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主流文化现代化、精英文化现代化和大众文化现代化是最基本的三重维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以国家权力为支撑的单向度"灌输"路径,充分利用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建立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深植根于文化现代化的沃土,使二者在对话中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卢作孚是一位乡村现代化的探索者和实干家。在重庆北碚地区,进行了中国西部地区乡村现代化的成功尝试,开创了中国近代乡村建设的“北碚现象”。对经济、文化、环境和人的重视,是卢作孚乡村现代化最鲜明的特色。他关于建设“生产的、文化的、游览的区域”的理想与规划;以治理社会秩序为先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开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建设的乡村现代化模式;以及以人为本,延揽和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用人方略.是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 ,为现代化建设准备了首要前提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力量之源 ;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 ;建立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为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从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 ,到提出“实现四化” ,到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4.
在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热中,现代化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围绕现代化的内涵,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等问题,人们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但一些问题仍然有待于解决。我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整个文化结构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政治的现代化,即建立现代的政治文化,对于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科学、民主、法制,也需上升到文化的层次来考察。  相似文献   

5.
<正> 如果说,人类现代文明是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的现代化过程,那么,在我国现时代,以改革开放为基本战略的经济建设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动力,开放民主的政治建设是其骨架和神经,文化、科技和教育建设是其血液和大脑,而道德文化建设则是其内在灵魂。无疑,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终极动因,它支配和制约着社会政  相似文献   

6.
文化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前导———读《中国文化现代化》吕红平一个民族的振兴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民族主体意识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而这又离不开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的更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要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更新...  相似文献   

7.
文化、教育与人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来看,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的机制;从教育与人的关系来看,教育是使人获得文化的过程;从文化与人的关系来看,教育起着重要的中介转化作用。因此,文化建设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人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精神现代化,就不可能真正达到社会的现代化。大规模的文化建设最为基础的一项工程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体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水平,培育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繁荣现代文化市场;同时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造就先进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创造者;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努力实现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傅斯年:批评主义史料学派的文化建设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史诸学派 ,传统的说法是两大学派 :文化激进主义学派与文化保守主义学派。这样的划分较机械与欠科学。似可划分为文化守护学派、文化批评 (破坏 )学派及文化建设学派较为适宜。胡适群类是中国文化批评学派最有力与最有影响的积聚。他们从“破坏”入手 ,以期中国文化的彻底重构。他们的实证疑古的方法论即为此目的服务 ,并将此种方法运用于史学。傅斯年属胡适史学“猛将”之一。他主张中国文化“脱弃旧型入于新轨”,于“破坏”前提下重作新制 ;他对中国“性”、“命”说作全新诠释 ,倡言“史学便是史料学”,认真实践 ,做出成绩 ,在中国文化建设史上留下鲜明印记  相似文献   

9.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生态环境治理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理念以来,中国已经在多元层面上数次提到建设生态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问题。总体看来,全球环境问题的凸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挑战是中国推动生态现代化的主要动因。当前,中国生态现代化进程尚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生态问题在国家"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逐步扩大生态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和文化宣传、建立常态化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行政文化的生态转型、推动绿色科技的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0.
文化建设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必要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坚持现代化建设方向的重要保证;是加速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动力量;是凝聚现代化建设力量的整合机制;是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中最复杂、最深层次、最艰难的文化转型。历史发展和新的时代赋予了中国文化现代化以新的内涵。从文化与经济政治、时代性与民族性、本土化与全球化、一元与多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等六个对立统一中把握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政治、经济上的现代化,也包括文化上的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是社会走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而文化上的现代化则是社会迈向现代与文明的精神力量;政治上的现代化则是社会现代化的制度保证,三者互为依托,互为促进,同时代表了社会现代化的三个主要方面。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只顾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认为经济建设上去了,文化建设也会自发地上去,我以为这是一种偏颇的观点。经济现代化诚然重要,舍此就等于舍弃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但文化现代化也是需要人们自觉地,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建设,文化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谈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素质、能力、知识的现代化,是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类型和行为模式的现代化。很难想象一个文盲充斥的社会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社会。本文将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冲突与融合二个方面具体地阐明我对文化建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理论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有没有“中国现代自由主义”?需要不需要“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呢?我认为:需要,可惜现在还没有。这就要提到什么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讲到“中国”,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民族主义、国家利益,想到“中国文化”的特殊传统与价值,讲到“现代”,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西方最新潮的“前沿理论”。但我讲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与所有这些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陈锋 《天府新论》2008,46(1):107-110
城乡二元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为突出的现实矛盾,"三农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经由文化转型实现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和最根本途径.中国需要树立大文化的思想观念,针对二元社会结构和"三农问题"制定和实施总体文化战略,通过先进文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5.
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首先要提高文化,提高文化又与教育工作分不开。语文是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工具,所以语文和语文工作不但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在藏族地区实现四化现代化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四人帮”破坏民族政策,摧残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藏族地区也不例外。现在建设四个现代化的长征已经开始,就语文问题来看,西藏地区的中小学藏文课本问题、师资问题、扫盲问题、出版问题以及语文本身的使用和发展等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这里简单谈谈下面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学术》2007,(3)
联想在收购IBMPC业务中,遭遇了弱势企业文化收购强势文化的尴尬,其对蓝色巨人的崇拜和敬畏之情,成为新联想企业整合的一大障碍。联想要想赢得国外客户的认可,必须首先破除对IBM的盲目崇拜,从客户利益出发找到文化融合的突破口,果断扔掉IBM丢给的皇族包袱,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在借鉴蓝色巨人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相互渗透而非单向渗透,从而努力营造出一种适合新联想国际化拓展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现代化不等于反传统,而是立足于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理论看,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灵魂和根基,因此,现代化应该为"文化保守主义"留有一定的空间。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与现代化的被误解同时并存,以至于形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首先激活并点燃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18.
农民的非现代化是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瓶颈,故而打碎农民现代化的瓶颈,探求到有效的农民现代化路径,即如何把农民培育成现代经济人、现代政治人和现代文化人成了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刘举  庞立生 《天府新论》2014,(2):133-139
文化的现代化不等于反传统,而是立足于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理论看,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灵魂和根基,因此,现代化应该为“文化保守主义”留有一定的空间。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与现代化的被误解同时并存,以至于形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首先激活并点燃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20.
文化选择是现代化的深层难题,也是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条主线,它要回答的是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文化选择实质上是对现代化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先进文化引领现代化发展;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正确把握文化选择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对推进先进文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