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康藏区藏族是藏族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过程一直与卫藏地区藏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考古发现和早期文献记载来看,远古时期的多康藏人与汉文史籍所载之“羌”人关系密切,藏文史书中的“董氏人”与氐羌系统人群应属同一部落群体。董氏人的部落群体从雅隆河谷一带向北、向东、向南移动和迁徙,又通过一系列分化和整合,最终形成这一特定区域的特殊族群,在不同文种以不同名称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2.
藏文史籍记载,相传在今西藏山南的泽当地区,神猴与罗刹结合而生出六只猴雏,而逐渐繁衍出藏族。由其中的四猴雏发展为藏族远古四氏族,即色、穆、东、董。藏族史上称这四大氏族为“原始的四大氏族”这四大氏族也是藏族的四大姓氏。此四姓又产生了扎(R牙)、智K目O、董嗲)、噶(可)、韦K、。’)、达问2)六大氏族。藏族历史上称为“古代六大氏族。(纯’习S。’否司’尸。藏族从氏族发展为部族的大致线索是:“原始四大氏族——古代六大氏族——玛桑九兄弟——十二小邦——二十五小帮——四十个小帮。。一、原初四大氏族据藏史《柱间…  相似文献   

3.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向来就有动物崇拜的习俗。牛也不例外,曾被不少少数民族的先民视为氏族图腾而加以崇信。据《山海经》载,作为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形象,古羌人中的一支被称为“牦牛先”,嘉戒藏族所崇拜的祖先“额尔冬爷爷”,也为“牛首人身”,这些都是明显的例证。北方的契丹人和蒙古人,也以牛为氏族图腾。南方的傈僳族、黎族、壮族、傣族、彝族、布依族、怒族等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牛崇拜的习俗。可见中华民族有关牛崇拜的文化现象,不仅历史渊源很深,而且涉及的地缘范围也很广。藏族的先民自古以来就…  相似文献   

4.
藏族姓名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姓名探微旦正加藏族姓名文化是藏族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内容。研究藏族姓名文化现象,探求其一般及特殊规律,并加以总结、概括,使更多的人对其有所了解,从而加深对藏民族的认识,显然是有益的。一、藏族的姓藏族自远古就有姓。许多藏、汉文史料中不乏“四大氏族”(...  相似文献   

5.
四川西北部的汉、藏、羌交界处生活着两万多白马人,学术界对于这样一个族群的民族界定存在分歧,形成了"氐人说"、"羌人说"和"藏族分支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藏汉历史资料及实地调查,运用民族学的相关理论,从整体论角度对白马入的族属及文化特征作了较系统的解析.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白马入是"藏族分支",故称其为"白马藏人".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各民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藏族是其中重要一员。自远古开始,藏族就与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汉、羌、彝、蒙、回、苗、纳西等多个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交流,藏族先民广泛地融合了长江上游多民族的文明,与其他民族一道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原文明。考古已经证实,同黄河上游流域一样,长江上游流域的远古人群是青藏高原上藏族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借助长江上游水网,顺流而下或溯江而上,寻找有利于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交流的历史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一些青年藏族学者对藏文史籍中的古族"阿夏"(va-zha)并非与汉文史籍中的"吐谷浑"同源,也非吐谷浑之藏文族名的看法进行讨论。从藏文史籍关于阿夏早于吐谷浑历史记述的真实性问题、关于藏文文献出现"吐谷浑"名称问题、关于藏族来源"四氏族"、"六氏族"传说与阿夏族源的问题,以及藏文史籍"阿夏"一名的由来问题等四个方面,论证中外学者一般均认为"阿夏"即"吐谷浑"的藏文名称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8.
西夏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在我国西北建立的一个地方王朝。党项羌原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西羌游牧部落的一支,从唐初开始,党项羌为逃避吐蕃王朝的进逼,在唐朝同意下逐步内迁,最后定居于夏州、银州一带。经过几百年的生息发展,到北宋初年以银、夏(今陕北榆林、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一带的党项平夏部建立起西夏王朝。和众多的西羌部落一样,党项羌与藏族在血缘、语言、宗教、文化习俗上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西夏的党项羌是西羌部落中在吐蕃王朝统一青藏高原的过程中未被统一进去的一部分,也是唐宋时期青藏高原的藏族和藏文化发展到最北面的一支。  相似文献   

9.
《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是一个古汉语词,产生于周穆王西巡之时。西膜是一个古羌语词,是古羌人母系氏族部落的自称。西王母的历史原型是一位与周穆王存在血缘关系、远嫁西部的周王室公主,西王母是由东土王室公主变身为西土部落女酋长的。其后,西王母一词逐渐取代西膜等音译词,变为汉语社团对西土古羌人母系氏族部落的统称。  相似文献   

