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英国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原始部落遗址中“愈合的股骨”的阐释,涉及到人性生成这个古老的学术问题。原始人类对失去劳动能力的伤、病、残、老人产生了怜悯心理,这无疑是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的重大进步,但是将其归结为原始人类开始懂得了怜悯,这就是把因果关系本末倒置了。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人类由野蛮社会进化到文明社会的动力和根据,不应该用人类的情感、道德、人性来解释,而应该到人类的生产实践中、到社会经济关系中给予说明。人类不是因懂得了怜悯而进入文明社会,而是在文明社会渐次到来的过程中才逐渐懂得了怜悯。从“愈合的股骨”阐释中折射出两种历史观对人性阐释之根本对立,其焦点在于:到底是用历史解释人性还是用人性解释历史。唯心史观用人性解释历史,唯物史观则用历史解释人性。  相似文献   

2.
平克认为,人类历史的演进呈现一个暴力减少的过程,这是人类历史最重要的一件事,它表征着人类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战胜“心魔”的过程。暴力下降,是“国家的平靖”、“文明的过程”、“人道主义革命”、二战以来“长期和平”、武装冲突的节制化形成的“新和平”、“权利革命”的结果。平克以暴力下降为进步之尺度的低调历史观和“减少痛苦”的低调道德观,虽然缺乏激动人心、令人向往的理想主义色彩,却体现了现代“文明”之伟大的人道精神。文明,归根结底是一个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人性升华过程。暴力下降之所以对于人类历史至关重要,在于其彰显了生命的价值和人的尊严。这一人道主义的伟大胜利,是人类文明进步最值得骄傲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正> 人性,不仅是文艺理论的核心,而且是人的本质,是社会的本质。几千年来,有关人性的论述观点实在繁多,但归纳起来只有三种: 一是自然性说。认为人性就是:“食色”、“生物性”、“动物性”、“人的自然性”、“人类自然本性”…… 二是社会性说。认为人性就是:“善”、“恶”、“人的世俗德行”、“人的阶级性”、“人的社会性”…… 三是自然性和社会性混合说。认为人性就是:“人类自然本性和阶级性”、“人类自然本性和社会性”…… 研究人性的方法也不一样,有人用“异化复归法”、有人用“遗传学”、有人则用“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董淑铭 《江汉论坛》2006,(1):122-126
乔治.爱略特总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进行创作。在两性问题上,她敢于超越两性的二元对立,敢于打破维多利亚时代对男女人物形象的传统定义,在更深刻的人性反思中,她极力描绘男性和女性相互补益相互交融的和谐景象。这种新的人物形象正与20世纪心理学家荣格的“完整人格”理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文学界出现了一种值得重视的倾向,就是有些同志宣扬了抽象的人性论。这在文艺界和社会上已经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需要通过学术论辩,予以澄请。关于所谓“人性就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人的本性、本质究竟是什么?有的同志说:“什么叫‘人性’?它就是人类自然本性。”什么是“自然本性呢”?有的认为包括肉体和精神两方面,说“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本质力量’便是人性”。有的则认为只是关于肉体方面的,说:“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需要,以及人的肉体组织所提供的满足需要的主体条件(即功能)。由于人的肉体组织构造一般地说是相同的,所以人类有着以共同生理构成为基础的共同的人性需要。”有的同志干脆用中国儒家的一句老话:“食,色,性也。”来概括这种共同的人性。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塑造人物形象、刻划人物性格的艺术。因此,在文艺理论上,就不能不重视人性的研究。 一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即人性,“并不是个别的个体所具有的抽象属性。就其现实性来说,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包括两性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  相似文献   

7.
人类德性的结构及其存在图式是伦理思想史上一个未予充分探究的基础性问题。“德性”同“道德”、“人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德性”是“道德”及“人性”内部构成中的一部分 ,包括人们面对社会外在规范加以个体道德价值选择与修养的各种或然状态 ,其本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效能状态中所体现的处理人际 (或自我 )利益关系的或善或恶或中的倾向性。由于人类的德性倾向限制在“善性、恶性、中性”三者之中 ,因而 ,德性的整体结构也就是由这三者所组成。在人类生活实践中 ,德性结构的具体存在可以大致分为五种图式  相似文献   

8.
人性问题是人类永恒的论题,“文学是人学”这决定了文艺创作与理论实践必须对于人性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特别对于今日之文艺理论而言,对人性问题的探入不仅有益于拓展人性问题,事实上更关乎文艺理论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回到马克思的思想,寻求深入拓展文艺理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民族生命元气的执著追求——沈从文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常常以其巨大的惯性力扭曲着人类自身。所谓“文明与自然”的永恒冲突常常使人类徘徊在两难境地之中。文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性的解放,另一方面这解放了的人性却又常常“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从而自身又带来了新的束缚。“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无异于给人性发展用鲜血作了绝妙的注脚。艺术家们常常在人  相似文献   

10.
(二)韩愈倡导性三品说是在维护当时社会的身分性,但其实质,他是肯定人性之为善——这一所秉赋于人的“客体的实在”。这客观存在的“五常之教”秉赋于人类而使人性之成为善,至人之所以为恶,乃是那属于后天的  相似文献   

