义外交具有主体多元、逻辑独特、专业性强等特点。人道主义外交有别于传统外交,人道主义外交需要与各利益攸关方接触,遵循人道、公正、中立、独立等人道主义基本原则,克服人道主义政治化、军事化等倾向,摒弃宗教、民族、地区等方面的利益纠葛,说服决策者或领导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为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而采取人道主义行动。  相似文献   

2.
中美关系发展不仅对两国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我国三代领导集体对美外交思想的内涵、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希望能为我国新时期外交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2012年以来,内部政治经济局势的动荡、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普京重新当选总统等因素促使俄罗斯外交出现转型,乌克兰危机则加速了这一转型进程。本文分析了俄罗斯外交转型的传统背景和现实原因,认为此次转型背后有一个必然和偶然变量累积的过程。俄罗斯对欧亚和亚太地区的战略、国家软实力和国家认同建设领域都做出了相应的政策调整,不仅注重围绕国家经济和安全利益改变外交政策,也通过改变公共外交方略和整合国内政治认同来影响外交工作的绩效。这些转型特点不仅体现了俄罗斯外交政策所具有的连续性和渐变性,也对中俄关系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两国可能在某些领域出现利益、观念和政策的冲突,但这种挑战并不能埋没中俄采取适当方式将矛盾化为机遇、进一步提升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晚清之际,中日两国相继出现了西学输入运动,导致了两国的传统文化(即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由于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文化形态及民族心态等主客观因素不  相似文献   

5.
戚学森 《社会福利》2002,(12):55-58
灾难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灾难的发生常常没有预兆,生命的损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社会和经济的损失则是惨重的。 与其他国家相比,某些国家对于灾难的准备要更充分一些,能够度过难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先进的技术、素质良好的公众,以上几个方面结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灾难或把灾难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每当国际上出现紧急情况和灾难而呼吁救助时,澳大利亚人民总是慷慨解囊,2000——2001年,澳大利亚提供了1.07亿澳元,主要用于亚洲、太平洋地区和非洲,以帮助减轻这些地区人类因自然灾害、武装冲突、经济和政治危机而造成的损失。 澳大利亚政府对海外自然灾害作出快速反应已有很长历史了,主要依靠的是海外援助机构的专家以及澳大利亚国防部队的紧急应变能力。澳大利亚政府通过与本国驻外援助机构保持紧密联系,为海外援助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联合国和红十字会以资金形式为澳大利亚及其海外非政府组织的工作提供额外支持。然而援助工作面对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正在改变的气候模式与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贫困人口相互作用,给越来越多的人们带来灾难。澳大利亚的援助计划不仅针对自然灾害,而且还要应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冲突和社会动乱,不断增加的新问题对援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旨在说  相似文献   

6.
杨卫东 《求是学刊》2008,35(3):129-135
在西方文化观中,美国文化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宗教文化对美国外交的影响体现在三大方面:源于宗教的使命感强化了美国外交中的孤立主义与干涉主义:美利坚民族信奉的宗教自由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大背景下促使美国政府出台国际宗教自由法,由此加剧了国际社会在人权问题上的冲突:20世纪后期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强化了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宗教神学色彩.  相似文献   

7.
越南政治家、 文学家冯克宽曾作为后黎朝正使出使明朝,并在万历帝的万寿庆典上献祝嘏诗31首.这31首祝嘏诗是越南古代使臣燕行诗文的代表作,在祝颂、 应酬之外以外交使臣的独特话语传递了对中越两国邦交关系的理想,朝鲜使臣李睟光为之题序.但越、 朝两国文化对李睟光的序文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阐释,体现了两国外交文化对宗藩外交场域内竞争关系的认知,也显示了东亚汉文化圈内诗赋外交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8.
不对称冲突是冷战后国际冲突的主要形式。不对称冲突如何走向和解不仅关系到冲突两国的福祉,更关系到地区和世界的和平。本文提出了6项基本前提假设,并在"斗鸡博弈"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对称冲突走向和解的三种模式,并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每种模式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利益搁置模式和利益均分模式都不是真正的和解之路,只有共同开发模式才能使冲突中的两国走向真正和解。在单方面和解的情况下,大国在冲突中的损失程度是否大于目标利益,决定了在单方面和解中胜负的归属。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韩国两国经贸外交的大规模开展始于1992年的中韩建交。中韩经贸外交尽管起步晚,但是成效显著。中韩经贸外交迅速发展与两国经济互补、相似的人文地理环境有关,除上述因素外,从宏观上,中韩经贸外交得以迅速发展还应该考虑韩国因素、中国因素以及中韩两国共同努力,应当站在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以及推动东北亚经济整体繁荣稳定的框架内来考察中韩经贸外交,立足现世,放眼未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探讨美国与加拿大社会工作职业和社会工作教育的共同起源和相互差异的基础上,指出两国社会工作职业发展中存在两种可能出现的内在冲突,即强调以个案和治疗的干预方式解决个体问题,还是强调以社会改革的干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同时阐释了两国的社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对于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小泉两次访问朝鲜,打破了日朝关系的僵局,为双方恢复邦交正常化谈判创造了条件.日朝首脑会谈的结果成为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良好开端.但至今日朝关系仍处于紧张状态.究其原因,两国对"一揽子"解决双方之间迄今存在的所有外交悬案的诚意不足,很难打破坚冰.日朝关系仍受到国际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国家在国际社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角色随着自身需求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甚至是在不同的角色间转换和摇摆。国家的角色在彼此相互认知中建构和确定。韩国在中美关系影响下所扮演的角色异常复杂,主要由韩国的自身需求和中美两国对韩国的影响所致。韩国根据自身的安全战略需求有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期望,同时寄希望于中美两国。美国因韩国特殊的地缘位置和美韩同盟关系,对韩国有很大的角色期待,希望韩国成为东亚地区遏制朝鲜和牵制中国的棋子。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期待韩国不要损害中国和平崛起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需要的周边环境,并有益于朝鲜半岛和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美关系和朝核问题解决的不确定性使韩国在外交上摇摆于中美之间。韩国时而偏向中国,时而靠近美国。韩国的角色是中国、美国和韩国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韩部署"萨德"系统实际上是中美韩三国间的博弈,从中可以进一步清晰地看出韩国在中美关系中的尴尬与困境。  相似文献   

