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我国翻译史的点滴情形,有不少问题不禁令人深思。譬如:为什么早在一千多年前,汉唐文化会那样高度发达?当时的中国译学为什么能以佼佼者的姿态高高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什么到了后来,特别是近三、四百年来,中国译学反而会基本上停滞不前,甚至在某些方面落后于西方呢?又为什么在近几年,特别是在近两年的我国译界会出现有所突破、开始振兴的势头呢?要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想我们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对我国译界出现过的和现存的译学思想、认识和理论进行一次重新思考,即历史和哲学的反思。反思过去,总是  相似文献   

2.
中外关系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国史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中国与外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交流、交通和交涉的历史。我国的前辈史学家对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性早有认识。翦伯赞先生还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在与燕京大学学生的座谈中提到:“你们学中国史,又学世界史,为什么不把中国史和世界史联系起来学呢?为什么不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宽广背景下来学呢?”在改革开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中国翻译的使命发生了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历史性转向,这使得中国的翻译主流方向出现了从“译入”到“译出”的大逆转。为了应对翻译中的这些变化,坚持译学反思和译学科学发展观尤为重要。翻译方向优劣之辩有深厚的历史社会政治原因,“译入母语”原则流露出强烈的民族中心主义和语言文化霸权。对“翻译中国”的西方歧视之音,中国译界从20世纪的无声到21世纪的发声,既折射了中西文化结构的流变,也标志着中国本土译者主体性重建的心路历程。因此,在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本土译者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积极主动地承担具有文化抵抗性和自我赋权的“译出母语”翻译。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文化重心的转移现象,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课题。在五代十国以前,北方的中原地区基本上是我国文化的重心。到五代十国、北宋前期,中国文化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至南宋时,中国的文化重心移到了南方。从此以后,历经元、明、清三代,乃至近代,中国文化南重于北的局面,基本上没有改变。那么,为什么在南宋时期会出现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现象呢?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文化重心的转移现象,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课题。在五代十国以前,北方的中原地区基本上是我国文化的重心。到五代十国、北宋前期,中国文化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至南宋时,中国的文化重心移到了南方。从此以后,历经元、明、清三代,乃至近代,中国文化南重于北的局面,基本上没有改变。那么,为什么在南宋时期会出现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现象呢?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6.
林琴南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文学翻译家。他一生共译有183种小说,其中以英国小说为最。在107种英国小说中,哈葛德小说竟占25种(其中已刊23种,未刊2种)。哈葛德小说,曾被一些论著视为三四流作家的作品。为什么一位欧洲三四流作家的小说会如此受这位大译家及其合译者的青睐;并在中国读者群中风行一时呢? 早在30年代末,作家毕树堂在提到这一文化现象时就指出:“一个外国人的作品有二十几部的中文译本,在过去的译书界里也算稀见,似乎不应该  相似文献   

7.
J.刘若愚(JamesJ.Y.Liu)先生是已故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的美籍华人学者。他毕生致力于将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遗产介绍给操英文的西方读者。他一生有着大量的翻译实践,其译论散见于他的数部著作之中。他的译笔独到,见解独特;他的翻译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文呈现于读者的是刘氏有关汉诗英译的一些见解,相信他的译论(已在英语世界得到检验)于我国译界更具借鉴意义,对我国译学的发展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学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环节。海外部分中 国文学外译本因过分忠实于原作而不能完全为目的语读者理解与接受, 部分因迎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而无法充分地传达原文中所承载的中 国文化。中国文学外译模式有助于避免出现有问题的译作,为中国文化 准确而有效地“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启示:以中国政府主导的中外合作 模式为文学外译之翻译活动发起者模式;以具有纯熟的双语双文化能力 、浓厚的中国情怀以及坚定的翻译立场的译者为文学外译之译者模式; 以兼顾译文忠实与流畅的策略为文学外译之翻译策略模式。  相似文献   