11.
人类生存发展中所面对、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作为“人学”的文学也一直以艺术的方式探索和解答着这一问题,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鲜明而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神魔化阶段—常人化阶段—扭曲化阶段。这一发展轨迹反映了人类主客体关系的状况:主客体之间的混沌统一及人类主体性迷茫和幻想提升—主客体之间的现实统一及人类主体性确立和发展—主客体之间的统一被破坏及人类主体性由扩张导致失落,形成新的迷茫。  相似文献   

12.
人类如何改造自然界,才具有生态道德合理性,这是当今人们为了能够过上好生活和善生活而不得不认真回答的问题.由于人类历史是人性的自我实现过程,现实自然界是人本质的对象化,人拥有怎样的人性,就必然拥有怎样的历史、拥有怎样的现实自然界.合乎人性地改造自然界具有一种逻辑必然性.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人性只有与自然界完成本质的统一,内在地拥有生态内涵,才能够集真善美于一身,实现人的本真存在.从这一意义上讲,合乎人性地改造自然界,亦是合乎生态人性地改造自然界;合乎生态人性地改造自然界,亦是以合乎真善美的方式改造自然界.人类如此改造自然界,才具有道德正当性.  相似文献   

13.
严歌苓的《妈阁是座城》与张翎的《阵痛》两部小说以家族伦理寓言神话,女性情感体验与历史记忆,对两性个体人性的复杂嬗变进行批判与反思;两部小说诠释纯洁的母性关爱伦理是人类“完整的人”的人性善根,男性“大我”赌性顽疾和着金钱物欲的变异对现世代人性的破坏力。从家族基因遗传对民族性与人类性进行开掘,呼唤现世代人类心性的“母性归属”。以母亲强大自我内在性的、超验性的人性张力,揭示母亲以大地般的坚韧与顽强、博爱和圆融,迸发出的母爱精神的“永恒能量”。  相似文献   

14.
王晓毅 《东岳论丛》2001,22(6):110-113
慎到发展了彭蒙、田骈的学说 ,认为宇宙“大道”通过事物的具体规律“理”表现出来 ,人类之“理”是自私的人性 ,君主因循人性自私之“理”建立法律制度。这一法理学说 ,构成了慎到法律思想体系的核心 ,是其崇尚“名法”、反对“德治”的理论依据 ;展现了早期黄老学派“道生法”命题的基本思路 ,是“道”、“法”结合的逻辑枢纽 ,为该派进一步融合诸子百家 ,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骨架  相似文献   

15.
诚如该书“前言”所说的那样:“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人性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所极为重视,着力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历代思想家激烈论争,众说纷纭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人性问题,既是一个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古老问题,又是一个丰富多彩、广泛深入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圣经》中的《创世纪》一章,揭开了人类世界的神秘开端,其浓郁的神秘色彩自不待言,伊甸园中的主要形象——上帝、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以及蛇,已成为西方后世文学的人物形象画廊中永恒演绎的原型形象。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形象一方面飘洒出鲜明强烈的人文主义气质,一方面又弥漫和透露出《圣经》人物原型的色彩与底蕴。根据神话原型理论对莎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重新阐释,可以为现代人在各种现世诱惑前所面临的人性分裂与精神危机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几种人性假设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思想史上关于人性的理论层出不穷,但真正在现实世界中产生重大影响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却并不是那些纯粹的人性形上学,而是一些具体学科中关于人性的假设。它们主要是“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社会人”和“文化人”这五种人性假设。这五种人性假设在具有特定的合理性和较强的针对性的同时具有理论上的片面性和边缘性以及实践中的误导性与偏差性,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8.
人性假设与人类社会的管理之道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回顾历史上各种划时代的人性假设 ,探索人类社会的管理之“道”———包括“道路”即人类管理所经历的过程 ,以及“道理”即人类管理所秉持的理念———对于提高人类管理活动的自觉性 ,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人”、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卡西尔的“文化人”假设 ,作为划分不同管理时代的标志 ,从而揭示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管理、现代社会的经济管理以及即将到来的知识社会的管理活动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性思想的早期完整原型,为《诗经·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四句诗包含五层意义,后来经过发展,成为中国人性思想的全幅意义。 第一,人类由天所产生(天生燕民) 这实际是从本源论讲人类的起源。这里的天尚是宗教之天,但是到不久之后的晚周,即转化而为自然之天与形上之天,即天地与天道。《易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即是把“天生烝民”,发展而为自然产生人类。由宗教之天到自然之天,作为中国人性论前提的人类起源论,便有了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合理思想传统。 第二,人性由天所赋予(天生烝民,有则、秉彝)这里的天,即作为人性根源的天,后来被理解为天道,也就是自然的形上本体。孟子在引述这四句诗后,紧接着说:“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这表示孔子、孟子都把这里的天理解为天道。《中庸》:  相似文献   

20.
人性假设是一种理论研究的方法,也是研究人的方法论,并为人的研究提供基点和参照系.“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生态人”等人性假设是人性研究与人性实践在相关领域的人性概括和具体应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存在性决定了人性处于动态生成中,人性假设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人性假设理论为人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为人性涵化提供了实践指导,同时,也为人性发展提供了实现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