10.
藏族长篇史诗《格萨尔》为世界民间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有极大的文学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容,有待我们去深入发掘、研究。 目前已整理出版的《格萨尔》有几十种,从这些版本对格萨尔王族系的记叙情况看,不少版本皆将格萨尔王的族系归于藏族远古氏族董氏(ldong)的分支穆布董氏(smug-po-ldong);此外,我们在对照其它文献、史籍时,还发现玛桑(ma-sangs)与格萨尔族系之间有着特别的关系,因此,搞清楚玛桑的世系血统以及它们在藏族历史中的确切地位对于《格萨尔》学的研究无疑是至为重要的。我们以玛桑为契口,或许可以从中发现历史上的格萨尔世系的真实情况。下面我们试就史诗的几部典型版本及其它历史文献所提供的材料,并参照一些民间传说来考析玛桑及其相关氏族的一些具体情况,对此类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永驻心灵的丰碑——浅谈桃坪羌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浩英 《民族论坛》2004,(11):46-47
碉式建筑是藏羌民族的主要居住形式,《辞海》将“碉”解释为“石室”,可见,碉最初就是一种居住形态,后来,渐渐演化成一种兼有防御功能的高层建筑形式,随着部落战争的减少,其军事防御功能又逐渐丧失,还原了它最初作为人类居住的原始形态。"羌碉历史悠久,古朴宏伟,不仅体现了羌族人民坚韧勤劳的民族精神,而且集中反映了羌人在建筑上体现出来的聪明智慧,它是远古羌人运用先进熟练的技术谱写出来的人类建筑史上辉煌灿烂的篇章。闻名中外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羌寨,是最具羌族风情的寨子之一。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旅游进入东道主社会,"主—客"间的互动成为可能。作为旅游场景中一个特殊群体,少数民族表演者的个人经历在这种互动中受到深刻影响,包括生存环境、生活习惯、人际交往、宗教信仰等。本文以九寨沟旅游表演《藏谜》中的藏族表演者为例,探讨表演者在舞台表演与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变化,指出这些改变其实质是对"自我"和"他者"表述的完成,其新的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少数族群在理解自我传统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与神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民族 :一种多元整合的、被神话化了的共同体人是一种社会存在。每个人都会自我认同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 ,这个群体可能是个很小的、也可能是个很大的单元 ,它可能是人们每天都要与之接触的、一种现实的存在 ,也可能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人们相距甚远的、潜在的、但本质上又是真实的群体。而且 ,人们往往同时自我认同于若干群体———小家庭、氏族内的同辈人及氏族本身 ,同时也认同于村落社群中的某一代人 ,认同于某省或某国人 ,认同于某一宗教共同体或某种文明。这些认同都是以感情、态度、意愿、“归属”与被接纳的需求为基础的。当…  相似文献   

14.
在藏族卫藏、安多、康区三大传统区域中,康区被称作"人区"。对这一称呼的内涵及缘起,学界尚缺乏系统研究。称康区为"人区"始见于《汉藏史集》,"人区"实为"黑头人区"的简称。文章对藏文文献中3种有关"黑头人"的记载进行梳理和研究后认为,康区被称作"黑头人区"应与藏文文献中的"黑头矮人"概念及"四氏族"、"六氏族"起源传说密切相关,因为传说中的"四氏族"、"六氏族"大多分布于康区。康区被作为"黑头人区"的说法也反映出了13-14世纪藏地三区在文化整合及民族和地域认同上已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李连荣 《中国藏学》2008,(2):100-108
在藏族风马旗的起源研究中,一般认为它与阴阳五行思想密切相关.本文作者认为风马旗起初的观念可能与上古时代(公元前12世纪)中亚、东亚地区的英雄崇拜与祭祀地神以求福禄有关.另外,风马旗中"五兽"及其所代表的"四方"概念,除了包括阴阳五行、佛教、苯教等的信仰象征以外,它还可能代表着早期藏族氏族图腾象征,或许还寓意着藏民族形成乃至国家(如吐蕃)形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果洛地区,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处黄河源头。解放前,在这一地区居住着五十一个藏族部落,总称“三果洛”。 今日果洛的藏族,其形成是与青藏高原广大藏族一道,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的。该地区在历史上的隶属关系大致是:夏代为《禹贡》雍州之发羌地。秦汉时为白狼羌属地。魏晋南北朝时为宕昌羌地。隋唐五代时为党项羌及其分支拓拔氏所据。宋时统称为吐蕃地。元时归设在今四川境内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节制。明时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管辖。清时由四川松潘漳腊营管辖。民国青海建省后,属青海省管。  相似文献   

17.
川甘交界地带的主要民族白马藏族与羌族、藏族等民族长期毗邻而居,在文化方面相互习染。作为民族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白马藏族服饰,既有体现独特民族个性的一些文化符号的传承,同时又不乏临近民族服饰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对白马藏族服饰与藏、羌民族服饰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认识白马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与文化内涵,并由此深入了解白马藏族的民族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8.
"琅歼比"又称"还山鸡节",是川西南尔苏藏族时本族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名称的汉语音译.该节日定期举行于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一,主题是敬奉山神以及历代先祖.本文以甘洛县新民村尔苏藏族的"琅矸比"为例.通过民族学田野实地考察与访谈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指出该习俗系尔苏藏族远古时期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的文化遗存,认为"琅玕比"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安多藏语音义和古代汉语音义之比较 ,论述了羌、吐谷浑、元昊的由来及与藏族之间的沿革关系  相似文献   

20.
汉代诸羌     
西羌是一个多氏族多部落的民族,其聚居中心是河湟河曲地区。自无弋爰剑以后,分支达150种,其中9种在河湟以外独立活动,52种衰少逐渐依附于其他强大部落,89种各有部落组织。西汉时先零羌强大,东汉时烧当羌最盛,到东汉末年只有钟存羌尚能抗争。河湟诸羌与汉代关系密切的有以下20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