9.
人类历史为什么会发展?这是历史研究中最一般的问题。正确理解这个问题,对我们更加自觉地推动历史前进,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历经了十年浩劫,受过历史作弄的人们,为了把握自身的命运,一度展开过一场有关历史动力问题的热烈而广泛的讨论。这是“历史的沉思”,是向未来迈进时常有的反思。这场讨论,持续了几年,众说纷纭;又沉寂了几年,至今  相似文献   

10.
<正>同居经常被当成试婚,虽然现在大家对未婚同居已经慢慢接受,但未婚同居实际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如果没办法解决好,同居很可能就会加速分手的步伐。同居会遇到哪些问题呢?一.财务问题一个节约,一个浪费,比如每个月收到水电费账单时,可能节约的那方就会有所抱怨:为什么总是忘记  相似文献   

11.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似乎并不招人喜欢。但读过之后,却又令人难于忘记:他到底要提倡什么呢?他的这套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会有许多人附和呢?在宋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诗歌主张呢?  相似文献   

12.
秦始皇是一位厚今薄古的专家。但是两千多年来历代反动、保守分子肆意歪曲历史,恶毒诬蔑,把秦始皇描绘成狂暴悖乱的怪物。为什么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为什么反动阶级的代表人物又总是要恶毒攻击他呢?  相似文献   

13.
从五四时期开始,中国文学进入了深刻的转型历程。这一转型历程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展开的,但人们更多地注意了西方文化给中国现代文学的时代转型所提供的资源,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文化对这种文学的变化所带来的深层影响。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始终具有一种明显的社会目的性,又在其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趋向于对个人主义的排斥和对群体观念的认同等内在精神,究其历史文化的原因,我们很难否认与儒家的历史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与儒家在美与善的关系中特别强调善的优先性等文化传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批判甚至企图扫荡传统的人们,总是忧患于历史的倒退;那些拒斥变革、死守传统的人们,总是忧患于历史的断裂。可这一切都是杞人忧天,历史永远不会重复,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出现倒退;历史也永远不会跳跃,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出现断裂  相似文献   

14.
反思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我们不能不为一些似乎悖谬的现象所困扰:为什么经历了40年发展,我国仍难确立主导产业和相应的产业发展与演进序列?为什么有些产业虽强调重点扶持,但"瓶颈"却始终又细又紧?为什么有的产业在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同时,却总摆脱不了市场短缺的阴影?为什么"六五"、"七五"计划中都把结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去年国务院又制定了产业政策要点,而结果却难以如愿以偿,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反而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总之,为什么我国的产业调整总是显露出为现实矛盾所追逐的困窘?严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翻译界正处于解构主义多元化研究阶段,随着对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了解,其观点的极端和荒谬也进一步显露出来,尽管如此,解构主义翻译观仍然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新的视野,令我们反思国内译学研究停滞的客观因素,为今后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积极尝试。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传统翻译理论的全面与成熟,更加适合汉外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刚刚送走了一届经历了“焦虑和激动”的大学毕业生,我就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毕业生会有焦虑感呢? 据我观察,现在绝大多数刚入大学的学生都未意识到应当规划自己的职前培训计划。不少学  相似文献   

17.
那天,我哭了     
记得美国正式对伊拉克发起进攻的那天,我哭了!为什么哭呢?告诉你们吧,我是因为这个世界不和平而哭。嗯?大家会觉得很奇怪,世界不和平有什么可哭的?又不是中国跟别的国家动武了,哭什么?不,我不是为了自己哭,而是为了那些由于各国政府之间出现矛盾,到头来受苦最多的百姓们而哭!我  相似文献   

18.
在很多人看来,拔牙是个小手术,但有不少患者却发现,拔牙后总是出血,疼痛难忍。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拔牙后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相似文献   

19.
法国女王与汗国公主 人们向我提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难道真的有谁会故意伪造历史,而撒下这样一个弥天大谎吗?”这话怎么说呢?当有关大量所谓原著属于伪造的说法出现的时候,总是会使人感到震惊的。确  相似文献   

20.
糖是画家     
因为小石头今天又没画好画,被小朋友们嘲笑了。"我为什么画不好画呢?""只要努力会成功的。"哥哥鼓励小石头。"我现在就介绍给你会画画的糖,去看一看?"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