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论文以田野调查一手资料为基础,呈现东北藏传佛教的传播现状、特点、社会功能,同时也就当前东北地区藏传佛教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绘制了一幅美国藏学历史和现状的全景图,并厘清美国藏学家的师承关系,揭示这一学科的发展脉络,同时分析美国藏学存在的问题,认为路径依赖的存在导致藏传佛教研究在藏学界独大的局面。进一步的,作者评估了美国藏学发展的未来趋势,指出藏传佛教研究的优势地位不会在短期改变。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影响着藏族社会的各个方面,当前藏族农村社区的治理就与藏传佛教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在赴金川县腾龙寺田野调查基础上,通过对腾龙寺宗教活动影响社区生活的观察与访谈,从教育、医疗、文化交流和风俗四个方面分析当前藏传佛教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期望此个案对农村社区治理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吕霞 《青海民族研究》2008,19(1):164-168
热贡艺术是伴随着藏传佛教在热贡的传播而产生发展的,本文通过长期对热贡艺术的田野考察,爬梳了热贡艺术产生前青海美术创作的状态,重点探析了藏传佛教在热贡的传播对热贡艺术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在美国历经了三个阶段的传播历程。藏传佛教是美国基督教文化丛林中崛起的一朵奇葩,虽然小众,但其能在短短60多年的时间在美国实现从无到有,既有政治因素的推动、美国社会的包容,也有藏传佛教自身的特色。文章通过作者在美国多年的实地调查研究,对藏传佛教目前在美国的现状、传播历程、主要传承体系和人物、传播中的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分析,其中数据和许多提法都首见于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文章强调,藏传佛教在美的崛起及发展趋势值得我们认真审视。  相似文献   

6.
看本加 《西藏研究》2008,108(2):94-101
青海湖南部之海南地区的文昌信仰文化,是安多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圈中的特殊个案.田野调查表明,文昌信仰的地理分布、祭祀仪式与民俗事象颇具文化个性,其主要是受海南多民族汇聚的地理环境和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所造成的,是文化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叶远飘 《中国藏学》2013,(1):150-156
丧葬是人类死亡观的核心体现,受宗教信仰的支配,又反过来体现宗教信仰.文章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收集金沙江峡谷地区两个树葬点的资料,对树葬进行比较研究.文章指出,金沙江峡谷地带的丧葬主要受藏传佛教教义的支配,但是藏传佛教宁玛派与藏传佛教格鲁派在传入金沙江峡谷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与手段不同,故而两派与当地的原始信仰发生的交融程度显示出强烈的差异,最终导致表面上同是受藏传佛教教义支配下的同一类型的丧葬显示出不同的死亡观.  相似文献   

8.
四川藏区藏传佛教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和分析了四川藏区藏传佛教的现状。近年来,区内藏传佛教复兴的趋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对宗教的需要程度明显更高。在世俗化趋势下,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主要集中在生老病死等人生事务上,民俗信仰的成分很大。它能解决的不是社会发展,而主要是通过补偿、整合和世俗干预等机制来解决个体精神和心理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森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初就著有《关于西藏佛教史的十篇资料》,这是我国藏传佛教史的一部开山之作,但我发现其中并未涉及藏传佛教史上的尼姑,故在去年写了一篇以此为题的论文,  相似文献   

10.
热贡唐卡是热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藏传佛教艺术的感染力,其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整理和分析了在现代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热贡绘画唐卡多样的传承方式,分析了其产生的问题,认为需从政府、教育、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自《写文化》开始,人类学者已经十分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和策略性。人类学研究基于民族志,而民族志写作的起点和基础则是研究者的田野笔记。田野笔记是研究者在深入参与他人生活的过程中用来描述自身经历和观察的记录。那么,如何做田野笔记呢?美国当代知名人类  相似文献   

12.
(白马)藏族信仰习俗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对(白马)藏族信仰习俗中至今存在的自然崇拜、苯教信仰、中国道教信仰以及"朝格(sprul rgan)"、"杨氏爷"、行业信仰和藏传佛教信仰的状况做了如实清理和描述,并对(白马)藏族的丧葬、民间禁忌以及种种信仰习俗的特点和它们与(白马)藏族整体生活的关系做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圣地观是藏文化中的重要文化事项,由社会记忆以及作为载体的历史文献和话语表述凝结而成.玛藏贡巴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的策源地之一.作为圣地的守护者,玛藏德哇村民形成了一套关于这处圣地的社会记忆和言说系统,成为他们利益诉求的重要文化资源.“圣地”与“拉德”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微观的田野调查中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14.
异民族信仰之间除了冲突和融合之外,还存在一种二者之间以攀附与逃遁且又和谐共生的状态,其存在从纵向看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横向考察则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休戚相关。文章以历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藏传佛教与纳西族信仰为例探讨异民族信仰相互在攀附与逃遁之间的信仰和谐共生状态,研究这种状态的存在对民族团结、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的深层认知。  相似文献   

15.
从版画看西夏佛教艺术对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西夏在藏传佛教艺术向内地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藏传佛教艺术随着藏传佛教不仅传到了西夏 ,而且在西夏生根、开花 ,在自己艺术的基础上融汉传和藏传佛教艺术于一体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这一艺术对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版画为例 ,通过西夏和元代内地藏传佛教版画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 ,具体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16.
西夏在藏传佛教艺术向内地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藏传佛教艺术随着藏传佛教不仅传到了西夏 ,而且在西夏生根、开花 ,在自己艺术的基础上融汉传和藏传佛教艺术于一体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这一艺术对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版画为例 ,通过西夏和元代内地藏传佛教版画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 ,具体揭示了两者之间的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17.
动态与信息     
"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传历史艺术文化专题研讨会"召开2007年6月7日,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传历史艺术文化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召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戴伯拉·克林博格·索特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益的讲话。来自奥地利、法国、美国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藏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仍然不失为国家或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的主体和核心,藏传佛教所特有的文化属性无疑影响着藏传佛教寺院治理.从藏传佛教寺院治理制度演进轨迹来看,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环境、组织、形式和内容.但在当下藏传佛教寺院治理中恰恰忽略了藏传佛教及寺院所具有的文化特点和属性,更多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因此,建立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藏传佛教事务社会治理体系,须从藏传佛教及寺院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特点,审视藏传佛教事务社会治理,构建起与当下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明宣宗与藏传佛教关系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让 《中国藏学》2007,(3):14-19
明宣宗继承永乐朝的藏传佛教政策,继续对藏传佛教各派实施"多封众建",注重藏传佛教在稳定边疆方面的政治功能。同时,明宣宗与明成祖一样,对藏传佛教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扶持瞿昙寺、大崇教寺的修建,以及师从高僧班丹札失受闻密法,反映了明宣宗与藏传佛教之间的多重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印制或脱模制作的小型泥造像和佛塔,藏语称之“擦擦”,是一种造像功德和积累资粮的行为,由此衍生了储存擦擦的“本康”建筑形制。本康除了存放擦擦外,还有佑护生灵、祛灾祈福和祈求丰收等多种民间信仰的含义。虽然本康建筑形制简单,但是本康的营造是严格按照藏传佛教仪轨进行,这些仪式的延续和传承,造就了藏式建筑传统和精神叙事。在以清代蒙古族高僧察哈尔格西洛桑次成撰写的藏文文献《本康营造法式》和田野调查基础上,对藏传佛教微型的万佛殿“本康”的建造仪轨和文化内涵进行探究,发现本康建筑艺术是以独特的高原环境为依托,集中表达了佛教旨意和蒙藏信众的宗教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