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传佛教在美国历经了三个阶段的传播历程。藏传佛教是美国基督教文化丛林中崛起的一朵奇葩,虽然小众,但其能在短短60多年的时间在美国实现从无到有,既有政治因素的推动、美国社会的包容,也有藏传佛教自身的特色。文章通过作者在美国多年的实地调查研究,对藏传佛教目前在美国的现状、传播历程、主要传承体系和人物、传播中的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分析,其中数据和许多提法都首见于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文章强调,藏传佛教在美的崛起及发展趋势值得我们认真审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蒙古族和藏族两个方面阐述了元代统治者接受藏传佛教的历史背景,对无政府接受藏传佛教的历史原因进行了论证,概述了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途径、范围及产生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3.
4.
贾学锋 《西藏研究》2003,4(2):36-40
河西走廊南临青藏高原 ,北接蒙古高原 ,是连接中原与西部边陲的交通要道。在藏传佛教向外传播过程中 ,河西走廊起了桥梁和基地的作用。藏传佛教自西夏时期传入河西地区后 ,逐渐在当地宗教文化中居主导地位 ,对这里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也加强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门巴族同藏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佛教在门隅的传播有近千年的历史,因而藏传佛教对门巴族社会发展和宗教信仰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原西藏地方政府是以政教合一的形式统辖和治理门隅地区。由于门巴族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也使门隅的藏传佛教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在热贡的传播及艺术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霞 《青海民族研究》2008,19(1):164-168
热贡艺术是伴随着藏传佛教在热贡的传播而产生发展的,本文通过长期对热贡艺术的田野考察,爬梳了热贡艺术产生前青海美术创作的状态,重点探析了藏传佛教在热贡的传播对热贡艺术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丹曲 《西藏研究》2015,(2):28-36
佛教传入中国后,甘肃属较早的传播地域。由于"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横穿其境,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中外文化交汇的地带,也是佛教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地区。尤其是10世纪后期,藏传佛教也随即产生并日趋成熟,逐步得到了宋朝、西夏和元朝的信任与尊崇,高僧大德也不断往来于吐蕃与内地之间,藏传佛教文化也在甘肃得到了广泛传播,相继建立了不少佛教寺院。  相似文献   

8.
青海环湖地区藏传佛教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环湖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趋势及其社会文化原因。并提出了进一步依法做好藏传佛教工作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藏传佛教在民和土族地区的传播与文化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藏传佛教在民和土族地区的传播和文化整合的叙述,揭示了目前民和土族宗教信仰中藏传佛教成分的来源与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在康区传播与发展历史三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在康区的传播与发展,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教内自发传播发展阶段、世俗王权干预传播发展阶段及国家政治导向自由发展阶段,它们构成康区藏传佛教的发展史。第一阶段,后弘期开始至元初,藏传佛教在康区自发传播发展;第二阶段,元代至清末,康区藏传佛教在世俗政权干预下传播发展,形成政教联盟或政教合一制度;第三阶段,辛亥革命至今,分为国民时期与新中国时期,康区政教合一制度逐渐被废除,最终实现政教分离,藏传佛教自觉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国家法律保障其自由发展,藏传佛教在康区的发展集中表现为国家政治导向下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回鹘藏传佛教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汝极 《中国藏学》2002,(2):103-118
藏传佛教曾对回鹘(畏兀儿)佛教产生过重要影响,是回鹘人四大佛教来源之一。许多藏传佛教典籍曾被翻译为回鹘语并广泛流传。本文对16件回鹘藏传佛教文献作了概括总结,首先是对每件佛典简要说明,然后一一交代文献收藏地和编号、整理者及其成果、每件文献的参考文献等。这些佛教文献是回鹘与藏族文化交往的历史明证。  相似文献   

12.
蓝夹缬是唐代彩色夹缬的遗存,是我国雕版印染的活化石。本文是作者在浙闽山区独立坚持五年蓝夹缬田野调查的结晶浓缩,全面而扼要地介绍了蓝夹缬的工艺流程、戏曲纹样及民间应用文化圈等。  相似文献   

13.
选择做非洲研究是我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我的先生在非洲工作,人生很多时候往往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我都是顺势而为,没有考虑太多。中国知识界对非洲的了解大多局限在宏观的政治经济领域,还鲜有对某个国家某个村落、社区微观系统的个案研究,这些个案会告诉我们当地人的生活现状及所思所想。人类学者要主动及时地与大众分享田野中的经历感受,网络上的社交媒体是最好的传播工具,可以让更多中国人了解真实的非洲。以中文为母语的人口与中国人口在世界上占最大的比重,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进非洲时,却苦于看不到中国人用汉语书写的有关非洲的民族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用汉语来书写非洲文化,还代表着中国人类学界这样一种努力,即借助学术的力量,基于中国文化及其价值观,了解非洲社会与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呈现出与西方所见不一样的非洲!  相似文献   

14.
刘俊哲 《民族学刊》2014,5(2):20-27,115-116
儒学与藏传佛教曾长期在藏汉两地之间进行互动传播,彼此影响。这既有政治、经济、宗教、婚姻、交通、人口迁徙以及儒学和藏传佛教各自的特质等方面的根据,又有着多种实现方式。二者之间的互动传播与彼此影响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更体现于思想文化的内容上,且形成一种以形式为载体,以内容为核心的互动传播和影响的结构模式。其实际效用是多方面的:拓展了藏区藏民族和汉地各民族的思想文化视野,丰富发展了汉地和藏区的思想文化内涵;促进了藏区和汉地社会秩序的稳定;增强了两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相似文献   

15.
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野考察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方法,是近现代以来的人文现象。本文通过追述20世纪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活动及其方法论探索,以及他们的困惑、遭遇、成败得失等等。本文试图探讨:一种新兴的学术方法是如何在自觉意识的指导下,经由“田野意识———追求数量———寻求规范”的有趣实践,从而成为一个学科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潜在需求市场细分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经济时代,大众观光游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突出个性、参与性、文化性、功能性的旅游体验活动受到广泛欢迎.藏传佛教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尤为适于作为旅游体验活动项目.本文以具有潜在需求细分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市场为目标,对藏区旅游消费者现实需要进行了调研,依据“市场细分”和“潜在需求”理论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依据旅游体验的思想,对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体验活动项目进行了设计,提出了藏传佛教寻宗探祖游、藏传佛教文化修学游、藏传佛教医疗保健游、藏传佛教艺术观赏游、藏传佛教节庆游等高端、专项旅游活动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看本加 《西藏研究》2008,108(2):94-101
青海湖南部之海南地区的文昌信仰文化,是安多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圈中的特殊个案.田野调查表明,文昌信仰的地理分布、祭祀仪式与民俗事象颇具文化个性,其主要是受海南多民族汇聚的地理环境和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所造成的,是文化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15,(1):1-8,94-96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田野工作经验,将人类学田野研究方法总结为:心存异趣、扎实描记、留心古旧、知微知彰、知柔知刚、神游冥想、克己宽容以及文字天下八个方面,笔者称其为"田野八式",也就是田野工作的八种程式或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出"点线结合、特征追溯、线面统一、微观聚焦"的田野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9.
肃南地区的藏传佛教形成全民信教局面,本文就其形成的根源──封建王朝治边政策对其的支持作了认真的研析。  相似文献   

20.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15,6(1):1-8,94-96
In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meth-odology is very important,especially the methodol-ogy of fieldwork which we discuss in this article—it has become the modern anthropologists’ skill. Re-garding the me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