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新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本文认为美国新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主导趋势是大都市区化,但大都市区发展中由于地域蔓延和行政分割带来种种区域性矛盾.美国通过多维度地方治理有效地改善了大都市区发展中的问题.其做法和经验对中国新城市化阶段中的大都市区发展与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美国大都市区是中心城市和与其有内在关联的郊区共同组成的区域,大都市区凭借其特有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优势,构成美国经济增长的中枢.然而,美国大都市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其中心城市和郊区的发展出现失衡,对美国大都市区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美国相比尚有距离,但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城市已接近这个水平,因此郊区化将逐渐展开,传统的高度集中的单核城市发展模式将面临挑战,有前瞻性的制定相应政策应该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3.
进入20世纪后,美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是大都市化,大都市区凭借其特有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优势,构成美国经济增长的中枢。美国大都市的发展已走过100多年的历程,经历了大都市区的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的经济结构、多中心的复合型空间结构和马赛克式的社会结构,反映了大都市区与一般大城市不同的复杂多样的特征。了解和认识美国大都市区管理的经验教训,辨析其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对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行体制创新、打破传统地方政府和行政区划束缚、争取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波特兰大都市区政府是美国仅有的通过直接选举产生并具有自治章程的区域性地方政府,尽管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实体性地方政府,但它在区域性问题的协调合作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成绩.对此,学术界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它是大都市区治理的典型.1992年波特兰大都市区政府章程,是其发展进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其某些基本原则,在大都市区治理方面有积极的示范意义.对这一章程产生的由来及其原因进行剖析,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王旭  姬康 《东南学术》2012,(1):198-208
在世界范围内,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城市化向新城市化过渡的结构性转型,在此过程中,出现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大都市区。本文从把握区域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的角度入手,选取在大都市区发展中较为典型而成熟的美国旧金山湾区和荷兰兰斯塔德地区进行个案分析,再与我国的闽南地区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认为,闽南地区即将进入以大都市区为主的新城市化阶段,要尽早划定厦漳泉大都市区,从城乡统筹的角度规划整个区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美国大都市区化及中国城市化模式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可 《齐鲁学刊》2005,(4):115-118
从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轨迹看,都市区化已经成为美国区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主流组织模式,是推动美国经济繁荣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发动机”,它对中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具有重大启迪作用。中美城市化模式尽管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大都市区化是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必然选择,中国以都市区的城市化组织模式取代传统的城镇体系组织模式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大都市区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高级形式。中国大都市区实践发展的客观实际迫切要求理论界对其基本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和阐释。从大都市区的基本问题界定、形成机制、划分方案、概念混淆的表现及原因分析等四大方面对中国大都市区概念厘定进行理论阐释和梳理,进而为深入研究大都市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从生活—生产—生态的发展轨迹、地理—经济—政治的形成梯度、规划—建设—管理的治理逻辑、核心—腹地—世界的空间拓展四方面进行概念厘定,形成大都市区概念的基本表述,即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级阶段的一种城市地域形式,是一个由众多的具有个性发展特征的城市有机组合而成的区域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8.
大都市区是城市化高级阶段发展的产物.随着国家政策引导和中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大都市区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化的主导趋势.本文借助传统竞租一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分析全球生产网络主导下的产业功能布局,探讨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而利用上海市经济普查行业就业人口数据,从各区县行业区位商并结合行业就业人口占全市的比重,综合考察上海城市生产空间组织模式,以期对未来上海城市与社会经济规划产生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9.
大都市区: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论证了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此基础上 ,指出长江三角洲区域已经进入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阶段 ,分析了动力机制和存在问题 ,提出了推进大都市区有序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杨宏山 《中州学刊》2005,(1):99-102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郊区城市化发展迅速,许多大城市扩展成为大都市区,若干个大都市组合成为巨大的城市带,大都市区存在着多个政治实体,彼此的法律和自治地位平等,实行多中心合作的治理体制.中国市政体制改革的可行思路是:改革"市管县"体制,实行市县分治,即市政府只管理城市自身,县改由省政府直接管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循着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历程,以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都市区的管制策略为例,总结了美国大都市区的六种基本管制模式。论述长三角大都市区的未来发展战略定位和区域问题以及整合发展现状,借鉴美国都市区的管制经验,提出长三角都市区的区域管制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专区:美国地方政府体系中的“隐形巨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占美国地方政府总数40%以上的专区政府,是在美国地方政府零碎化、大都市区政府难产而大都市区的高速发展又迫切需要区域性服务的局面下的次优选择。专区弥补了大都市区政府的体制性缺陷,提供了较有效率的服务,同时也加剧了地方政府零碎化的趋势,利弊兼而有之。但在美国地方政府体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和大都市区仍在发展的前提下,专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谢菲 《北方论丛》2007,(1):144-147
大都市区是现代美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人口和企业在大都市区的集中,使新工业更易产生,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从而刺激了科技变革,增加了产量。大都市区比非大都市区有着更加广大的市场,更加专业化的劳动力和更加广泛和便利的交通、通讯设施。这些优势使大都市区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道路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现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实质是城乡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城市化过程是农民身份市场化、就业方向非农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居住和生产生活范围非农村化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消除城乡差别,较快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尽快实现共同富裕.为此,必须将城乡置于统一的空间下,谋划城乡一体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构筑有利于城乡一体的发展环境,逐步实现工业发展、市场建设、城乡科技和社区建设一体化,使城市和农村在地域、形态、功能等方面实现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依据适宜性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培育具备现代化综合性功能的国际大都市的同时,要积极推进中、小城镇建设,走使人口和其他资源在特定小城镇及区域内相对分散配置从而推进大都市圈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一要协调农村城市化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二要使城市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三要正确规划和管理农村人口与劳动力的转移;四要构建城乡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5.
镇管社区是对镇域内的城市化社区采用有别于农村社区管理的政策和手段,在行政管理架构、财政支持和服务手段等方面相互配套、协同推进的社区管理新机制.大都市郊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发展转型,是镇管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压力来源;镇域社区特质是镇管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结构性前提;而顶层设计理念指引下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则催生了镇管社区管理模式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界定了大都市边缘区及旅游区位的概念,构建了旅游区位的五个因子,对大都市边缘区的旅游区位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大都市边缘区应通过补位发展战略和近位发展战略进行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与南京郊区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扬 《南京社会科学》2004,(Z1):117-12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南京郊区的城市化发展发展缓慢,远远滞后于工业化.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南京郊区城市化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南京郊区城市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部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都必须经历的空间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必须协调均衡发展,国民经济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中部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实证分析发现,二者关系不尽协调.为此,我们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扎实推进工业化进程;着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国云  葛峰 《理论界》2007,(12):91-91,170
比邻国际化大都市的郊县,要抓住大都市经济社会加速提升,工业结构大幅调整转型的难得机遇,依托大都市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优势,利用大都市的辐射效应和扩张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努力实现与大都市协调、同步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士林 《社会科学》2008,42(6):13-25
从全局性、深层次与战略发展的角度看,最能代表中国改革开放实绩的是城市、"大都市"与"城市群".整齐划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与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影响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中国城市的改革开放可相应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恢复、起跑与积累阶段.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相适应,以"城镇"与"小城市"发展为主体的"城市化进程"是其标志与主要成果;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以"大都市"与"城市群"为核心的"都市化进程"构成了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从"城市化"到"都市化"的飞跃.是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结果.对于中国的"大都市"与"城市群"而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育不足和发展不全面.如何超越粗俗的欲望与低级的物质享乐,防止在未来发展中走向"罗马化",是中国都市化进程面临的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与光荣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