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军国民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近代军事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若干成就,相对而言,近代军事思想史的研究,则仍然接近于空白.虽然我们的近代前辈留下的有影响的军事思想并不多,但如果认真发掘、总结和研究,不仅会丰富近代军事史的研究内容,而且对今天军事学术的研究和军事理论的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20世纪初年,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军国民主义",就是近代历史上值得注意的军事思想之一.本文将评述"军国民主义"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从"拒俄运动"到"军国民教育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启蒙思想家们在民族危机日益紧迫的背景下,超越了物质和政治层面改革的局限.提出了人的近代化问题.他们对封建专制统治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大力批判,并以西方国民为范本,塑造了具有崭新理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新国民形象.为了实现自己的"新民"理想,启蒙思想家们积极探索并实践了各种启蒙民众的途径和方法,为近代中国的民众启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近代国民外交一词在中国的出现大致可以追溯到1903年,并受到了西方,尤其是日本国民外交理论的影响。然而,近代国人对外来的国民外交思想并非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因应于中国内忧外患的时局,对其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解释和改造。1903年中国国民外交的出现是西方国民外交思想的输入与中国国民参与外交意识的日益发展,两者相互激荡、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下,中国社会各阶层民众国民意识的增强以及知识人士与下层民众相互结合,全体国民共同对外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中,市民社会的发生和发展,一方面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关系密切,同时也有赖于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而清末学校的国民教育与国民意识的塑造正是为公民意识的觉醒服务的。国民意识的渐次生成带来了救亡的希望与专制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国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形式.今天世界各国都给予了公民教育相当程度的重视,把它看作提高国民的国家认同,塑造国民的身份意识的重要途径.现当代哲学、社会学以及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在很多方面说明了国民教育绝非刻意的“洗脑”,而是有着充分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香港国民教育对于构建港人的国民身份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阻力,正确对策是检视香港国民教育开展工作中的失误,并思考国民教育开展的正确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于珍 《理论界》2012,(4):151-152
营口西炮台是一座近代海防军事遗址,是清末海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工程是巩固国防、进行战争和遏制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成军队战斗力、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军事工程的修筑受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的指导,受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辽宁营口西炮台的修筑,记录和承载了清末战略防御思想的转变、清朝巩固海疆的举措、洋务派学习西方近代军事和引进仿造外国"坚船利炮"的实践、中国传统夯土技术的应用以及近代中国"求强求变"和"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阳明心学被推崇是近代唯意志主义思潮勃兴的重要表现之一,近代时期被用来加强非常国情下国民的心力.它有三种重要形式一,"仁"的博爱思想,被近代思想家作为与西方"人人平等"的政治学说相沟通的重要工具.二,以"心为主宰",不依于天地万物,突出了"创造"的现代精神传统.三,"自作主宰","无假于人"的准个体性原则,也成为启蒙"自由"思想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在河北地区开展了一些医疗卫生活动,如开办医院、诊疗所,进行巡回医疗、卫生防疫、兵灾救护等.传教士的医疗卫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北地区落后的医疗卫生状况,救治了大批病患,促使民众卫生观念开始发生转变,推动河北地区医疗卫生向近代化转型.但由于自身及社会历史原因,传教士开展的医疗卫生活动也带有一定局限性,制约了其医疗卫生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杨龙 《理论界》2012,(12):80-82
梁启超的国家论不是近代西方政治契约论,其基本前提假设是个人只有充分培养公共德性和与他人合作的群意识,发展组织才能,分散的个人才有可能重新集结成群,建立一个良善的现代国家,因而他忽略了国家是民众借以改变政治地位、经济状态的组织载体,未提出以新组织为载体组织发动民众改变中国经济、政治结构的学说。国家与国民关系而言,梁启超一方面主张中国未来的政体走向是民主政体,中国应该依靠大多数民众的力量建立现代国家;另一方面在现实中,他认为中国国民素质尚处于幼稚阶段,需要政治训练阶段以提高国民素质,这却是民主政体无法承担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将全体国民作为接受教育的对象 ,国民教育状况已成为考核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 ,这使得现代教育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第一 ,面向全体国民 ;第二 ,已形成充足或比较充足的教育资源 ;第三 ,由政府主持制定的基本的国民教育标准。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才有可能探讨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汪洪亮 《天府新论》2008,(5):118-122
近代和谐社会思想与实践开启了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近代化过程,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和谐文化的对接和契合,在中国和谐社会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近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与努力,就是近代国人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进行近代诠释的过程,而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始终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12.
