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与欧美相比,东亚区域合作起步虽不算晚但进展缓慢,呈现出功能性合作优先于制度性合作的特点.日本作为该地区主要国家,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东亚区域合作发挥了重要影响.日本区域合作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不仅受美国因素、同时也受中国因素的制约.同样,日本的政策选择也直接关系到东亚区域合作进程并影响中国的区域合作政策调整乃至中日关系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既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线路的必经之路,也是印度“印太构想”的重要区域.当中国的“一带一路”与印度的“印太构想”在东南亚地区相遇,两国的利益碰撞和影响力竞争明显增强,但也为中印在与东南亚区域合作过程中走向“竞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印在东南亚区域合作中的竞争与合作,贯穿于中国和印度参与东南亚区域合作的不同理念中.中印与东南亚区域合作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使得双方的彼此认知出现错位,印度呈现出明显的排他性,中印在域外因素和合作成效方面也出现明显的差异.比较中国和印度与东南亚区域合作在利益诉求、彼此认知、排他性、域外因素、合作成效等方面的不同,有利于厘清中国和印度在东南亚区域合作中的“竞争面”与“合作面”,推动中印两国在与东南亚区域合作的“碰撞与竞争、对接与合作”中探索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合作,最终实现互利共赢或多赢,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顺利举办,为中国与东盟10国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合作的平台,提升了广西的战略地位,为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以及积极参与多区域合作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2008年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虽然没有使东盟成为重灾区,不过却有可能促使东盟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做出新的调整,这其中包括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发展,并达到一个"战略互信"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6.
东盟区域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1967年东盟的成立为其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1976年《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东盟区域安全机制的形成。此后,该机制便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中。东盟区域安全机制为什么会得到创设和维持?它又是怎样随着时间演变而发展变化的?试从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视角来对这一过程加以概括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东盟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特点的大背景下,考察了当代东盟与中国的关系,认为现阶段中国—东盟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分析了东盟作为一个东南亚国家的区域性组织对华政策的基本定位、核心内容、重要目的,提出东盟对华关系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整体(东盟)、两大板块(半岛和海岛)和10个国家三个局面,探讨了近期和从更长时期看影响中国—东盟关系的一些重要因素,并对进一层深化和发展中国—东盟关系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发展的政治合作机制的概念及呈现的多维特性,运用政治合作的目标分解和构成要素,对政治合作机制进行综合的结构分析。通过利益泛化(低度)、制度分化(中度)和价值固化(深度)生成的三个阶段性使命目标(和睦共享、和平共处与和谐共荣)合作过程的剖析,对中国—东盟政治合作机制建设的结构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此助推区域政治合作机制的改进和优化。 相似文献
9.
10+3,即东盟加中国、日本、韩国,是东亚地区最富活力和潜力的合作机制,集聚了东亚区域合作的主要力量。几年来,经过东亚国家的共同努力,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展望未来,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建立东亚共同体将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如今已成立合作框架 ,可以认为合作已迈入体制化阶段。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尤以国际环境适宜为首要原因。有关领域合作已有共识 ,应遵循共同受益原则 ,推进应循序渐进 ,务求见成效。 相似文献
11.
东亚合作起步较晚,但却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其发展将不仅对本地区,也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通过阐述东亚合作的发展进程,分析其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东亚合作未来的趋势,即多种机制并存、务实、合作等。 相似文献
12.
把"泛北部湾合作"放在东盟及其与中国关系的新发展背景下,作一个多维的审视,泛北部湾合作应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要在实现中国和东盟互利共赢的战略指导下推进。在经济合作的基本制度上,遵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原则和制度安排,借鉴GMS合作的一些做法,突出"泛北部湾"的特点、体现泛北部湾区域独特的合作优势,合作的内容可以尽可能广泛,提出能为东盟接受的行动方案或框架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东亚合作的新态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东亚合作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态势:中国的兴起使"机遇论"和"威胁论"同时上升,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美国重返东南亚,试图主导东亚及亚太合作进程;日澳等国提出区域合作新构想;东盟"大国平衡"战略更为明显,东亚合作政策将趋于内向保守。鉴于此,笔者提出了"一个重点(中美协调)"、"两个轴心(中日韩与东盟)"、"三个内环(10+1、10+3、10+6)"、"四个外围(APEC、ARF、SCO、ASEM)"的东亚合作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已经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其研究大都集中在与东盟密切联系的地区,例如东北亚(中国、日本和韩国)和"东盟+3"。通过加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从中国—东盟发展历程看,"中国+东盟"合作模式为区域经济合作带来诸多的契机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东盟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不仅是中国国家整体外交的需要,也是中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金融业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与东盟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主要表现为银行边贸结算和互设金融机构。中国应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等机遇,完善合作机制,分三个层次展开与东盟国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 相似文献
16.
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方向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环北部湾区域目前仍属于经济欠发达的沿海地区,研究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加速该区域的崛起。分析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况,在合作模式和合作方向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7.
北京与周边地区基于环境保护的区域合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合作是推动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及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解决北京及周边地区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北京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环境关系以及区域合作、特别是水资源合作的现状,发现了二者在生态环境与产业领域合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合作项目的前瞻性不足、缺乏统一规划、区域合作信息收集与服务水平较低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构建了北京与周边地区区域合作机制的主体框架,并提出了解决前述问题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一轴两翼"区域合作新构想的实施、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和"两廊一圈"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东兴市与越南芒街市的独特地位日益彰显,其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因此,东兴市与芒街市惟有进一步扩大开放,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才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赢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