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萨“3.14”骚乱事件之所以得到西方一些政客和主流媒体的声援,在于西方人长期以来对西藏的想象一直有一种东方主义的阴影,他们把西藏神化了。虽然随着中西权力关系、支配关系的变化,西方的中国形象、中国西藏形象也发生演变。但是自中西交往以来,西方关于中国西藏的想象一直存在一种图式化处理的倾向,即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来建构西藏,或把西藏想象为基督教文明的未来、希望,或把西藏想象为基督教文明应该超越的低下的、专制的、野蛮的社会形态。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打造中国的国家形象,推进中西关系的健康发展,必须破除西方人的东方主义。  相似文献   

2.
当代许多西方人关注的是一个虚拟的西藏,一个不曾有过的精神乌托邦。一些西方西藏研究者在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影响下,对西方人的西藏认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批判和反思神话西藏的西方学者只是解构了西藏形象的神秘性和虚幻性,却从未解构西藏的独立国形象。对于西方国家涉藏问题的研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历史的角度,还应该关注西方人的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关注西方人观念中的西藏。  相似文献   

3.
旧西藏是一个政教合一统治下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对此近世以来的西方入侵者、传教士、探险者等进行过身临其境的描述.然而,这些反映农奴制度黑暗的记录却在当代西方社会出现了"群体失忆"和"人间天堂"的无端想象.本文通过对西方人亲眼目睹旧西藏的观感再现,举证西方学者对此的研究评介,分析西方殖民势力制造"西藏印象"误导西方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影响,揭示掩盖在"西藏印象"人文包装下面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4.
刘新慧 《民族学刊》2014,5(4):19-23,109-111
从西方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切入,分析西方对于中国西藏的媒体建构中几成常态的诸多"刻板印象"可以发现,造成这种"集体误读"的文化主因包括"香格里拉情节"之下的东方主义心态、媒体建构下的西方社会"西藏观"和西方对西藏宗教的单方面臆想。西方媒体中的西藏形象既是西藏部分现实的写照,更是西方文化欲望的投影,折射出强烈的东方主义心态。面对此种情形,只有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投身全球化的进程,用国际化的手段和方式传递自己的声音,才能实现西藏对外形象的重塑。  相似文献   

5.
2008年作为中国全球传媒公关的重要一年,西藏再度成为全球媒体的焦点。西方视角中的西藏形象、西藏话语与中国互不交接,南辕北辙。西方多年形成的西藏形象,首先涉及到西方的普世价值,其次反映了西方长期对中国的偏见以及近期对中国崛起的焦虑。西方大众传媒和学术界、政界在西藏问题上形成了配合默契、行之有效的政治传播链。对此中国需要有现实主义的态度和全球视野,面对西方的主导话语权,必须努力打造中国的普世价值观,坚持历史的主题、发展的主题,积极参与普世价值的全球重建。  相似文献   

6.
非西方他者的文化表征是西方殖民和新殖民话语的核心。对西方人眼中的他者形象的批判性政治分析,涉及两个层次的认识——在以精炼化和成见化的方法提供骨架的同时,各种策略(诸如婴孩化、色情化、贬抑化、理想化和自我肯定)也为想象的他者增添了血肉。虽然这些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策略保持着稳定。在本文中,作者将识别其重要的修辞策略。这些策略塑造了西方对非西方他者的表征——主要集中于西方的殖民表征——的特征,同时通过对异域西藏(对异域化西藏西方式表征的简称)的实证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7.
除了西方政府作祟外,西方议会、媒体、公众以及达赖集团在国外的积极活动都是阻碍"西藏问题"尽早解决的重要因素.在达赖逃亡国外的半个世纪里,西方议会、媒体、公众与达赖之间已经形成特殊的利益链条,这更增加了解决"西藏问题"的难度.要早日解决"西藏问题",必须斩断围绕"西藏问题"所形成的利益链条.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西方对于西藏的媒体建构呈现出诸多"刻板印象".文章从西方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切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刻板印象"和"集体误读"的文化主因;并分析了西方媒体对藏报道中使用的"他者化"新闻框架.最后,就西藏如何通过改善传播手段重塑其对外形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发生于1904年的江孜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在西藏地区与西方殖民主义者斗争最激烈的重大事件,这场斗争虽距今已百年之久,但其中深刻的教训对我们仍有警示作用.本文通过对江孜抗英斗争前后数位驻藏大臣(包括帮办大臣和查办藏事大臣)的心态分析,揭示这些大臣的心理状态对战争进程及结果的影响,透过对历史的分析得出选派驻藏大臣关乎西藏稳定、国家安全的历史结论.  相似文献   

