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新政是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改革.这次改革是在范仲淹主持下进行的,对后来神宗时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史学界对庆历新政,已有不少论述,但还有一些问题可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试从王安石熙宁新法与庆历新政的某些比较中看范仲淹的改革.庆历改革虽然失败,但新政的主持者范仲淹,无论当代或后世对他的称誉很高,与人们对熙宁变法的王安石毁誉参半不相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传诵了九百多年的名言.金元遗山认为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评价可谓最高.  相似文献   

2.
宋代真正称得起改革的,一是庆历新政,二是王安石变法。御史和谏官在这两次改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就台谏与宋代改革的关系,略抒管见。 台谏与庆历新政 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和台谏有不解之缘,从新政首领范仲淹的上台到新政的彻底失败,无不与台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李存山 《中州学刊》2005,(1):130-137
范仲淹是开创"宋学精神"的第一人,但其历史地位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恰当的评价.在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以后,王安石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向的过程.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砥砺士风、改革科举、兴办学校、认明经旨、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军事、经济等领域,而熙宁变法则转向为"以理财为方今先急".熙宁变法之所以引发朝臣的政见不同和党争,固然与儒家传统的义利之辨有关系,但宋代的政治现实也确实面临着士风、吏治与"理财"如何协调并进的问题.只有辩明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关系,指出熙宁变法转向的局限性,才能理解道学或理学是在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出将入相的范仲淹张念书范仲淹是北宋的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生于公元989年,死于1052年。官至参知政事,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体恤民情,为政清正廉洁。少有志操,为官后政绩卓然天下,成为一代名人。他作为政治家,参与主持了“庆历新政”...  相似文献   

5.
李存山 《中州学刊》2004,(1):117-124
由范仲淹倡导、推行的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砥砺士风、改革科举、兴办学校、认明经旨、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军事、经济等领域.庆历新政的成败得失决定了以后宋学精神的发展.庆历新政不仅是熙宁变法的先河,而且由于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确定了二程洛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穆朝庆 《中州学刊》2007,(6):159-162
范仲淹是北宋中期一位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庆历年间推行新政,对教育和科举的改革力度很大。范仲淹从循名责实的选士观出发,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虽然新政中废,但其影响是深远的,与其后的王安石变法有着前启后承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觏与范仲淹都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范仲淹主持了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李觏是其积极的支持者。本文论述了范仲淹与李觏的交游及政治思想的共鸣。他们二人志同道合,都以天下兴衰为己任,都有变法革新、理财富国、术强图变的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8.
<正>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中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在宋夏战争的陕西战场上,他选将练兵,整修堡寨,有力地抗击了元昊的侵扰;在担任参知政事期间,进行政治改革,主持了《庆历新政》;在文学上,他写出了《江上渔者》、《岳阳楼记》等优秀作品,至今脍炙人口。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我们认为,范仲淹的功绩固然值得称赞,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他在个人修养及从政方面,有一些好的品质作风,也是应当加以肯定并予以批判继承的。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研究文献,对范仲淹的改革十策在庆历新政中推行失败原因的探讨上,泛泛地正面肯定范仲淹提出的改革计划,并把改革失败的原因一般归咎于既得利益集团所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反对,这种观点已成为对庆历改革失败原因的主流解读。本文认为,这种解读并不深刻。庆历新政很快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四点:(1)改革的观念只是仁宗皇帝一时的热血冲动,改革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包括仁宗本人在内的整个赵宋王室权势家族中形成共识。(2)改革的观念虽然在上层士大夫精英群体中有了思想火花,但在整个士大夫上层和中下层并没有在改革的目标以及所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和步骤等方面达成思想和认识上的共鸣。(3)这次改革缺乏必要的组织力量准备。(4)缺乏对诸项改革事业从发动到完成的时间预期、先后顺序及具有可操作性的保证措施的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是庆历新政人士的政治领袖 ,欧阳修是他们的文学旗手。新政骨干多为北宋古文运动的中坚 ,有十分可观的创作业绩。晏殊识才爱才 ,发现范、欧等人才 ,把他们推上政治舞台。新政人士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学观 ,在庆历时推动了散文的发展。庆历的科举与教育的改革 ,为嘉间人才与文才的辈出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岳阳楼记》一文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宗谅之托而写的,但对滕的求记书却一直缺乏应有的探讨。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岳阳楼记》,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滕宗谅,字子京,北宋河南人。他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也是庆历新政的积极参加者。庆历二年,他在担任泾州知州时,泾原路副都部署葛怀敏在定川寨被西夏元昊击败,西夏兵乘胜直抵渭州,泾州危急。滕宗谅为安定人心,曾动用公钱武装农民,犒赏士兵、抚恤战死者家属。这本是临变应急的必要措施,但后来却被不满新政的保守派奏劾为枉费  相似文献   

