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老子以其文本<老子>所体现的女性气质堪称人类最早的女性主义思想家.虽然女性气质这一提法在后女性主义极端符号建构论的"假面舞会"中陷入了"性别困境",但是老子所昭示的女性气质并非如后女性主义所批驳的与男性截然对立的女性生理特征,亦非远离生命本身的随机符号游戏,而是以身体符号为基础、以男女两性身体交感为基点引申而来的女性气质,不仅能够避免本质主义的女性主义"女人是一本男人永远不会读懂的书"这一女性独白,而且能够突破后女性主义"没有女人"的性别困境从而成为两性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西方男性气质研究在福柯话语理论的影响下,其研究重心转向了男性气质和话语的关系,着重关注男性主体性及其话语的建构、再现过程和方式,研究的主要维度集中体现在男性身体与男性气质、男性欲望与男性气质、社会定位方式与男性气质等几个方面。从本质上看,这些研究维度注重的是男性气质话语与其他话语之间的交锋和互动方式,强调从这些交锋互动中揭示出男性气质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从而将男性气质研究和性别研究推向了意识形态的深层面,也为文学研究打开了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3.
分析媒体呈现的女研究生报道的叙事文本后,发现媒体的报道特点是突出女研究生的负面新闻,凸显其婚恋、情感和私领域的活动,遮蔽和忽略其在学业、事业上的成就.运用社会性别的分析视角,揭示媒体如何把女研究生客体化、公共角色私人化,建立其心目中的女性形象标准,进而把女性社会角色边缘化.这种对形象的歪曲和重塑事实上是男性话语霸权控制了媒体传播,男性话语形塑着男女两性角色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话语不仅是指所表达的词语和概念,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实践。性别歧视话语作为偏离客观事实的观念和态度,是性别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是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反映。女性受到的压迫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压迫,它以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结构为标志,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男性拥有话语权。性别歧视话语是在男权制文化语境中产生的,男性这一统治性群体规定着话语,创造着符号,包括女性的符号。所以,在这种语境和话语中的女性处于不利地位,被男性定义、规定和贬斥,成为男性的附庸。在不同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及社会背景中,其实也都隐含着性别观念的不同意识,我们要在全球化语境下,结合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和研究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性别话语呈现。只有对传统性别话语进行清理,才能重新建构基于两性平等基础之上的性别话语。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非诚勿扰》样本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时下盛行的电视婚恋节目对"女性气质"的话语构建。研究发现:虽然女性敢于在公共场所展现自己,参加相亲,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元素,但节目的"女性气质"构建比较单一、刻板,主要表现了以男性为主体、男女二元对立等传统观念。由于节目本身的限制,当代多元化女性气质,如智慧、主动、独立个性等方面涉及较少,在节目话语中未能得到充分展示。并且,"女性气质"单一的建构无法真实反映现实生活,不利于社会性别关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门自20世纪后半叶开始逐渐形成的新兴的独立学科,男性气质研究试图解构对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的单一理解。其研究理论在与女性主义的冲突、对话和结盟中经历了男性性角色,男性权威的表现,男性身份话语的生效方式及其与权力和权力抵抗的关系三个发展阶段。男性气质研究的理论发展表明有关男性气质、男性和男性在性别秩序中的地位已成为世界性的研究问题,且更强调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7.
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对性别的焦虑、对男性气质的追求,反映了华裔男性在美国主流社会被女性化、被阉割的华裔移民史。在写作策略上,汤亭亭跨越性别界线,以女性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者,正是其颠覆男性叙事者、女性主人公这一传统二元对立,改写女性被书写、被构建的"他者"形象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其代表作《女勇士》中揭示了华裔女性在美国所遭遇的生存困境、性别和种族压迫及华人女性的反抗过程。她在《女勇士》中塑造了"花木兰"、勇兰以及"我"等极具英雄气质的女性形象,这些生存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女性英雄不仅颠覆了传统英雄观中英雄为男性的固定模式,而且挑战了男权话语权威。她赋予女性英雄的能力、勇气和抗争等英雄气质,既有利于促进女性摆脱男权束缚,积极实现自身的价值,又有利于激发整个族裔群体生发出更多与不公作斗争的自信与力量。  相似文献   

9.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在小说《觉醒》中对夫权社会的性别意识形态进行了探讨和颠覆,通过赋予作品中的芮芝小姐某些所谓的传统男性气质和特征,对传统女性气质进行全新的诠释,证明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在个体身上共存的可能性。这一观点有利于消除性别歧视,使个体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现代市民价值观的表现载体,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整体上具有阴柔的女性气质。从当时上海的社会现实来看,女性在城市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呈现出一个女性化的消费文化语境。这种“女性”特征与主流地位的民族/国家叙事所呈现的某种“男性”特征相对立,形成了两种文学观的对比。正如女性本身在社会相对于男性的弱势地位,日常生活话语相对于启蒙中心话语的弱势地位,体现了女性气质的现代市民小说也不可避免地被主流文学史所遮蔽。  相似文献   

