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非均衡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嵌入人力资本变量的固定价格非均衡模型,分析了引入该变量后非均衡市场的变化情况以及人力资本在不同非均衡区域对经济水平的影响维度,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2.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凸现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增长极和以城市增长极为中心的三大区域增长极,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这一过程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正逐步向以经济增长极理论为核心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和不断寻求发展的意识也决定了我国应采用这一理论来继续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央调剂制度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共济"功能、缩小地区间基金发展非均衡性差异。基于泰尔指数法和精算原理,从区域内和区域间两个视角模拟中央调剂制度实施后八大经济区域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非均衡性。结果显示:(1)实施中央调剂制度后八大经济区域间的养老保险基金与退休人口配比差异缩小且趋于平稳;(2)仅提高上解比例虽然可缩小基金区域内的省际差异,却会扩大区域间省际差异;(3)遵缴机构改革可缩小各区域基金发展的非均衡性差异,但延迟退休政策会起反向作用。因此,改善基本养老保险非均衡性,应综合考虑各项政策的联动影响以及各地区经济、人口结构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优化现行政策,使之更为成熟。  相似文献   

4.
江苏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江苏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否超前?通过对江苏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江苏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基本协调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推动长三角经济带经济体互动合作和协同发展,对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经济辐射作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古典贸易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分析要素流动的经济意义,构建博弈模型对长三角经济带参与主体安徽和江苏两省要素流动、产业互动的内在机理进行阐述.研究结论表明:要素流动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重要途径,现实中江苏、安徽两省要素流动较多表现为单向输入与接受的过程,安徽省存在明显劣势.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省域、六大区域和三大地带尺度,对我国2000-2015年入境旅游时序差异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的区域间绝对差异在逐步增大,相对差异在逐步减小;三大地带、六大区域及其内部省域之间的差异趋于收敛,区域内外发展不平衡逐步趋缓;不同尺度的地位差异性、空间聚集性,呈现“南下西进”的移动趋势及由沿海向内陆扩散的演化格局.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分析●钟剑虹●本文主要考察广东省区域间的非均衡增长,因而不能把区域分得过大,否则难以显示各区域间的非均衡程度;考虑到取得资料的难易程度,也不允许把区域分得过小。综合考虑以上两点,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区域主要是指各地市级行政单位...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物流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物流的概念应拓宽为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区域经济是区域物流存在的基础,对物流能力具有推动效应;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效应.1984年前,江苏经济物流弹性E<1,说明物流能力依靠经济实力的推动;1985年后,江苏经济物流弹性E>1,说明物流能力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居民的环保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对江苏居民环保意识进行评价是评价江苏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前提.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居民的环保意识属于"强"等级.究其原因,这主要与江苏的生态省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以及江苏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0.
《四川统计》2011,(8):4-5
大城市群理论有三方面需关注 目前流行的大城市群理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缺陷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在城市发展的动力上,过度强调了自上而下的规划整合力,而忽略了自下而上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这种理论容易误导政府陷入造城运动。二是大城市群理论是一种非均衡增长理论。在市场机制主导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本身就具有导致区域发展陷入不平衡的马太效应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大城市群理论有三方面需关注 目前流行的大城市群理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缺陷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在城市发展的动力上,过度强调了自上而下的规划整合力,而忽略了自下而上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这种理论容易误导政府陷入造城运动。二是大城市群理论是一种非均衡增长理论。在市场机制主导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本身就具有导致区域发展陷入不平衡的马太效应的弊端。  相似文献   

12.
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江苏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金融支持为研究视角,探寻了金融变量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不同区域的投资效率、经济增长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效果以及相关金融变量变化所产生的时滞效应都有较大差异,而金融支持力度的差异是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地区非均衡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是指地方政府有效筹集财力的能力.用"预算收入占GDP的比例"、"政府财政自给率"等指标分析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地区差异,可以得出"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呈现地区非均衡状态"的结论.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能力非均衡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会产生许多正面、负面政治影响,这需要我们积极利用其正面影响,合理引导并防范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改革提速及渐进开放的背景下,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与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与已有文献不同的是,文章选取新的指标构建新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研究表明: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详细分析了以发展知识经济来实现西部开发核心目标的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及其必要性与现实性,并提出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知识经济的几点政策建议.全文旨在强调指出作为一种新的解决"资源稀缺"问题、进行区域经济开发的思路或方法,发展知识经济是实现西部大开发核心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8年31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运用引力模型和网络分析法对中国数字经济空间关联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实证发现:数字经济省际关联呈现出"中心—外围"式非均衡分布发展特征,各省在网络中的联系较稀疏、稳定性较差、等级结构较弱,但彼此互通可达;数字经济发展中心位于东部沿海省份,扮演"桥梁"和中心行动者角色,从外围省份不断吸引要素资源,并对外围关联省份的辐射力大;各板块间的联系和溢出显著,发挥东部省份双向溢出和主受益板块的中心优势,引导中西部省份经纪人和净溢出板块,增强其发展能力;各省产业结构、区域开放、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等显著差异共同驱动数字经济空间关联。要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注重空间关联及溢出效应,制定区域差别化发展政策,缩小"数字鸿沟",推动数字经济省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首先利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DEA模型测度了中国30个省份2000—2012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Kernel密度函数估计方法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及其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Dagum基尼系数分解表明,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区域间空间非均衡和超变密度目前仍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空间非均衡的主要来源;Kernel密度函数曲线表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呈扩大之势,且已经出现了两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分形理论的发展,为研究经济学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并为促进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分形理论在经济学中已有很多成熟的应用,例如在金融分析及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中的应用.然而,常常所忽视的是,区域经济梯度也存在某种自相似性,具有分形特征.事实上,运用分形理论评价区域经济梯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市场化改革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稳健关系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利用中国1999-2002年省际区域的面板数据,运用最小截平方和回归技术分析市场化改革对中国区域非均衡增长的作用。结果显示2000-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发散趋势,市场化改革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稳健性"的显著关系,市场化进程与区域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20.
基于自变量之间的非正交性或相关性,非均衡数据两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区别于经典的均衡数据方差分析.文章给出了非均衡数据两因素方差分析的模型退化理论与线性推断理论的等价性证明.给出了非均衡数据两因素方差分析的多种原假设表现形式及它们在三种不同处理方法中的不同应用方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