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跨境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既是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发展形成的结果,同时还与各种政治历史变动密切关联,在这些政治历史事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近代以来云南段国界线的变动。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中国边疆危机,发生在云南的中缅、中越、中老边界交涉活动,通过国家政治以及国家意志对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代国人对边疆问题广为关注,边疆研究有从边缘走向中心之趋向.近代边疆研究虽然未能发展成为独立之学科,却是近代学术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面.边疆研究的这一面相,实与近代民族国家构筑之历史相关.民族国家要求稳固的统一疆域,促进了国人对边疆之重视,推动了边疆研究的科学化与现代转型;边疆研究之发展,可深化对边疆的认识,有利于巩固边陲,对民族国家之构筑具有支撑作用.二者关系,是近代民族国家构筑进程中复杂关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我国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治理过程中,对“西北边疆”的认识与界定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最终的形成是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后,传统封建王权国家被迫与国际社会接轨的结果,既符合我国政治地理的演变历史,也符合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由此,边疆治理观念发生变化,首先在由传统“塞防为主”国防布局向近代“海防、塞防并重”的国防布局变迁中,维护西北陆权是伸张海权的基本前提;其次,西北边疆由国内地缘政治要素向国际地缘政治要素升级;第三,两个层次的“西北边疆”具有特殊重要的国防意义。至此,确定西北疆界、守卫国土成为近代以来我国作为民族国家对西北边疆治理的主旨。  相似文献   

4.
中印铁路史略孙武韬,徐鸿芹修筑中印铁路的设想始于近代。19世纪初,英帝国主义入侵缅甸后,即着手于计划开辟印度、缅甸到云南的铁路线,以便进一步侵略我国西南边疆和长江流域,实现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于是,多次派人入侵中印缅边境地区勘测考察路线。道...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边疆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前后20年间是中国边患问题最严峻的时期.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由直接侵占演变为物色、培养民族分裂势力,策划"独立"分裂中国.满清政府、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都采取了一些应变政策以图自救,但实效甚微.第三次边疆危机为后来留下许多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6.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之一。多年来,众说歧异。本文想就义和团的功绩问题谈谈个人看法。义和团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史学界出现过多次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由于中国近代历史进程本身的复杂性,也由于研究者各自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基本线索问题上提出各种见解,当属正常现象,是史学研究日趋活跃的表现。笔者认为,近代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一方面使独立的中国向着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演变,日益激化着中国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和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另一方面又使封建的中国向着半封建社会演变,从70年代起,由于封建自然经济的日趋解体,产生了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矛盾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近代中国社会这一演变趋势和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的基本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8.
所谓的"西藏问题"是一个集合性的问题,呈现出诸多侧面,在这些侧面上西方与中国存在着不同的话语。究其根源,应该是清末民初西方列强尤其是英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宗主权"一词的使用。因为汉语的"宗主权"与英文的"suzerainty"(苏索伦梯)完全是不同时空、不同性质的概念。通过对近代中国历史的梳理,可由此看到西方列强在西藏、外蒙的帝国主义性质的扩张,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个概念在推动民族主义(ethnic nationalism)中所起的作用。但是,17世纪当"主权"(sovereignty)这个概念产生,并被中国所认知时,"主权"成为对抗西方列强的重要武器。近代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瓜分时,所形成的包含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一体性"与中国对主权的主张合流,最终成为阻止民族分裂的坚固堡垒。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步伐大大加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它们利用民族、边疆问题,挑拨中央与地方关系,散布分裂主义,策划“独立”,以达到其侵吞中国边疆领土和分裂肢解中国的目的。共同的命运,促使中国各族人民空前地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领土完整,构成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政治纽带的坚实基础。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凝聚力日益增强,这是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一致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提炼,并成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抵御外侮,共创中华各民族新纪元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团结御侮,共同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是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并始终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运行的主轴。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后期新疆屯垦事业弛废,由此出现了新的边疆危局,主要表现在新疆内部连续发生动乱,而外部又面临着俄、英等帝国主义的入侵。