12.
时至公元1043年,也就是北宋仁宗庆历三年,大宋王朝已建立了八十多个春秋。当时的政治形势是“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雍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面对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范仲淹临危受命,出任参知政事,在宋仁宗的支持下,发动了北宋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政治改革运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以《答手诏条陈十事》作为改革纲领,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厚农桑、均公田、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改革措施。这些切中北宋政治时弊的改革措施,除个别项目外,大多数都在庆历三、四年间颁行实施。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仅进行  相似文献   

13.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的两次改革运动。前者发生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主持者是范仲淹;后者始行于宋神宋熙宁二年(1069年),中止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主持者为王安石。这两次改革,前者不到一年便消声匿迹,后  相似文献   

14.
李觏生活在北宋庆历二、三年间,正值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范仲淹作为地主阶级中的革新派得到宋仁宗的支持实行改革,在历史上被称为“庆历新政”。李觏坚决支持这种改革,加之他与王安石曾有过甚密的交往,他的政治思想大都是在这种政治熏染下而形成的,成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一、李觏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李觏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功利思想,而且,这种思想是比较丰富的、深刻的,它之所以深刻,主要在于他的功利思想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范仲淹与仁宗之交往,大致可以分成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截止于康定元年范仲淹出任西北军政要职之前.在仁宗未亲政之前,范仲淹直言上疏,要求太后还政于帝,给仁宗留下极好的印象,奠定了仁宗对范仲淹特殊信任和亲近之基础.仁宗亲政后,范仲淹即使两度遭受贬谪,都显示出仁宗对范仲淹的特殊眷顾.中期指范仲淹庆历年间出将入相之阶段.这一阶段,仁宗对范仲淹的信赖和好感臻至极点.范仲淹亦以守边之成就报效国家与帝王.仁宗求治心切,对范仲淹有特别的期待,由此迎来了范仲淹等之庆历新政.后期是新政失败后之阶段.对新政期待之失望,对范仲淹等"朋党"之猜忌,帝王独断专横品格之作祟,使仁宗疏离范仲淹,范仲淹最终被彻底排挤出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16.
北宋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及明代张居正的改革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三次变法运动。本文试图采用综合比较的方法从三个方面重新认识这三次变法,以求更深刻地总结其成败得失,全面地汲取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北宋庆历年间,由范仲淹为首领导的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蔡襄是其中的坚决支持者之一,在改革中,蔡襄不畏权贵,忧国忧民,极谏尽诤,阐明治道,“苟利国家,岂顾后患”的思想品格和坚强精神,是极为宝贵而值得发扬的。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北宋兴化军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年)十九岁中进士后,任漳州军事判官。景祐三年(1036年)七月调任西京留守推官,时范仲淹因上《百官图》,并在论奏中讥切时政,批评宰相吕夷简,而被吕以“越职言事”并加诬“荐引朋党,离间君臣”罪名,落职出知饶州。当时秘书丞余靖、太子中允尹洙、馆阁校勘欧阳修均因此案被牵连贬官。于是,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褒贤贬不肖,可见他是赞同范仲淹的政见、主  相似文献   

18.
韩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面对北宋早期的种种社会问题,他积极参加了庆历新政的变法革新,但后来因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损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同王安石的改革设想不同因而,他又强烈地反对这一变法。  相似文献   

19.
公元十一世纪的二十至六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宋仁宗至神宗统治时代。在这几十年里,封建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铁产量相当于盛唐时期的十几倍,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天圣年间以诏书的形式从法律上肯定了这一新现象;政治上最高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继而范仲淹等人领导了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社会改革的序幕;文化上则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百家争妍、万紫千红的时代:文学、史学、经学都发生了根本变革,取得了辉煌成就……所有这一切表明北宋中叶不愧为中国历史上光彩夺目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作为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的范仲淹已为人们所熟知,作为文学家的范仲淹似尚未为论者所重视.也许是他的政治业绩掩盖了其文学成就。其实,范仲淹不仅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还是个享有时誉的作家,诗词文赋,诸体皆备,理应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抑末扬本,去《郑》复《雅》”的文学理论毫无疑问,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但范仲淹也在新古文运动中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元初赵孟坚说:“庆历以前,六一公欧氏未变体之际,王黄州(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