崔明海 《学术探索》2007,1(1):103-107
近代中国的“国语统一”思想是在中—日和中—西语言改革的对比视角中,从传统的书同文、语同音的思想转换成一种国语、国民和现代国家共生的现代语言建设思想,它是一种民族主义思想的体现。而国语教育也成为消弭地域主义,加强新兴的民族国家认同和民众团结的重要工具,这种语言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3.
晚清思想界,无论是温和的君主立宪派还是激进的共和革命派,在民权观念上都已实现对民本的超越,但形式上却仍保持连接;而对于西方的民主理论,则接受之余亦有隔膜,主要重视国民的参政权,而模糊对待国民社会生活世界的自由权利.这种“民权”观念可说是中国传统政治意识现代转型的过渡形式,也反映了近代中国思想史“转型时代”的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王振国 《中州学刊》2005,(3):181-183
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跌宕起伏的急遽变革大大推进了中国社会文化及政治观念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政治制度的变革已成为社会历史变革的主题,通过宣传新型国家观和建立新型国家制度的轰轰烈烈的历史实践,引发了民众政治文化意识的转变.革命派和改良派共同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民"运动,从而使国民思想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5.
郑大华  曾科 《学术研究》2013,(9):89-97,160
民族自决概念是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民族自决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游离于国、共两党之外的国家主义派对民族自决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针对中国现实设计了民族自决的方案。在他们看来,民族自决的唯一出路是各族人民武装起来求得中华民族整体的自决,而不是允许蒙、藏独立建国。其理论困境则是在军国民主义与世界主义、"国家"与"国民"之间存在深度紧张。透过国家主义派的民族自决论述,可以发现其鼓吹的"国家主义"接近于"公民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政治体制等制约了报纸的发展,中国报纸未能自行完成从古代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转变,封建官报未进化为现代报刊.相反,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外生性.在西学东渐的宏大背景下,西方人将其文明中的现代报纸形态引入中国.但是,很快,中国人开始自办民族报刊,从而,中国报业发展实现了从西人办报向华人办报的转变,从外部引进向内部生长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在内忧外患的接连冲击下,为挽救自身命运,清政府开启了以"师法"西方为中心的近代军事变革,德国以其先进的军事科技赢得清政府的青睐。在武器装备更新、编制体制调整、军事训练和教育上对中国近代军事变革施加了广泛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中叶以来,东亚都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近代化发展,在此背景之下,受西方近代地理学的影响与制图技术的刺激,我国传统的城市绘图逐渐向近代的实测城市地图过渡,并在20世纪初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在这半个多世纪之中,各地的城市地图创作十分活跃,并在测量、绘制、印刷、发行上呈现出新旧交汇、中西混容的多彩面貌,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本文以该时期绘制的城市地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此类地图的图上表现与绘印技术、当时的传播情况与民众的地图观念变化等多角度考察,尝试还原我国近代城市地图新旧替代的全貌,藉以揭示其演变系谱与进化历程,阐明近代地图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有比较重要的作家,几乎都接受过西方文化影响。这是由于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军事方面的扩张,以人文主义思潮为基础的近代西方文化对东方封建文化产生过一段强大的冲击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不平衡中诞生的一次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革命。时隔七十年,在经历了两次“断裂”之后,对“五四”以后一  相似文献   

20.
2009年9月,济南出版社出版了由耿光连副教授主编的<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一书.该书将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的研究放在现代化的历史视野下,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的考察,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解读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过程中所蕴藏的现代性意义与思想史意义,即在叙述了近代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的同时,探讨了近代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生活观念、宗教信仰、价值理念及其变迁过程,阐释了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独特路径,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该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丰富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和民俗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