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国深受史官文化的影响,许多文人有做笔记的习惯,因而出现大量的笔记,现存达数千种之多。如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自序云:“追思曩昔缙绅所说及余亲所见闻,得二十余事,因编次之分为五卷。”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自序云:“贤士大夫谭议有可取者辄记之,久而得三百六十余事,私编之为十卷。”笔记源远流长,可以远溯至先秦,唐宋时笔记有较大发展。用“笔记”两个字作书名,则大约始于北宋宋祁的《笔记》三卷。稍后,罗志仁作《姑苏笔记》,刘昌诗作《芦浦笔记》,龚颐正做《芥隐笔记》。宋代笔记数量大增,形式多样,流派纷呈,…  相似文献   

2.
笔记,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肇始秦汉,奠基六朝,经历唐宋明清,不断发展演变,爰及近世,尚有作者,真是源远流长,蔚为大观。约略说来,其中有以记小故事为主的,从魏晋南北朝的《列异传》、《博物志》、《搜神记》、《世说新语》等到清代的《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今世说》等属之。有以记历史琐闻为主的,从晋人伪托汉刘歆的《西京杂记》、唐人的《隋唐嘉话》、《尚书故实》等到清代的《池北偶谈》、《坚瓠集》等属之。有以考据、辨证为主  相似文献   

3.
“读书札记”就是读书的心得体会,如我国吕东莱的《东莱博议》,王船山的《读通鉴论》,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赵翼的《二十四史剳记》等,都是一种读书札记的形式。华东师大副教授吴铎近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书札记》  相似文献   

4.
清人笔记的史料价值——《清人笔记随录》代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记的原始,前人因其为小道,论者盖少.清代学者渐多注意,而说者不一,主要有二说:一是将笔记与小说混论,如乾嘉学者赵怀玉在为杨敬之所撰《巽绎编》作序,似以笔记与小说为一类,而谓笔记之源同于小说.稍晚的李光廷为方浚师《蕉轩随录》写序时,合考订与小说为笔记,然究其所谓小说家之《国史补》等,所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包含了丰富的两种生产思想。它是两种生产思想发展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到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了解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中的两种生产思想,不仅不能完整地理解两种生产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而且也不能真正把握两种生产理论的内容和实质。  相似文献   

6.
北宋司马光撰写的《涑水记闻》(以下简称《记闻》),是一部缀录北宋时期出现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历史笔记,是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宋史》、《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都引用了《记闻》中的史实作为论述历史的重要依据。《记闻》之所以如此被人重视,除了它具有史料真实、文字简朴的优点而外,还由于它是当朝人记当朝事的作品,其中反映了好些关于封建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情况,暴露了封建王朝的一些本质性的问题。研究这些情况和问题,对于我们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的文言小说,包括两种基本类型:一为传奇体,一为笔记体,或者借用纪昀的概念,一为“才子之笔”,一为“著书者之笔”。笔记体成熟于魏晋南北朝,以《世说新语》、《搜神记》等为代表;在宋、清两代又取得长足的进展,《阅微草堂笔记》是其中的佼佼者。传奇体成熟于唐代,宋以后偏重智慧与伦理的上层知识分子,一向冷落传奇;清代的蒲松龄以其强度极大的“孤愤”和非凡的想象才能将传奇体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明清案狱故事选》是明清时期士大夫文人和官吏狱吏的笔记选集,共收录辑集案狱故事92则.这些案狱故事选自十多部明清笔记,主要是冯梦龙的《增智囊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陆敬安的《冷庐杂识》、采蘅子的《虫鸣漫录》、魏息园的《不用刑审判书》、胡文炳的《折狱龟鉴补》、蓝鼎元的《鹿州公案》,此外还有郑澍的《虞初续志》、外史氏的《闲谈消夏录》、顾公燮的《消夏闲记摘抄》、陆长春的《香饮楼宾谈》、吴炽昌的《续客窗闲话》、潘相的《事友录》以及慵讷居士的《咫闻录》等.  相似文献   

9.
《老学庵笔记》,宋陆游撰,所载多是作者亲历、亲见、亲闻之事,颇有参改价值。过去,人们一般从史和诗的角度,对此书作过研究。我这次从谚语的角度,研读了全书,钩取了不少宝贵资料,并作了一点粗浅的探讨,扎记如下: (一)记《老学庵笔记》卷四,涉及一些诗句向谚语转化的问题。作者说:“今世所道俗语,多唐以来人诗。”接着举了十一位诗人的十二句诗,以作例证。如韩愈的“何人更向  相似文献   

10.
张相平 《南方论刊》2011,(5):96-97,101
《广东新语》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屈大均所著的一部史料笔记。在该书卷七《人语》"盗"、"蛋家贼"、"黄盗"、"永安诸盗"等条中记载了明清时期广东的盗贼情形,对所记之各类"盗"加以检视论析,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的防盗之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