如何应对西北边疆危局,成为清政府面对的重要课题。左宗棠果断进兵新疆、平定危机,成为清代后期成功处理边疆问题的范例。这其中既与国家决策果断、用兵及时有关,也与此前新疆屯垦发展和此后新疆屯垦逐渐完备有关。该文通过对边疆危局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进行梳理,分析出新疆屯垦事业与西北安防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地人民普遍觉醒,民族民主革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亚非拉地区蓬勃兴起。中国也爆发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国民革命,其奋斗目标之一,在“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不幸,因帝国主义列强的诱迫分化和蒋、汪集团的相继反共,国民革命遭遇挫折。但它毕竟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造成了沉重打击,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经验。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影响英、美、日等列强对华政策的国际政治背景和经济因素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民族国家的构建中,对西南彝族的整合经历了改土归流、施教与同化和治理"夷患"这样一个"治夷"与"化夷"、渐进的过程,这既是国民党民族思想发展完善的结果,同时也是边疆危机下国家认同建设的需要。国家语境下"倮罗"的身份与认同尽管在国家理念与民族现实存在着差距,从民族认同的角度而言,国民政府所奠定的基础,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慕寿祺先生是近代陇上名士,文学、史学造诣颇深,同时又是甘肃政界的名人。他关注时政、爱国忧民,基于近代列强瓜分中国、边疆危机日益加重,国家危亡、百姓流离的时代背景而作《甘宁青史略》。就西北而言,边疆建设绕不开民族问题的解决,因此著述中作者表达了很多对民族及民族问题的看法,而对此学者们鲜有论及,本文且以此为内容来分析他的民族思想并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生成与演变,与民族危机的发展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刺激息息相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成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酝酿;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民族危机继续加深,刺激了民族复兴话语的进一步发酵,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初具雏形;1931年"九一八"事变把中华民族推到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复兴观念迅速定型,并很快流衍为一种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社会思潮;1937年"七七事变"的发生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发展,九一八事变后成为流行话语的民族复兴思潮趋于深化、高涨;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近代以来抗击外国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弱走向复兴的转换枢纽与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与万国电报公会之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拒请到申入的嬗变过程。19世纪七八十年代,面对西国的多次请入,清政府皆予拒绝;20世纪初年,清政府再受西国敦请时,态度开始发生变化,虽仍未加入,但已作入会打算;入民国后,交通部则积极谋划,终使中国于1921年初加入这一重要国际组织。上述情况既是近代中国电报事业逐步发展之结果,同时亦是近代国人"世界"观念渐次演进之产物,由此提示出"过渡时代"中国社会的众多面相。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一词,从古至今发生了深刻的内涵演变和外延拓展,这种演变与拓展正是文化的古今更革、中外交会的产物.“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初义为“中央之城”,后衍生出“天下中心”等义,其语义曲折流转之间,不仅隐含着疆域推衍,而且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中国”作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汉唐史籍已有记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近代演为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中国学人中的见识卓异者发现,“中国”并非我国的专称,异域也有自视“中国”的.近代中国面临西东列强侵略的威胁,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中国”作为国名的简称为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肯认.“中国”一词的使用,须全面观照其古典义和现代义及二者的因革转化.  相似文献   

17.
慕寿祺先生作为晚清民国时期西北名士,有感于20世纪上半期西北边疆危机的加深,"激于时,论发愤"而著《甘宁青史略》,藉以留心西北者参考。他在书中揭露了帝国主义在甘宁青地区的侵略活动,并提出通过改良边疆政治、开展移民垦殖、发展边疆教育和重视边疆民族问题等主张来应对边疆危机。此外,他又将其对西北边疆危机的认识和思考付诸实践,以甘肃临时省议会副议长的身份驳斥地方当政者出卖利权与帝国主义签订借款草约,维护了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世界秩序观念以和谐为主旨.近代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使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颇为流行,人们逐渐疏离了和谐观念.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建构了"帝国主义"话语,从而使国人在世界秩序观念上表现出更为强烈的革命色彩.改革开放之后,以反帝斗争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秩序观念已经不再适合发展需要,逐渐让位于以和为主的国际秩序理念.中国人对和谐世界理念从背离到重新肯定,与百年沧桑变迁的历史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毒品入侵 国几无充饥之银 罂粟花,美丽的植物。也就是这妖娆的罂粟花,既可以制作成具有一定医疗作用的药物,也可以加工成令人闻之丧胆的鸦片、海洛英等毒品。对它,国人并不陌生。从19世纪初年到鸦片战争前夕,帝国主义列强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急剧上升,1800年为4570箱,1838年达40200箱,增加了将近8倍。在这39年间,英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的中国古代边疆研究在疆域、边政、边患、边防、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边疆经营、海疆和边疆史地考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古代边疆研究开始由传统的史地学向近代转型,但在疆域、民族认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