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现代汉语的他动词里,有一种在词义上含有遭受或承受意义,在结构上表示主语是动作或性状、事件的遭受或承受者的动词。这种动词虽为数不多,但常被使用,有它的重要性。这种动词常用的有:“受”、“遭”、“遭受”、“挨”、“吃”、“着”、“冒”、“中”、“负”、“担”、“禁”(经)、“经受”、“蒙受”、“承受”、“耐”等。其中“受”、“遭”及“遭受”、“经受”、“蒙受”、“承受”等都是纯粹的受动词,受动意义比较明显;“挨”、“吃”、“着”、“冒”、“中”、“负”、“担”、“禁”(经)、“耐”等的词义比较复杂,往往要在结构里才能显出它的受动意义。先各举一例如下:  相似文献   

2.
胡大雷 《学术研究》2023,(5):154-160
“文章”即有文体的、独立成篇的作品。古代“文章”体系有总集、论著、目录三种形态。中古时期的“文笔之辨”,“文”排除“笔”便可建立“纯文学”体系,但这个机会因“文笔之辨”的偃旗息鼓而失去,其时构建的是“文、笔”合一的、以“诗赋”为领头文体,以情灵、文采为追求的“文章”体系,这是一个“泛文学”体系。隋唐以后,“经、子、史”经过“剪截”改造进入“文章”体系,“泛文学”体系进一步扩大,以适应学习好“文章”、撰作好“文章”的需要。如此“泛文学”的“文章”体系,具有审美与实用双重价值,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学”观念的包容性、开放性,其突出“情灵、文采”的特征,展示了中华民族整体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论述老子的养生之道,就要着重阐述老子的养生目标、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老子把“长生久视”作为自己的养生目标,把“道法自然”和“内外兼修”作为自己的养生原则,通过“慈爱”、“俭啬”、“不争”、“道冲”、“抱一”、“守中”、“致柔”、“清静”、“周行”的养生方法,达到“修道而养寿”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和“无”曾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有形”、“有名”,“无形”、“无名”;另一种是“实有”、“存在”,“虚无”、“不存在”。在《老子》中“有”或“无”到底在哪种意义上成立并不很清晰,但其基本倾向是“有形”、“无形”。之后的《庄子》一书明确用“无形”、“无名”来解读“无”。早期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将“无”虚无化,以“无”释“道”,主张“贵无”、“贱有”。之后的裴頠、郭象等人提出“无不生有”。再后来,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则从气一元论的学说出发,将有或无都看作是气的不同状态。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对“有”或“无”进行阐释,中国古代的哲人们都试图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区别仅仅在于是“无”统一于“有”,还是“有”统一于“无”。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中有一些与“太极”相关或者延展的概念,如“太一”、“大一”、“太始”、“太初”、“太恒”、“太和”、“太易”、“太素”、“太朴”、“太质”、“太虚”、“太玄”、“太乙”和“无极”等等。本文对这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进行了一定的疏理和解析,揭示出其中的哲学内涵,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所谓凝固结构,就是古代汉语中某些词语结合在一起,已经形成了固定形式,因此也叫做固定结构或固定词组。这种凝固结构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或少有的,它们的意义和作用,必须引起我们注意。我们只有正确理解这种凝固结构,才能深刻领会文章句子的具体内容。例如“奈何”、“如何”、“若何”等就是动词的凝固结构。动词“奈”、“如”、“若”常常跟疑问代词“何”在一起使用。这里的“奈”、“如”、“若”在古代是一声之转,是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含有“办”、“处置”、“对付”、“安顿”一类的意思。这里作疑问代词用的“何”,当作“怎么”、“怎样”讲,在这种结构中作状语用,放在动词的后面。为了说明具体用法和意义,现将这种凝固结构举例分述如下:A、一般询问办法的凝固结构,常作全句的谓语。“奈何”、“如何”“若何”的基  相似文献   

7.
原创性与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据我所知,西方哲学之“原创性”表现的类型或领域,大体有三种。在外部世界发掘“始基”或“本体”:“水”、“气”、“无定形”、“火”、“存在”、“逻各斯”、“理念”、“实体”、“原子与虚空”、“上帝”、“自在之物”等。在人身内部发掘“本性”或“本质”:“自我”、“感觉或经验”、“先验范畴”、“意志”、“意识”、“无意识”、“情绪”、“身体”等。介乎两者之间揭示“关系”或建立“中介”:“基督”、“绝对精神”、“自然数”、“逻辑”、“境域”(“广场域”)、“语言”、“机缘”、“模式”等。第三种是“方法…  相似文献   

8.
宋元明清时期,汉语“洗涤”语义场在所考资料中存有12个义场成员——“沐”、“浴”、“澡”、“盥”、“浣(瀚)”、“濯”、“洗,”、“涤”、“漱”、“淘”、“荡”、“涮”。义场格局发生了丰富的变化。有旧词的消亡、旧词的复出、新词的产生和原有成员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9.
<正> 对于明清实学思潮基本特征的认识,学术界或曰“经世致用”;或曰“人文主义”:或曰“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和“排斥理论提倡实践”(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尚未形成一致认识。在我看来,明清实学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一个“实”字,即“实体”、“实理”、“实政”、“实教”、“实心”、“实念”、“实才”、“实功”、“实言”、“实行”、“实习”、“实践”、“实用”、“实风”等。明清实学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思潮,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范畴”一词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范畴”这一术语,并建构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严整、完备的范畴体系。然而他所理解的“范畴”以及范畴理论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不尽相同,在某些问题上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的。比如,在我们看来的许多最普遍的概念,最具有辩证法色彩的范畴,如“一”、“多”、“运动”、“静止”、“相同”、“相异”、“对立”、“先于”、“后于”、“原因”、“元素”、“部分”、“全体”等  相似文献   

