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云南在现代化建设中应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现代化建设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 ,也付出了高额的环境成本代价 :民族文化的流失 ,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云南独具的特色优势正在失去。在新的发展中 ,云南应重视对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弘扬优秀的云南民族文化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与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战略中提出十大示范和三大跨越,其目标是以跨越实现示范,其路径是在"云南现象"、"云南经验"等优势基础上以一系列的跨越为全国做出示范。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是"探索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民族工作道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示范是缩小各民族间经济差距、提升生活水平,并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型示范性模式。边疆繁荣和对外开放的示范需要通过跨越以发挥云南在"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略论云南名村名镇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都有具体的承载、传承、发展所依托的社区,云南名村名镇的保护及其与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之间有着强烈的关系.云南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使云南的村镇文化具有了一种全国其他省区很难相比的文化多样性和乡镇文化的独特性,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平台,培养本土文化人才、精英乃至大师的摇篮.云南很多国内外驰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托农村,大力推动村落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将会对云南以文化为灵魂的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一种"活水长流"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云南民族大学的前身是云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6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定位目标、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扎根云南大地办教育,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水平民族大学,培养具有民族地区服务水平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具有市场属性、地域性、民族文化以及生态与可持续的特性。在生态视角下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就是把特色资源、地理区位、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等优势转化为经济、市场优势,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有以"产业生态化"模式发展资源型特色产业、以边境口岸优势发展低碳型口岸经济、以特色自然与人文资源发展休闲养生和旅游度假等第三产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以及以民族传承和特色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民族医药、健康产业、绿色产业等。  相似文献   

6.
<正>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是云南民族大学近年来的"三大目标"之一,和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并列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近三年的创建过程中,云南民族大学高度重视民族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等国家发展  相似文献   

7.
云南至今仍遗存有众多历史文化村镇,不仅类型丰富、村镇空间构成形态独特,还承载和表征着地方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多重研究探讨价值。面对当前我国中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地传承与保护好这些村镇积淀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彰显村镇风貌特色,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通海县河西古镇为例,系统分析其所面临的建设性破坏,传统建筑遗产、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亟待保护等现实问题,以人居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从对历史文化村镇有机更新保护和文化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入手,提出全民参与、整体保护、原真性保护等古镇保护原则,以及相应的整体格局保护、建筑高度控制、街巷空间保护等具体措施,以期为古镇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在云南的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创造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形态各异、灿烂丰富的民族生态文化遗产.但在新形势下,民族文化生态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云南民族生态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的转换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在新的条件下的平衡与和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云南藏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的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关系历来是藏区面临的最为复杂而敏感的问题。近年来迪庆州立足藏区实际,紧紧围绕"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不断推进民族宗教工作创新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具有"迪庆特色"的民族工作,实现了全国最好藏区的目标,树起了全国藏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一面旗帜。总结云南藏区在民族团结视域下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经验,对把握藏区民族宗教工作主动权,引导并建构和谐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和产业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包容性增长的科学内涵相契合,特色民族文化产业是民族地区实现科学、和谐和跨越发展的优势战略选择。通过对文化产业在推动民族地区包容性增长中的作用机理,以及云南民族地区包容性增长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以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民族地区包容性增长的实现路径,即统筹安排、差异发展,以旅游业为平台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以及建构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云南藏区历史上就形成了以藏族为主体多民族杂居共处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藏区通过"传统的发明",将以藏族为主体多民族文化共生的区域生态和文化,打造成风靡世界的"香格里拉文化",闯出了一条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而和谐的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有效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各方面良性互动的和谐发展路子,提前实现了建设全国最好藏区的目标,正在为建设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而奋斗。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民族地区农村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形态。但随着民族地区农村特色农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等问题。例如,特色农业发展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残留地膜;农村生活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及特色农业发展所导致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族地区农村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可通过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建立立体生态农业和循环发展的模式、建构"政府—企业—科技"一体化统一防治链条、"合村并点"等措施来加强民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云南桥头堡战略实施无疑能极大提高相关城镇、村落和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水平,云南众多的历史文化村镇和传统民族建筑,都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如何更好地结合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对云南“两强一堡”的简要解读和对丰富的云南民族建筑文化资源总结,针对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从城镇、村镇规划和地域性建筑设计创作方面,论述了对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思路与具体策略,以便从中总结借鉴一些民间智慧来作为指导,充分发挥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存史、资治、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云南彝族民居文化简论杨甫旺民居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综合载体,它直观地体现人类的野蛮与文明,文化的落后与进步,经济的贫穷与富裕的程度。民居不仅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复杂和完善,而且各民族因地理环境及文化差异,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建筑形式和技艺。彝族是我国最...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传统村镇及民居都具有民族特色,且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浩如烟海。因此,将这些成果进行梳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全面地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村镇的研究内容、方向和成果进行分析,才能够为之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启示,更能够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村镇的保护开发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本研究主要利用公开出版的相关书籍和发表的文章进行分析,并按照民族类别来总结述评。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村镇的研究整体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其中对甘肃省回族的研究最多;从内容来看,对传统民居的类型和分布的研究成果最多。但是,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仍然存在理论、方法和研究视角等方面的不足,未来需要在这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相似文献   

16.
云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民族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这一问题已成为云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难点和制约因素。针对云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必须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做到消除贫困、控制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路子。  相似文献   

17.
嘉庚建筑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人文价值取向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嘉庚建筑"从建筑形式上来说,既具闽南红砖民居特征,又有西洋风格,中西合璧,它把闽南红砖民居与欧式建筑融合起来,表现出独特的形式魅力。同时也是一个特殊时代文化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云南边境60年来的和谐与稳定是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不断巩固与发展的辉煌成果,也是云南边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云南边境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就要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坚持和实践民族平等团结原则,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才能实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边境安宁、国防巩固、睦邻安邦的和谐边疆.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进入云南至今已有760年的时间,至今仍保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元朝时期蒙古军队进入云南,并以通海为中心驻军,屯军云南的蒙古族便已开始了汉文化的学习,"崇尚斯文,投戈讲道……"并创建孔庙等。明朝以后迫于生存压力,更是进行了一系列的调适,接受了儒家文化和融入当地民族之中,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语言、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共同的历史记忆与宗教信仰崇拜,进而形成"自我"的边界而区分于"他者",最终产生了对本民族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20.
今天,是云南民族学院建院40周年的喜庆日子,各族师生员工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庆典,我代表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来看望大家,向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祝同志们节日愉快! 云南民族学院是为全省培养民族干部的高等学府,是解放以后我们党为实现民族的平等,促进各民族的繁荣和进步而创建的。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经过40年奋斗。云南民族学院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在省内外、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的院校。4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