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叶治中 《西藏研究》2004,17(1):35-38
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极为推崇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应成派的见解,但在具体的理解上,各教派又有所不同.文章分析了格鲁派和噶举派在"见"上的不同和相同之处.认为噶举派以心性论为基础是为了便于传教,以一种藏族人的思维来解释佛教的理论;而格鲁派的出现则阻止了继续密教化,重新维护了中观应成派在佛教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青海和硕特蒙古间接控制和经营康区是建立在差税基础上的。和硕特蒙古将其属民分为减免差税者、拉德(■)和米德(■)三类,分别进行赋税征收和劳役征派,由此确定康区地方首领、僧众、俗人百姓与和硕特蒙古的关系网络,形成了包括赋税和徭役两大类的差税体系,并将部分差税用于格鲁派寺院的修缮、僧侣的日常开支、塑像等,以此为经济纽带,巩固其与格鲁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曾现江 《西藏研究》2008,108(2):27-33
明代中晚期,不少东蒙古部落进入青海湖周围地区游牧.在当地立足之后,东蒙古部落进一步南向发展,进入康区,扩张势力,并与藏传佛教教派势力相结合,相互配合,通过支持后者在康区的发展来扩展势力,进而影响康区政教格局的演变,也为明末清初和硕特蒙古南征康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班丹拉姆护法神信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丹拉姆是藏传佛教护法神之一,自佛教后宏期始传播到了雪域高原,后经过各教派高僧大德的传播和渲染,渐渐成为各教派主要的护法神灵,特别是对于格鲁派而言,她与乃琼护法神组成了格鲁派红黑护法神的信仰体系。对于班丹拉姆护法神的历史、文化考证,能够使人们清楚地了解藏传佛教护法神信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更能展现信仰与世俗之间所存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格鲁派之所以能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异军突起,与其完善的寺院制度和健全的僧侣组织密不可分.而拉萨三大寺又为格鲁派寺院的最高学府和学院制度的典范.深入细致地叙述寺中知识分子也即僧侣组织中的脊柱--"贝恰哇"的修学制度和管理体制,旨在反映格鲁派宗主寺在培养和管理宗教人才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之后,其宗教乐舞"羌姆"也逐步流传至蒙古族地区各寺院,并与蒙古族文化交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查玛"乐舞。蒙古族地区佛教寺庙每年定期举行查玛乐舞仪式,其宗教目的在于断除我执、法执,慑服一切内外魔障以祈福禳灾、普度众生。文章从历史角度对蒙古族地区查玛乐舞源流、形式与内容进行梳理、分析,进一步阐释当今查玛乐舞在"寺庙"场域与"非遗"场域传承过程中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前言藏族是个信仰佛教的民族。元、清两代,蒙古人顺从了藏族的宗教权威。面对这种权威,连清朝都稍逊一筹。当时,外界围绕西藏的政治活动,都是以宗教名义进行的。例如,1642年以后,蒙古和硕特部都拥有西藏宗主权,然而他们也是在保护宗教领袖达赖喇嘛的名义下取得王位的。为了利用达赖喇嘛的宗教权威,北亚各部展开了激烈争夺。18世纪初,在西藏贵族、清朝、青海和硕特、准噶尔等各种势力的夹缝中,达赖喇嘛的职位任人摆布。1705年,在清朝支持下,青海和硕特部拉藏汗废掉原达赖五世的摄政西藏贵族桑结嘉措所立达赖六世,而将自己的人选重新立为达赖六世。但这位活佛毫无人望。据当时在拉藏汗身边的噶举派喇嘛德济德利称:西藏最大教派格鲁派色拉、哲蚌、甘丹等三大寺喇嘛反应尤  相似文献   

8.
自宗喀巴改革藏传佛教创建格鲁派开始,就非常注重佛教人才的培养。拉萨三大寺的相继建立,其目的之一就是“以养生徒”,广收僧徒以扩大格鲁派的社会影响和宗教势力。为此三大寺建立了一套不同于其他教派的寺庙教育制度,它经过了二百余年的探索、补充修改,到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以后就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相似文献   

