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编者说明1935年4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在经过藏族同胞聚居的地区时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这些会议改变了红军错误的政治路线、解决了红军的团结统一问题,从而使红军从失败走向了胜利。为了纪念这段历史,编者根据《红色记忆——藏族群众支援红军长征历史资料》《阿坝州志之红军长征在阿坝(1935年4月—1936年8月)》《长征行》、人民网的《沙窝会议》及《毛尔盖会议前后》、南方新闻网《毛尔盖会议》、中国网《长征途中决定红军战略走向的历次会议》等文献资料编辑整理了此文。  相似文献   

2.
正编者说明1935年4月至1936年10月间红军长征经过了藏族同胞聚居的地区。红军在藏区停留的时间长达—年以上,驻扎的地区包括云南、四川、西康、青海和甘肃等5省藏区。在这—年多时间里,红军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役、召开了很多重要的会议,同时也在藏区开展了大量重要活动。为了纪念这段历史,编者根据《红色记忆——藏族群众支援红军长征历史资料》《阿坝州志之红军长征在阿坝(1935年4月—1936年8月)》《红军长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近现代)大事记》(西北卷)、《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1840—1949)》《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有"七地八次"会师》等文献资料编辑整理了此文。  相似文献   

3.
1935年4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先后途经今四川阿坝和甘孜、云南迪庆、青海果洛、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红军顺利经过社会政治制度复杂,经济落后,存在很深民族隔阂,环境条件险恶的藏区,是由于红军不畏艰难困苦,战胜了围追堵截的敌人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而红军对藏区开展的一系列宣传活动,消除了藏族民众的隔阂与恐惧情绪,得到他们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是红军顺利经过藏区,最终取得长征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长征过藏区文物遗存,是红军和藏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危难之际,同心一致,共同谱写出中国革命胜利篇章的历史见证。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述析红军对藏区的宣传活动,发掘蕴积文物背后历史深处的民族团结洪流。  相似文献   

4.
1935年4月至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长征中曾分别经过川、滇、青、甘的藏族地区,国民党反动派害怕藏族群众接近红军,采取了欺骗和高压政策,规定:凡帮助红军给红军带路、当翻译或卖粮食给红军者,均处死刑。因此,藏族群众听说红军来了,便躲藏起来,给红军的行动造成极大的困难。但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都在我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的模范行动面前被粉碎了。在进入草地之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就特别指示各级指战员,要教育红军战士尊  相似文献   

5.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整整两年的长征中,红军在四川经历的时间最长,从1935年底红一方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到1936年8月中旬红二、四方面军北出甘南,共有一年零八个月,这段时间主要是与国民党反动派转战于四川藏族地区。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及第四方面军在1935年4月至1936年10月间,分别先后经过现在的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到达陕北。第一方面军在遵义会议后,由毛主席、朱总司令率领向云南、四川前进。从云南元谋县绞车渡渡过金沙江,于1935年5月24日到达四川石棉县的安顺场。红军抢渡大渡河,渡过一个师,为右纵队,其余为左纵队,  相似文献   

7.
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藏区时由于严格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赢得了藏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藏族的普通群众和很多开明的上层人士从人力、物力及道义上采取各种方式支援红军,为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从充任翻译、向导,搭起红军胜利的桥梁;成立地方武装,维护秩序、平定叛乱、配合红军作战;支援粮食、发展经济,解决红军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藏民参军,为红军补充优秀兵力;救护伤员、保护红军;运送物资、铺路搭桥等其他支援红军的活动等6个方面对藏区群众对红军长征胜利的重大贡献作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8.
“长征”一词,随着红军长征的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据中央档案馆梁慧荣的考证,“长征”一词的首次使用是在1935年5月中共中央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  相似文献   

9.
王川 《中国藏学》2016,(3):112-116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的两年中(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经过了苗、瑶、壮、侗、土家、布依、回、彝、羌、藏族等十多个民族.其中,在四川民族地区停留、修整时间较长.1936年6月14日,由总指挥贺龙(1896-1969)等人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进入康区.该部红军从西康西南部巴塘县向白玉县进发,15日抵达,30日离开,总计在白玉县停留、修整了15天,基本走遍了白玉县全境.红军顺利通过白玉全境,在时间上属于长征的后期,文献记载较少,但是他们执行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与宗教政策、群众路线,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持与拥护,扩大了革命思想在当地的影响.在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委、县府大力发掘文化资源以推动县域旅游业的发展、“红军长征在甘孜80周年”之际,回顾这一段历史,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正清(1903—):藏族,四川省理塘县人,1955年授少将军衔。现为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建国前曾任地方保安司令。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畜牧部副部长,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甘南藏族自治州州长、甘南军分区司令员,甘肃省副省长。彭飞(1914—):土家族,湖南省永顺县人,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现任福州军区司令部顾问。 1934年参加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入党,参加过长征,任过红军师政治部干事。抗战时期,任八路军旅司令部参谋,苏鲁豫支队三大队作战参谋,新四军旅  相似文献   

