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理性地分析其具体推进的向度.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向度、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契合民族文化和心理认同的心理向度、体现立足当下的理想向度.  相似文献   

2.
学发展观的三重理性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显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逻辑和哲学特质,运用文献疏解与比较诠释的方法,对之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科学发展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创造性阐扬,也是哲学理性精神在社会发展领域内的全方位彰显.从哲学理性的视角看,它至少凸显了这样几个理性向度:一是以"对话扬弃"为旨趣的交往理性向度,二是以"人本生态"为判据的价值理性向度.三是以"发展创新"为要务的实践理性向度.交往理性向度表征了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价值理性向度揭明了其视人为目的的价值归依,而实践理性向度则体现了其以自主创新为宏旨的行动诉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向度是指文化向度和大众化向度。从文化的向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文化形式。从大众化的向度看,必须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是理论内容常识化、与公众实践相结合、走进日常话语、融入日常意义、引领大众等五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向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受三种思维模式影响,出现了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技术向度研究,一种是文化向度研究,并且以技术向度研究为主导。文章从多元决定论出发,阐述了文化研究向度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实质上是一个高等教育价值观不断调整的过程,采取文化向度研究更适宜揭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行为本质,指出技术向度研究方式存在着"线性"方法论缺陷。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2000多万在校大学生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受众群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等学校的宣传普及为立论基点,探讨了如何通过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的大众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永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生态价值彰显以下几个理性向度:一是人本与物本的辩证统一的理性向度;二是本真与纯善的辩证统一的理性向度;三是发展与幸福的辩证统一的理性向度。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要求人本价值与生态价值和衷共济,要求本真价值与纯善价值相宜相生,要求发展价值与幸福价值互促互进,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洋溢着中国自信的中国梦,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对历史担当、现实使命以及治国方略所做的一种理性表达,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主体在理论建构层面的再度理性升华。从哲学理性的视域看,它至少涵涉下述三重理性向度:一是以追求和谐、包容开放、融通并蓄、荣辱共在为意旨的交往理性向度;二是以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精神境界、幸福指数为宏旨的价值理性向度;三是以立足国情、自主躬行、崇实尚行、自主创新为要旨的实践理性向度。如果说交往理性彰显的是中国梦的和谐之美,价值理性凸显的是其人文之美,那么实践理性显现的则是其实干之美。三重理性向度虽各侧其重、各显其质,但却不能割裂而论,它们共同表征着中国梦所能展示的美好图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其特殊的范式、独立的话语系统以及基本的理念。以"思想宣传范式"、"政治动员范式"、"社会创新范式"为主要范式,以"政治革命话语"、"经济建设话语"、"和谐社会话语"为凸显表征的话语体系,以"民族复兴"、"与时俱进"、"利益诉求"、"还原生活"等为基本理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语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中国社会变动中一种独特的现象,呈现出多元互动演进的图景。  相似文献   

9.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性质是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为内容的思想理论建设,它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境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队伍的人员构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人员构成是一致的,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新的使命,并成为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形成了丰富的推进农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主要是:大众化是动员农民实现党在农村奋斗目标的需要;为完成民主革命而进行的阶级意识教育是大众化的首要内容;大众化要以满足农民利益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根本方法,以党组织和农会为维系力量,以社会建设为载体.大革命期间是毛泽东农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萌芽时期.  相似文献   

11.
现实化、大众化、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也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和传播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它的现实性,它把哲学与现实结合起来,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以往的哲学从本质上讲都是"形而上学",都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表现为"世界之外的遐想",在语言上深奥难懂。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大众哲学,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实现"改变世界"的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过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仅在传播形式上要通俗化,更重要的是内容上要中国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个历史转折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社会科学、社会运动、社会事变比自然科学错综复杂,也必然随着重大社会事变的到来更新自己的形式和内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共运、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是伟大的社会事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及时扑捉社会需求,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全方位进行理论探索,扬弃传统的、甚至权威的理论话语,提出科学思想体系,把社会推向前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该结合历史事变和社会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社会必将健康有序、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任弼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了充分的理论宣传准备,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任弼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贡献主要是指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对无产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组织教育工农群众,加强党对群众运动的领导和号召全党学习毛泽东思想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些贡献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容和方法。任弼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可以拓宽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野,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电视媒体在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当前农村文化设施不健全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媒介选择。依托电视媒体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做到秉持"以受众为本"的理念创新农村影视文化宣传,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吸引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发掘电视媒体的教育功能,增强农民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信服度;提升电视媒体工作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乡村传播能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普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毛泽东一贯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和实践活动,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内容丰富而深邃。本文以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基本要求以及基本途径三个方面的探索为视角展开分析与探讨,以期对我们现在以及今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价值诉求。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化,网络世界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兴场域和重要阵地。在网络境遇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与客体、载体与环体面临着转换变化,要围绕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实现的实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思潮,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灌输的力度;强化网络参与者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以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价值主体间的互动性,不断激发他们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创造力;增强网络媒介与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互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融合与创新,从而不断焕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从社会历史动因和哲学工作者的实践探索出发分析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具体情形。分析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离不开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推动和实践探索;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要学习和借鉴20世纪30年代的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径,即哲学社会工作者应该“民众化”、宣传内容现实化与生语化、宣传语言通俗化与大众化、宣传方法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呼唤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实践活动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生活的结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遵循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先进性和广泛性、基本理论和社会现实、内容深透性和形式有效性、学术研究和普及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本文论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具备的现实的理论基础、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及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