11.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暂”在汉以前表示“突然、一下子”,这是暂的本义。作者通过对“暂”字形以及先秦用例的分析,发现“暂”的本义是“不久”,在先秦假借为“渐”,表“欺诈”义。“突然、一下子”是“暂”在汉代后起的引申义,在先秦文献中“突然、一下子”义是用“突”、“卒”、“造”、“暴”、“乍(诈)”等词来表示。  相似文献   

12.
“冲动”形成“冲动力的合理体系”。“力”的形上本质是诸质料的“共同媒介”,是同一和规律。伦理—经济冲动“力”的“合理体系”,是使伦理冲动、经济冲动由差别走向统一,达到冲动的整体或实体的辩证运动。“冲动力的合理体系”的品质,与冲动“力”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相关。伦理冲动力、经济冲动力的“大小”,由构成伦理冲动力的五个要素即“伦”、“理”、“道”、“德”、“得”,以及构成经济冲动力的三个要素即“需要的体系”、“集体行动”、“幸福财富”的品质及其相互过渡转化的能力决定,它们的整合运作、辩证互动,就是“要素”意义上“冲动力的合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阅读古文的时候,我们常常接触到大量的方位名词。如“东面”、“西面”、“南面”、“北面”、“上”、“下”、“左”、“右”等等。这些方位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不表示方向。如东汉时曹操作《答袁绍》书说:“诸君北面,我自西向。”所谓“北面”,是“称臣”、“臣服”的意思。又如宋代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凡在左右通贵之人,  相似文献   

14.
“3”、“8”,不知何时起,被现代人视为吉祥数字,皆因与“生”、“发”谐音。而“4”、“5”、“7”则相反,为人所避。无他,也因谐音之故“4”——“死”,“5”——“唔”,在广州话中为“不”。若与“8”、“3”连用,则大大不妙:“唔(不)生”,“唔(不)发”,讲究意头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三"文化研究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原创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文化,既是一种“数”文化,又是一种“世界观”文化、“方法论”文化,还是一种关于“思维方式”的文化和“价值理念”的文化。本文从事物的空间结构、时间和逻辑顺序、事物的联系和转化等六个方面用十二条原理进行了论证,指出“三”文化是21世纪应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世界观文化。“三”文化是研究事物“第三状态”的文化,这种“第三状态”大致包括“立体状态”、“中间状态”、“中行状态”、“中介状态”、“统一状态”、“发展状态”、“结合状态”、“互动状态”、“和谐状态”与“创生状态”十个方面。与“三”文化相适应的一系列“三”思维方式,将有助于人们在新的世纪里化解各种矛盾、危机,应对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16.
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在汉文史料中又有“喇嘛教”、“西藏佛教”和“藏传佛教”等称谓,藏族自称为“桑结却鲁”或“囊伟登巴”,意为佛教、大乘佛法。“喇嘛”这个名称在汉语中被广泛应用,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实际上“喇嘛”是藏语的读音,意为上师或上人,不仅可用于僧人,而且也可用于恩师、德高望重的其他俗人。所以把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是不符合其教义和教理的。因藏传佛教各教派在身着的袈裟、配戴的器物以及持守的教义、修持重点和方法有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教派。这些藏语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称谓,例如“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格鲁派”等等,却在汉文史料中被称为“红教”、“白教”、“黑教”、“花教”、“黄教”等等,与藏传佛教本身的称呼有了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正> 有些小说,比如情节集中,冲突激烈的小说,往往带有明显的意象,《伤逝》便是,读过的人都感到,它触目皆是“空虚”和“冷”伴以“颓唐”、“凄惨”、“悔恨”、“悲哀”、“恐怖”、“绝望的挣扎”、“遗忘”“说谎”等,是浓烈的灰色。《伤逝》全文不过一万二千余字,二十一个小节,却用了三十二个“空虚”(或“虚空”、“虚伪”),二十六个“冷”。  相似文献   

18.
吴全兰 《江淮论坛》2006,(4):129-133
刘歆的“中和”思想主要表现为:“和”、“谐”、“中”,认为“中”能使万物“生”、“成”,不“中”则不能“生”。强调“中”与“生”的必然联系,是刘歆在哲学上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仁""礼""和"的关系看孔子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和”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不多,影响也不如“仁”“礼”那样广泛,但它却是孔子强调“仁”、推行“礼”的目的之所在。在孔子思想中,“仁”、“礼”、“和”是一个整体,“仁”从个体道德修养角度促进“和”,“礼”从社会制度和规范方面保证“和”。“和”既是“仁”“礼”之目的,也是“仁”“礼”结合之结果。本文分析了孔子和谐思想的表现、本质,并对“仁”、“礼”、“和”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李斌 《学术研究》2003,(8):147-148
一、宝颜堂、晚香堂、白石山房 《宝颜堂秘笈》是陈继儒主持编写的大型丛书,分“正”、“续”、“广”、“普”、“汇”、“秘”六集。据《中国丛书综录补正》,“正集”全名为《尚白斋镌陈眉公订正秘笈》,“秘集”亦冠名为“尚白斋”,而“广集”、“普集”冠名为“亦政堂”。“尚白斋”、“亦政堂”分别为当时书商沈孚先、沈德先之斋名,通称为“宝颜堂秘笈”是因为宝颜堂为陈继儒斋名,而继儒名在二沈之上。“宝颜堂”的由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