11.
在原初社会 ,作为母亲的女性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然而 ,随着男性社会的发展 ,男性话语用母亲这一身份消解了女性的性别和其他社会角色 ,使之成为束缚女性参与社会的枷锁 ,使女性所有的生活附属于母亲的角色和家庭。今天 ,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使女性能够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改造社会 ,然而要使女性真正摆脱自身依附性的角色 ,我们仍有许多路要走  相似文献   

12.
[摘要]在传统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中,女性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避免体现权力和显示力量等属于男性气质的各类言行,这一社会传统反映了长久以来男性中心社会制度对女性的规约。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得西方学界开始关注性别的社会文化建构,进而产生社会性别的概念。在此背景下,社会语言学领域,特别是女权主义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女性话语的研究上,希望通过分析语言的性别差异特征来映射现实社会中的诸多性别不平等状况,其努力体现了语言研究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短篇小说创作手法和主题。从酷儿理论来看,爱米丽突破了传统女性形象,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杂糅凸显出她性别身份的不稳定性,此外,她与荷默·伯隆的关系也超越了传统的异性恋关系模式。依据以上两方面,该作品充分体现了酷儿理论消解静态的性别身份和性身份,打破异性恋霸权下男性/女性,异性恋/同性恋的二元对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话语中,妇女"被"形成了"头发长、见识短"的刻板印象,在村庄的具体生活场景中,这一判断被具体化为妇女只关心自己家中的一亩三分地,社区参与中只有男性在唱独角戏。现实中,由于农村男性劳动力被市场经济抽离,女性群体在社区中的身影开始活跃起来。调查发现,性别差异对于扶贫政策的有效性感知具有明显影响。男性群体更倾向个体特征的提升,而女性群体则更强调社区层面的发展。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在于女性较少的外出机遇和传统的女性角色期待、传统观点对于女性缺席社区参与的误读、女性对于政策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扶贫政策制定需要关注社会性别差异,促进贫困妇女性别意识的觉醒,引入社会性别敏感的理念和建立贫困妇女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5.
宋代妇女的命名方式继承前朝的基本趋势,又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在以宋人笔记为中心的史料中,有680余例宋代女性名字,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妇女,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女性气质",体现在四个主要方面:对女性生理性别"阴柔"的突显,对女性社会角色"从属"的定位,对女性内在品德"贤顺"的规定和对女性外在姿容"美艳"的期待。这种"女性气质"是社会性别文化的产物,是宋代社会按照其主流文化要求而设定的女性标准形象,反映的是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以"双性同体"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拉姆齐夫妇婚姻悲剧的分析,揭露了男权社会传统婚姻中以拉姆齐夫妇为代表的单一男性气质和单一女性气质的对立,进而揭示伍尔夫在<到灯塔去>这一作品所表现的深层内涵,即对男女两极对立的传统婚姻关系的否定和对"双性同体"这一完美和谐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女性报纸为了突出自己的性别特色,在四个层面试图建构具有女性特质的性别话语:其一,色彩、版式的女性气质;其二,大量的女性人物报道;其三,以女性需求为目标的内容设置;其四,女性视角与女性话语方式。在具体策略上则注重性别化运作,颠覆男女“看”与“被看”的关系,突出女性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责任感,用女性专家的声音纠正弱势女性的刻板形象。尽管女性报纸努力建构统一的女性话语体系,但女性主义、男权意识与消费主义的纠结,导致其话语内部仍然存在着冲突。如何解决这种冲突是女性报纸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女汉子”一词的形成是语义、语法、语用综合作用的结果。语义上,“汉子”在近现代常见语例中常指性格坚毅、豪爽、大气的男性,语义凸显的是性格特征,性格特征义素强化和性别特征义素弱化为“女汉子”的产生提供了基础。语法上,偏正式合成词“女X”的存在为“女汉子”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X汉子”结构直接为“女汉子”提供了可以类推的格式参照,“女汉子”正是在词形类推的机制下组合而成的偏正格式。语用上,因其词形上直接的性别冲突,具有新异的修辞效果,内容上概括了爽直独立的一类女性,故广受关注,使用频率颇高。  相似文献   

19.
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一文中借用精神分析理论研究了电影叙事中所隐藏的父权文化性别制度,并提出了"男性/积极的/凝视者、女性/消极的/被凝视者"的性别二元对立式,以及以此为基础所产生的视觉快感。而在徐静蕾所改编的茨威格同名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片中,这种性别位置被颠覆了——女性成了凝视的发出者,而男性则成为被凝视的对象。然而,在这种颠覆性的性别叙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次有意识的反击与抗争,而只是再一次对女性性别体验的遮蔽与歪曲。在此,女性的性别话语再一次成为男权文化的拥护者与建构者。  相似文献   

20.
以"女汉子"一词为例,通过分析当下大众对"女汉子"的态度和审美特征,研究网络热词流行的背后所折射出的大众社会心态和性别意识.设计的问卷调查分两个时段(2014—2015年),采用网上发布和在线填答的方式.数据分析以年龄、性别、社会身份、教育背景以及地域五个变量进行.研究表明,人们对"女汉子"普遍持理解的态度;"女汉子"身上具备的人性正面特质超过负面特质;大众在社会心态、性别角色定位方面的认知情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