9.
15—18世纪是格鲁派在康区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本文以寺院为中心,阐述了这一时期格鲁派在康区的势力扩展。认为,15—17世纪中期之间,格鲁派在康区的势力扩展并不顺利,这一时期其只是在昌都、理塘等地建立了少数传法据点。而17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康区政教格局的演变,格鲁派在康区的势力得到了飞速发展,其通过巩固原有、改宗以及新建等主要途径,使得格鲁派寺院扩展到了康区绝大部分重要地区,直至18世纪格鲁派在康区的势力布局已经大体定型。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政治势力的支持与否决定了格鲁派在康区势力扩展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0.
热振寺述略     
热振寺系噶当派(教戒派)的首寺、创始寺,创立于十一世纪中叶。噶当派是西藏佛教“后宏期”最早形成的一个教派。由于此派重视宣扬善恶报应、因果轮回、解脱生死等,顺应了农奴主巩固统治的需要,所以发展很快,遍于全西藏。十五世纪初,宗喀巴根据噶当派的教义并融合其他教派教理创立了格鲁派。因此可说噶当派是格鲁派的前身,格鲁派是噶当派的进一步发展。热振寺后来也改宗格鲁派。因热振寺创建年代较早,该寺又有两世活佛曾任西藏摄政王,故在西藏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蔓延、逐步形成了一个极其庞杂的佛学理论体系。其理论深奥,仪轨复杂,修习内容广泛,加之各教派主张各异,故底蕴难识。仅就格鲁派(黄教)寺庙而言,其修习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属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在建立以来的270余年间,经历代河南亲王和历辈寺主嘉木样大师的精进经营,业已形成闻思、时轮、医药、上下续部及喜金刚六大学院的修习机构。犹如  相似文献   

12.
萨迦派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初期形成的一个重要教派.与西藏佛教的其它教派相比,它有许多独具的特点,其它暂且不论,仅在所重教义上它也有独到之处。宁玛派的教义重在“大圆满法”(vdsog chen);噶举派的教义重在“大手印法”(phyag rgya chen po,梵文为Mahamudra);格鲁派的教义重在“缘起自性空”;而萨迦派的教义则重在修明空无执生死涅槃无别之“道果”(lam vbras)见。对于其它各派的教法,国内外学者多有  相似文献   

13.
清初康熙年间,清朝用兵西藏,驱逐准噶尔入侵西藏,并就势结束了和硕特部蒙古势力对西藏的统治,开始了清朝直接管理西藏的历史.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的迪庆高原是滇藏之间的咽喉要地,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明至清初,雪域藏地割据分离,教派纷争倾轧,滇藏之间更是风起云涌,诸种民族、教派、地方势力云集此地,或抗衡或冲撞;土司割据与外族控制的争战,在"宗教变革"旗号下的厮杀此起彼伏.迪庆的稳定与动荡也不因地处边缘而无足轻重,相反,它的动静牵连着各种政治力量与宗教势力的中枢神经.正是因为它是一个文化边缘又是一个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所以才有清代的"归滇"之举.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杂廓这样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诞生了夏尔杂·扎西坚赞这位成就非凡的大师.本文对其产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粗略的阐述和分析,认为他的成就促成了佛苯两个宗教传统在其核心教义上的最终合流,而这样的成就与当时康区流行的无教派运动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唐代佛经大量传入我国。八世纪时,大乘佛教与西藏地方的本教相互融合形成喇嘛教。在逐步传播的过程中,喇嘛教渐次形成了宁玛(红教)、萨迦(花教)、噶举(黄教)和格鲁(白教)四个教派。喇嘛教有两个首领:达赖和班禅。明神宗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蒙古右翼土默特首领顺义王俺答汗将喇嘛教中格鲁派领袖锁南嘉措尊奉为三世达赖喇嘛。其前两世达赖喇嘛以此上溯追尊。此举开始了格鲁教派在蒙古族中的广泛传播。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明神宗册封锁南嘉措为达赖喇嘛,并曾召之进京朝见。五世达赖喇嘛原名是阿旺罗桑嘉措,系前藏穷结人。…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个派别。这个教派的僧人都戴黄色的僧帽,因此也称为黄帽派,或简称黄教。格鲁派是在所有藏传佛教派别中最晚出现的一个。它是由宗喀巴于公元1409年建成甘丹寺以后正式创立的。它虽然是最晚出现的一个教派,但它对西藏社会所产生的影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藏传佛教格鲁派头饰"班夏"帽与苯教"嘎木则杰"帽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班夏"帽来源于苯教的"嘎木则杰"帽."嘎木则杰"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它对格鲁派"班夏"的影响,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作为母体文化的苯教在宗教服饰方面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着重探讨瞻对工布朗结事件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区历史及汉藏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1865年,工布朗结被击败后,清廷将瞻对交由西藏地方政府管理,以补偿其对瞻用兵的损失,并试图利用格鲁派的影响力教化难以驯服的当地百姓。西藏地方政府通过派遣驻瞻藏官,得以将瞻对纳入其统治范围,进而以此为基础将势力延伸到康区北部,对康区地方层面权力关系以及后来清廷与西藏地方政府争夺康区统治权的斗争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之影响。  相似文献   

19.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源远流长的蒙古萨满敦,在其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因受政治及民族文化交流等影响,曾吸收、融合了波斯宗教、佛教和喇嘛教派的某些思想和礼仪,这已是举世公认的事实。然而,古往今来的学者们,对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黑白路向派其孛额(萨满、神汉)跳神时,间有追颂、铺叙、表演唐王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等史事仪节的情况,却长期鲜有论述,而这恰恰又是研究蒙古萨满教形态及其演变史所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