10.
法国媒体报道中的西藏印象——以法国《世界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中国藏学》2006,(4):67-73
本文选取法国最有影响的媒体——《世界报》为分析对象,主要研究《世界报》自1987年1月1日到2004年12月31日,历时18年关于“西藏”的报道,剖析法国媒体对西藏报道的政治文化取向。分析表明,报道内容想象成分较多,和事实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些差异说明,法国媒体出于政治、经济、文化需要,在报道内容的选取上,对西藏形象进行了刻板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峻 《西藏研究》2007,(4):116-120
"十一五"期间,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将成为西藏发展的动力源。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制约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是促进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分析新形势下制约西藏高等教育的经济、人口和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等因素入手,提出了新形势下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12.
牛燕军 《西藏研究》2021,(1):157-162
西藏南亚大通道建设的提出,是西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表现,为中国与南亚相关国家的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西藏南亚大通道建设沿线国家和地区民族复杂、宗教多元,也面临着诸多民族宗教领域问题的挑战。尼泊尔在西藏南亚大通道建设中的地位特殊,民族宗教因素影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尼泊尔国内民族宗教因素的积极作用,助力西藏南亚大通道建设;另一方面,要有效应对和防范尼泊尔民族宗教问题给西藏南亚大通道建设在政治、经济和安全等领域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十四世达赖喇嘛主张"大西藏"疆域,宣示青海、四川、云南与西藏自治区内藏族分布区域,皆纳入其历史领土范畴。本文从三方面逐一讨论其陈述是否为真。首先,藏人治史,首重教法史,对碑铭金文与正史典籍鲜少引用对照,并使用《西藏王臣记》等对唐代吐蕃史事记载非常不可靠的教法史料,致使彼等所宣称之"大西藏",在史实上站不住脚。其次,众所周知,政治统驭的疆域,随着王朝势力而变迁,固定疆域界线的主张,显与历史事实常识不符。其三,青海、四川与云南省等多民族聚居且镶嵌的情形在所多有,尤其,藏族在该多民族区域呈现少数弱势状态,一律划入藏区,不易治理,难以服众。作者认为西藏疆域的区划,应尊重历史事实与民族现况  相似文献   

14.
程憬的著作《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对前人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著作中建构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神话体系,而这是在茅盾草创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程憬对茅盾研究的发展体现在先论述中国神话,再类比引用外国神话上,由此可见程憬进行中国神话体系建构时,仅以西方为大框架及参考坐标,而非对西方神话体系全然模仿。而且,在西方神话的大框架下,程憬的具体论述似乎也隐藏着尝试建构本土神话体系的痕迹。另一方面,程憬的神话研究方法受古史辨学派的影响很深,但也有所创新。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反对默证;二是反对过于强调神话外的时间;三是反对史事材料中对"人"的忽视。这些在著作中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5.
沙俄于彼得一世时期以攫取黄金为目的图谋占领西藏,继而从19世界后半叶到20世纪初,以"科学考察"和宗教渗透等手段,刺探西藏军事、政治情报,拉拢西藏内部上层,煽动民族分裂情绪;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俄努力与西藏保持联系,直至斯大林时期转向支持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西藏;1959年西藏发生叛乱,赫鲁晓夫对中国政府的西藏政策表示不满;自中苏关系非正常到苏联解体,苏联多次邀请达赖喇嘛访苏;90年代,俄罗斯在正式外交上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与西藏问题保持距离,在非正式外交方面利用佛教徒及其相关组织努力加紧在宗教和文化方面与西藏流亡政府上层、特别是达赖喇嘛保持联系。  相似文献   

16.
1930年至今,一批中国国内画家以西藏风光与人物为主题,创作了大量西藏为主题的作品。这些西藏组画以艺术创新和清新的风格,深刻影响到中国现代绘画艺术。本论文通过对西藏艺术形象的"制造"、"生产"与"消费"过程的介绍和描述,阐释了西藏组画及其人物绘画产生的历史缘由,以及多元文化的表达和画家们对艺术美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西藏特殊的自然条件,以及经济发展因素和农产品的显著特色,文章认为西藏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出路在于走高端的品牌化经营。作者以供应链的视角,对西藏农产品的原产地形象、企业产品优良品质形象和商业形象的认知与塑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指出这样才会促进消费者对商品典型性的认知,从而形成高端产品形象和高端品牌原型,高端品牌原型反过来会通过类别化影响消费者的商品典型性认知。  相似文献   

18.
刘永文  德萨 《西藏研究》2005,1(3):78-84
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播西方文明在中国创办了许多中文报刊,此后中国就进入了大众传媒时代,各种样式的报刊杂志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也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西藏也与祖国的命运相维系,变成了英、俄等帝国主义国家觊觎的对象。晚清的各类报刊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以各种形式追踪报道关于西藏的重大政治事件,讨论国家治藏方略,及时传达国外关于西藏的信息,为我们了解、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文章以《时报》为个案,论述晚清报纸与中国西藏的关系,从而阐明西藏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翻译并非完全中立的语码转换行为,而且还是一种受制于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等诸多因素操控的政治行为。在20世纪初英国对中国西藏的入侵战争中,英国人奥康纳通过《西藏民间故事》的英译诱使读者接受英军入侵中国西藏的合法性,为英国入侵中国西藏制造声势,以实现排斥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建立英国对西藏保护关系之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神话学是晚清末年现代思潮即民族主义、平民意识以及西学东渐的产物.蒋观云于1903年发表<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提出"增长人之兴味、鼓动人之志气"的神话价值观,夏曾佑、鲁迅等继之,中国神话学发端.20~30年代西方人类学派神话学等各学派传入,给初建中的中国神话学以强大影响和推动.中国神话学有两大来源,即以非西方民族田野材料为根基的西方人类学神话学和以搜神述异为主导的本土传统神话理论.中国神话学从诞生之日起,将两种思潮融为一体,显示了反传统和现代性的特点.20年代,"古史辨"神话学、田野调查研究、文学研究并辔而行,神话研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40年代,以大西南的学者群体为中心,把典籍神话与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融为一体,开创了文本研究加综合研究的新阶段,是为第二个高潮.80~90年代,全面推动了从文本研究向田野研究的过渡与兼容,学术理念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转换.20世纪初提出的"创造一个中国神话的系统"的学术理想,到世纪末已接近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