13.
权赫秀 《浙江学刊》2004,(3):108-116
对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比较研究,无论对中日两国的近代历史乃至近代中日关系史都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视角.据初步调查,从1885年4月到1895年9月的十年期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之间至少有过21次书信往来,其中能够见到书信原文者计有17件.这些书信的内容分别涉及当时中日两国的重大政治外交事件,从而使两人之间的私人书信联系成为当时中日两国高层之间一个秘密外交渠道,并反映了近代中日两国关系演变的高层重要内幕.  相似文献   

14.
自亚洲价值观被提出以来,美国推行的人权外交在东亚与亚洲价值观产生了直接的冲突。本文就美国的人权外交与亚洲价值观冲突的根源、核心以及实质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认为美国的人权外交与亚洲价值观冲突的根本问题就是发展主权之争,非西方国家应该从本国国情出发寻求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杨达 《日本学刊》2016,(4):12-24
中国的全方位外交是新时期应对国内外复杂局势的重要战略选择。日本的多重身份定位决定了它是考验中国外交智慧的一项重大课题。冷战结束至今,中日关系在纠葛中寻求协调,而近年来美国重返亚太以及日本对华战略疑虑强化,使得两国纠葛情形更多出现于人们视野,并增加了协调的难度。为更理性把控中日关系,助力全方位外交,中国需找准双方在历史与现实冲突、文化与意识反差、"一山二虎"对峙、大战略同类别与异目标等方面的纠葛结点所在,从"核心利益底线思维"、外交路径拓展、地区多边机制深化、坚持不懈自强等路径来探寻具有针对性的对日战略。  相似文献   

16.
文明冲突的不同阐释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塞缪尔·亨廷顿和阿尔温·托夫勒的关于文明冲突的观点异大于同:两人对文明所下的定义不同,前者显得保守些,后者则更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明;在对待文明冲突的态度上,前者悲观并且充满忧虑,后者则自信和乐观;前者否定了普世文明的存在,而后者相反;在看待民族国家的未来作用上,两人的观点迥然不同,在如何面对文明冲突的态度方面两人也是见仁见智.两种不同的文明冲突观对我们在研究国际问题中如何对待文化差异、宗教信仰、民族主义以及政治文明等问题都有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对世界的认识上,中西方可说是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走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这里通过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比较,就其产生的根源及其对民族发展道路的影响作一探讨。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性理思维。所谓性理,就是由性而理,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印尼是东南亚地区的两个大国,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高度契合,为进一步推动两国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机遇。本文首先论述了"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包括其背景、目标、内容、路径及对其评价;其次,分析了中印(尼)两国发展战略对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从地缘政治、国家发展战略、外交战略、经济互惠等几个角度探讨了两国加强经济合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四,剖析了对印尼贸易投资的国内风险和外交风险;最后,为深化中印(尼)经济关系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与日本外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文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一国外交模式的特点 ,是当前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种视角。分析日本国民性与日本外交的非理性、假想受害的特点 ,探讨日本人交往中的“协调一致”与外交“暧昧”特征以及“amae”心理与日本外交政策的制定之间的关系 ,可从人文层次理解日本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芳 《学习与探索》2008,(2):177-179
理论界关于中印经济增长效果差异的分析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文献.研究中印经济差异应从制度经济学入手、结合政治经济分析,来研究两国开放、制度和经济增长效果的不同.两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对两国的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进而改变了两国可移动生产要素的配置,形成经济增长的不同路径.同时,制度选择过程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开放的速度和时序,进一步加深了两国经济增长之效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