11.
红军长征的胜利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先后完成了长征这一战略转移壮举,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据有关战史资料记载,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行进在少数民族地区125天,占长征时间的33.7%;红二方面军(二、六军团)行进在少数民族地区5669里,占全部行程近1/3;红四方面军近4/5的长征时间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度过的。整个长征途经福建、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陕西、甘肃、青海等10余省,其中包括苗、瑶、壮、彝、藏、回、侗、水、布依、土家、白、纳西、羌、裕固等十几个少数民族杂居或聚居地区。  相似文献   

12.
1935年7月至1936年10月,红二十五军、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先后胜利到达西北地区。由于西北地区是回回、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并"有着占人口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的广大回民群众"①,因此,"红军今后在中国西北部的活动,也到处不能同少数民族脱离关系","争...  相似文献   

13.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以后各路红军相继踏上征程,直到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静宁、会宁地区会师,结束长征。红军所经过的湘、黔、滇、川、康、甘、陕地区,生活着苗、瑶、壮、纳西、布依、白、侗、土家、彝、羌、回、藏等少数民族,他们都有许多不同的宗教信仰,党和红军能否做好信教群众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红军的进军顺利与否。因此,长征既是中国革命由经受挫折转向胜利的转折点,也是党的宗教工作得到卓有成效开展的时期。尊重宗教界上层人士在信教群众中的地位,保护他们的宗教财产,并视其为统一…  相似文献   

14.
1935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的结束。红军帮助建立回民独立师、预海回民自治政府,赢得了当地回汉人民的拥护。  相似文献   

15.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是红军长征时期战斗历程中重要一段,而少数民族革命歌曲是红军经过的历史掠影,反映了其间发生的事件与战斗,以及民族关系。本文以红军长征时期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革命歌曲为中心,分析了长征时期四川少数民族革命歌曲的内容和作用,指出,它是党和红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斗争实践的真实写照,可以用来宣传群众,打击敌人,可以起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组织人民战斗的作用;它还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值得珍惜的重要红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忆红军长征在少数民族地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政委肖华同志,曾随毛泽东同志率领的中央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长征中的多次主要战役,参加了至今传为佳话的红军争取彝族首领小叶丹,借道大凉山北上的工作。本文《忆红军长征在少数民族地区》,是肖华同志应我刊约请而作。作者在文内忆述了党在早期和长征时,对民族工作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红军在长征中,身体力行,模范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遵守群众纪律,维护少数民族利益,解救人民群众的危难、疾苦,赢得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文章还忆述了少数民族人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热情支援红军,甚至不惜用生命帮助红军;红军走后,人民群众奋起斗争,以燎原烈火之势,英勇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等史实。红军在长征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学习红军长征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发扬红军与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战斗的优良传统,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7.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和少数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红军长征经过贵州不仅是一支军队的突围行动,它引发了贵州社会多方面的变迁,民族关系亦不例外.红军长征前贵州的民族关系形势是,一是少数民族众多,二是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民族关系紧张.红军经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党和广大红军战士经过亲身经历,对中国的诸多民族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有了切身的认识.结合贵州少数民族众多的特殊情况,党和红军积极主动调整政策,积极制定并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对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政策与策略趋于实际与具体.基于红军长征在贵州等民族地区的一系列政策基础和历史经验,党的民族政策很快成熟与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18.
如今,人们都记忆犹新:1986年秋天,《解放军报》发表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贵州籍苗族老红军陈靖以七十高龄重走长征路,将走完三个方面军五条长征路线,总计七万多里征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个重走长征路的人.1990年11月,著名红军作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干部陈靖同志,果然重新走完了5条长征路线,胜利到达重征最后一站——大别山区的六安,轰动了中外.陈靖(陈光义)乳名桥生,苗族,贵州省瓮安人,1918年6月6日  相似文献   

19.
长征伟绩垂青史红军精神照后人于今重走长征路披艰历险铸精魂——2006年5月25日看央视《我的长征》有感@贾春光  相似文献   

20.
在湘西碧波荡漾景色优美的澧水河岸,有个名叫肖家峪的小山村,1915年农历三月十七日,老红军肖瑞林就出生在这里。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这位老红军给前去采访的我们讲述了自己的经历。1934年,贺龙领导的红军驻扎在湖南桑植一带,一边向穷人宣传红军是扶助工人农民翻身的军队等革命道理;一边打土豪分田地,搞得如火如荼。青年的肖瑞林。深受感染,立即投笔从戎,被分到了红二方面军。1935年11月19日深夜,直属贺龙政治部的肖瑞林,跟随部队从桑植县刘家坪出发,开始了被后来称为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年多的长征生涯,使肖瑞林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